初读名著(随笔杂谈)
小时候没书读,连城里那两分钱一租的书摊也未见过。惟有借来的老连环画(破损不堪)填充一下饥饿的精神胃口。有时,赶上随父亲去县城“逢圩”,捏着父亲给的一毛钱,到新华书店去买得一二本连环画,就算有了自己的图书。次数多了,买的连环画也多起来。
有一件事记得最清,印象最深。手中又有了两毛钱,舍不得到村里的代销店去买糖吃,就托在几十里外的中学上学的族堂兄去买连环画。一连几星期盼着,翘望村口,真是望穿秋水。现在记不得买的是什么书了。但那种期盼、焦灼之情真是平生第一次出现。于是,从此就将自己拥有的“图书”好好保存起来,编了号码装在一个自制的木箱里,有序地一一借给像我一样渴望多读书的小朋友。
可是,那点书远不能满足我那早已开启的阅读欲望。于是,就设法找大人借书。最先借到手的是巴金的小说《家》。五十年代出版,竖排,繁体字。墨绿色封面上没有任何图案,书着一个大大的“家”字。这样一本书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完全缺乏诱惑力,而竖排,繁休字更是阅读路上的大老虎。我相信,即使是借书给我看的大人他自己恐怕也没读懂这么一本我后来方知是名著的小说,而我读了——实在是没有书读。书中那人生真谛,社会意义,文学内含是没法读懂,但我毕竟欣赏到了名著的风采。之后,过了好久,大约是读高中了,才读到它的姊妹篇:《春》、《秋》。
长大成人,又做了少儿读物的编辑之后,儿时缺书读,缺少少儿读物的经历时时注到我的心头,它促使我在策划选题时尽量多去考虑孩子们的需求。因了这层缘故,做编辑不久,就策划了一套由名家亲笔改写的“名著少年版”丛书,未料该书竞一炮打响。这种既饱含原著风采又适于孩子阅读口味的版本赢得了大量读者,一版再版,畅销不衰。这,也许就是我过早读名著的启示吧!
发表于1999年3月1日《新闻出版报》第2054期第四版(作者时某出版社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