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信学的头像

周信学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01
分享

仙配东台,值得

四年秋光弹指而过,当我再次站在东台董永七仙女文化园的入口,微凉的风裹挟着西溪古镇特有的湿润气息拂来,仿佛连空气里都缠绕着几分温润的故事感。上一次来访时,“硬造传说”“拉郎配景点”的偏见像一层薄雾,蒙住了探寻的目光,让我的脚步匆匆掠过。那座矗立在园区中心的“董永与七仙女”主题雕塑,不过是镜头里转瞬即逝的背景——举起相机定格画面,转身便抛诸脑后,未曾在心底留下半分涟漪。

而这一次,“仙配东台”四个鎏金大字在秋光下愈发清晰,笔锋间似流淌着千年的浪漫。走近雕塑底座,“2006年国务院公布东台董永传说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铭牌字样,像一把猝不及防的钥匙,骤然打开了我对这尊雕塑的认知之门。原来东台从不是传说的“借居者”,早在汉代,西溪便有“董永卖身葬父”的文字遗存;唐代诗人吕温途经此地,曾留下“更说西溪伴渔钓,不妨乘兴过夜归”的诗句,暗合传说中的水乡意境。眼前这尊雕塑,正是这片土地与传说最深沉的对话,是时光沉淀后留下的文化印记。我这才惊觉,这尊雕像,竟藏着两千年的光阴密码。四年前错过的何止是一尊雕塑,更是一段沉淀了两千年的文化乡愁,一份藏在石材纹路里的历史厚重。

雕塑由整块汉白玉雕琢而成,其质地细腻如脂,在秋日天光下泛着柔光,仿佛凝着西溪古镇两千二百年的晨露与月光。细细端详,董永身着素色古代布衣,衣褶纹路清晰可见,肩头的行囊系带垂落,仿佛刚走街串巷为生计奔波归来;他伸展的手臂微微弯曲,掌心朝向身旁的七仙女,姿态里藏着憨厚的温柔,又因这份陪伴多了份安稳与希冀。七仙女则衣袂飘飘,裙裾如被清风拂动般扬起,似要带着她飞回天宫,却又因眷恋驻足;她眉眼间满是跨越仙凡的深情。两人相依而立,衣料的质感、神情的温度,让那段关于孝心、关于爱情的传说瞬间具象——仿佛下一秒,就能听见董永轻声诉说生活的困顿,看见七仙女温柔递上缫好的丝线。雕塑周围绿意环绕,更衬得汉白玉纯净动人,仿佛时间在此刻停驻,只余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在这一方天地悠悠流传,叩击着每一位来访者的心扉,唤起对美好情感与古老传说的无尽遐思。

此刻再看这尊雕塑,它已不是冰冷的石材,而是无数遗迹与故事的凝练。西溪镇西北角的“董家舍”,那该是董永侍亲至孝的起点——他曾在这里为病母煎药,在井边浣洗衣物,孝心便从这寻常烟火里生根发芽;镇北凤凰池的水波清澈,倒映着岸边的垂柳与白云,或许千年前,七仙女便是在此褪去仙衣,化作凡间女子,池水中至今似还映着她娇羞的倩影;西南鹤落土仑的土丘上,茅草随风摇曳,传说当年董永遇险时,仙鹤曾在此振翅相助,土丘上仍留存着仙鹤驻足的余温;而十八里河口的老槐树,树干粗壮得需两人合抱,枝丫如伞盖般舒展,正是它以“槐荫为媒”,见证了董永与七仙女的旷世情缘,将这份浪漫延续至今。每一处遗迹,都与雕塑遥遥呼应,共同编织出传说的经纬。

顺着雕塑旁的石路前行,园内24处景点皆与雕像遥相呼应。董孝贤祠的香火袅袅,映照着董永“卖身葬父”的孝行,与雕塑中他坚毅的神情互为印证;缫丝井的井水清冽,仿佛还能闻到七仙女缫丝时的淡淡清香,恰如雕塑中她提篮的温婉姿态;复刻的老槐树枝繁叶茂,与雕塑里“槐荫为媒”的传说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终于明白,四年前景仰时的漠然,是因为未曾读懂雕塑背后的文化基因。这尊“董永与七仙女”雕塑,从来不是刻意打造的景观,而是东台人用匠心镌刻的文化记忆——它是将口头传说凝固成永恒的艺术结晶,让流淌在岁月里的故事,有了可触摸的形态。它站在西溪古镇的中心,站在两千二百年的历史长河里,不仅诉说着“孝”与“爱”的永恒主题,更见证着一座城与一段传说的血脉相连——东台人以雕塑为核心,修复遗迹、打造文化园,不是为了“蹭热度”,而是为了守护祖辈流传的精神财富,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在触摸汉白玉的瞬间,与千年传说相遇,读懂这份藏在东台骨子里的浪漫与深情。

仙配东台,值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