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堡镇那温柔缱绻的晨光中,总有一个身影,带着军营赋予的方正棱角,在街巷间笃定而缓慢地移动。年逾花甲的殷国强,身姿挺拔地伫立在镇人民路,那笔直的脊梁,宛如四十多年前,在常州武警支队烈日下站军姿时一般,坚毅而挺拔,仿佛岁月从未在他身上留下痕迹,唯有那历经风雨的沉稳,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1984 年,那一抹军营绿,宛如生命画卷中最鲜亮的一抹色彩,深深烙印在殷国强的灵魂深处。骄阳似火,将水泥地烤得滚烫,他如同一棵苍松,纹丝不动地矗立在队列之中。汗水顺着帽檐潺潺而下,悄无声息地淌进衣领,在后背晕染出一幅深色的“地图”,那是汗水与坚持交织的勋章。当深夜的紧急集合哨声如利刃般划破寂静的夜空,他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好背包,如离弦之箭般冲出营房。军靴踏过操场上的露水,溅起细碎的银花,在月光下闪烁着,宛如他心中那团炽热的火焰。那些艰苦却又滚烫如火的日子,将“坚韧”二字锻造成他筋骨中的钢铁,坚不可摧;把“责任”二字酿成他血脉里的佳酿,醇厚悠长。那枚静静躺在抽屉里的三等功军功章,红绸子早已褪去了往日的鲜艳,却依然能映照出他当年捧着勋章时,眼中跳动的火焰——那是对“为人民服务”最赤诚、最纯粹的注解,是对军旅生涯最深刻的铭记。
退伍后,殷国强在农经站过上了安稳的日子,然而,那颗从军营里带来的跃动的心,却从未被这安稳所束缚。当时代的浪潮如汹涌的波涛般涌来时,他怀着对军装的深深眷恋,小心翼翼地将它仔细叠进箱底,带着军人的果敢与坚毅,毅然决然地纵身跃入商海。在长达十九年的摸爬滚打中,农机零件的油污如同岁月的印记,曾沾满他的指缝;建材市场的粉尘好似时光的沙砾,曾落满他的肩头。但他凭借着在军营里炼就的坚韧不拔的韧劲,在波涛汹涌的商海中劈波斩浪,硬生生地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然而,无论财富如何堆积,他从未让铜臭侵蚀那颗老兵的赤诚之心。家里的墙上,始终挂着一幅褪色的军装照,照片里的青年眼神清澈如水,仿佛能穿透时光的迷雾,与如今眼前这个两鬓染霜的他隔空相望。他们的眼神中,都带着同样的赤诚,那是对生活的热爱,对责任的坚守。
在殷国强眼中,财富从来都不是保险柜里那一串冰冷的数字,而是能够温暖他人、改变命运的力量。每当陈堡镇的炊烟袅袅升起时,他的心中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牵挂,那些屋檐下可能熄灭的灯火,如同针一般刺痛着他的心。于是,每年十多万元的扶贫款,如同一股股涓涓细流,缓缓汇入干涸的土地,滋润着那些渴望希望的灵魂。这一流,便是许多个春秋,从未间断。他成了老区帮扶志愿者队伍里最执着、最坚定的身影,无论风雨,无论寒暑,他都坚定地走在泥泞的田埂上。鞋跟沾着的泥土里,都带着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那是他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也是他坚守的责任所在。
那天,当听说镇老区三会要助力寒门学子通过职教改变命运时,殷国强的心中仿佛燃起了一团火焰。他几乎是小跑着赶到该会办公室,脚步急促而有力,仿佛每一步都带着对未来的期待。“我要资助这些孩子!”他语速急促地说明来意,眼中闪烁着明亮的光芒,那光芒比当年领受三等功时还要炽热,还要耀眼。
扬州技师学院的招生面试消息传来时,殷国强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摸出手机,毫不犹豫地转账 5000 元。五千块钱,在如今波澜壮阔的商海里,或许只是沧海一粟,算不上巨款。但在他按下发送键的瞬间,他仿佛看到了无数双渴望知识的眼睛,那眼睛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对改变命运的渴望。那些钱如同灵动的精灵,穿过电波,轻盈地落在陈堡镇老区三会,更如同温暖的阳光,洒落在那些即将踏上职教之路的少年心上,给予他们力量,给予他们希望。
陈堡镇的那些受助学子,或许并不知道殷国强的名字,但他们一定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份跨越距离的温暖。那温暖,如同冬日里的暖阳,驱散了他们心中的寒冷;那温暖,如同黑夜里的明灯,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而殷国强,依旧默默地坚守在陈堡镇的土地上,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一个老兵的责任与担当。他就像一座无声的丰碑,屹立在人们心中,诉说着奉献的故事,传递着爱的力量。
殷国强轻轻摸了摸胸前,那里仿佛还别着一枚无形的勋章。这枚勋章没有华丽的绶带,没有耀眼的光芒,却比任何荣誉都要闪亮,都要珍贵。它镌刻着一位老兵对土地的深情厚谊,那深情如同潺潺的溪流,滋润着每一寸土地;它更承载着无数个少年的明天,那明天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未来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