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信学的头像

周信学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10
分享

笔下草荡 心中长堤

晨光漫过窗台时,我总习惯先点开 “陈堡草荡” 公众号的推送。指尖划过屏幕,仿佛能听见芦苇在风里沙沙作响 —— 这方小小的公众号,早成了我们这群人心里的湿地,滋养着比文字更蓬勃的东西。

7 月 10 日,“陈堡草荡” 公众号推送了马桂骥老师的《心中的 “陈堡草荡”》。马老师在文中说,他是闻着我的诗香前行的,这实在让我汗颜。我笔下的那些诗赋,不过是草荡里几株不起眼的芦苇,风过即折腰;而他和众多作者的文字,才是让这片草荡郁郁葱葱的春风雨露,能催开新绿漫过堤岸。每次看见他在留言区认真写下的字句,都像看见有人在晨露里侍弄禾苗,那份对文字的虔诚,能让纸页都泛起湿润的光。那些被精选的留言,被平台展示的金句,哪里是文字的光彩?分明是一颗滚烫的心灵在发光发热,把草荡的夜色都焐得暖了几分。

马老师下岗二十多年,为生活奔波的岁月像粗粝的砂纸,磨去了许多棱角,却没能磨灭他眼底对文字的星火。一年多来,他发在 “陈堡草荡” 的 27 篇文章,每一篇都是用生活的沉淀与思考熬成的浓汤,背后是无数个台灯昏黄的夜晚,是稿纸上反复涂改的墨迹,像芦苇在泥里盘桓的根须。27 篇文章里,有古老的唐子镇在字里呼吸,有熟悉的供销社带着樟脑味的回忆,有想念的父母在炊烟里转身,有留守的生活在门框上刻下的年轮,还有与陈堡沾边的人和事…… 这些都是被时光腌入味的故事,咸涩里带着回甘,经他提笔,就成了活的乡愁,在纸上长出青瓦白墙。

而我们这些编辑,不过是在他前行的路上递过一盏灯,搭过一座桥,都只是希望这些带着生活温度的文字,能像草荡里的蒲公英,乘着风走得更远,被更多人看见;也不过是草荡里的摆渡人,其实更像丛生的芦苇,根在泥里紧紧相握,风来的时候就一起弯腰,为过路的鸟雀撑起一片摇晃的荫凉。

有人说公众号是速朽的,像草荡里的浮萍。可我们偏要在这速朽里建一座长堤。马老师每天留言的认真劲儿,那些被 “人文泰州” 转发的文字,还有入选书籍的留言,都是长堤上的砖石,被我们用热忱一砖一瓦砌起来。草荡里的水会涨会落,漫过脚踝或没过腰际,但堤岸始终在那里,像一道沉默的承诺,让每个想写字的人知道,总有地方能种下自己的春天,让心事在文字里抽枝展叶。

暮色深了的时候,我常站在窗前看远处的灯火。知道有位下岗二十多年的兄长,正趴在桌上写家乡的新故事,笔尖划过纸页的声响,该和草荡里的虫鸣连成一片了;知道老同学敬厚还在电脑前逐字打磨明天的推送,屏幕的光映在他脸上,像落了层月光;知道我老师时庆涛总编的案头,又堆起了自己的新稿,纸页间该还留着他指尖的温度。这草荡啊,早不是地理上的那片湿地了,它是我们用文字和情义,在心里共同种出的芦苇荡,风一吹,全是人间的暖意,能把整个长夜都焐得软了。

感谢马桂骥老师,让我们看见文字的力量原来可以这样坚韧,像芦苇在洪水里也能扎根;让我们看见热爱的模样,是历经风霜仍能在纸上开出花来。愿 “陈堡草荡” 这片文字的沃土,永远滋养着每一颗热爱生活、热爱文字的心灵,让更多人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温暖与力量,像找到归巢的鸟雀。

“陈堡草荡” 从来不是一个人的舞台,是所有热爱文字的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没有高低之分,没有远近之别,只有文字搭建的桥梁,连接着一颗颗同样热爱生活的心,像草荡里交错的根系,在看不见的地方紧紧相连。马老师从最初的无从下笔,到如今在文字里找到乐趣与价值,这本身就是一段动人的故事,比任何篇章都更教人动容。这份坚守,这份热爱,正是 “陈堡草荡” 最珍贵的宝藏,是长堤下最坚实的基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