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弟打电话给我,说,应海家昨天贴了红纸,初九嫁女吃场合,问我回去不?
我笑道,手机这么发达了还贴什么红纸,直接讲不撇脱得多。
堂弟说,他出去打工这么多年不赶寨子里的人情,不好意思邀请大家,贴了红纸让那些不肯去的“没看到”,省得今后见面尴尬。
我说,你去我就去。一个月前堂弟母亲过世,应海音信杳无,连句问候都没有。
堂弟无奈道,都是乡里乡亲的,他既已贴了红纸,若是不去,日后相见岂不尴尬?还是凑个份子钱,权当大家聚一聚吧!
贴红纸乃乡间习俗。于村部楼的公告栏、小卖部门旁,或是村寨边缘的大树上等村民常经之地,以红纸书写家中喜事,张贴其上。此举犹如现今官方的布告或公告,村民亦称之为“公帖”。我最早见到的公帖是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村口的电线杆上贴一张巴掌大的红纸,同学说你家的辞帖,我走拢去看,果真是。
辞帖
慈母增岁,八十晋一
厨下备乏,不设宴席
亲朋戚友,欲降玉步
唯恐怠慢,愧不敢当
谨辞!!!
儿:如一、如朴少礼后补
辞帖上有许多繁体字不认得,内容也不怎么理解,但我爹“如一”和叔叔“如朴”的名字还是认得的。全为竖排,辞帖两个字在最右边,从右到左依次排列,最左边为我爹和叔叔的名字。
我爹是寨子里少有的文化人,哪家有文墨上的事基本由他来操刀。我爹一天到晚忙着坡上的活路,从不过问我的学习成绩,也少有看到他读书写字,只有需要时才临时翻书。他头天晚上在煤油灯下写了一晚上,还翻阅了那全是老字的线装书,我就猜想到我爹又要干什么大事了。不久前,他也是这般在昏黄的煤油灯下,连续几个夜晚埋头苦干,随后便传出了他成功帮助房族中的炳大哥打赢官司,使得离婚判决未能成立的消息。没过多久,寨子里的孤儿狗妹叔夜半三更来找我爹,说,准备结婚,可家里实在是拿不出什么东西来招待大家,准备不办酒席,要我爹给他写个帖子。他还送了几颗水果糖给我。我爹在红纸上挥笔写下:荷蒙垂爱,×月×日当践秦晋之盟。奈力微难备觞酌,惟感隆情盛意,铭诸肺腑。谨具谢启,伏望慈宥……狗妹叔盯着辞帖看了许久,眉头紧锁,一脸茫然。他转头对我爹说:你写得这么深奥,恐怕别人看不懂吧?还是写得浅显易懂些吧!
我爹又重写了一张:
辞帖
兹有我俩于×月×日为完婚之喜,因本人无能,未备酒席,今谨向各亲朋族友道谢。愿我们夫妻恩爱吃口凉水当甜酒。
恳辞!
应晁 鲜妹 鞠躬
这个辞帖被村人们笑话了好久,直到他们的儿子出生后才不议论。后来我才晓得,吃甜酒是生小孩的代称,认为我爹挖苦了他们两口子“只喝凉水永远都吃不上甜酒”,其实,我爹当时的意思是说他们夫妻恩爱喝凉水都是甜的。看来,写红纸是有规矩的不能乱写。
我思索着,各家房族亲戚寥寥可数,在那个通讯尚未便捷的年代,传递口信亦非难事,加之众人学识有限,为何还要费心书写那文绉绉的“帖”呢?读《儒林外史》得知,文人士族相互间见面或者请客,都要先写一个“帖子”。写上自己的身份和拜访的目的。当然目的可以是很简洁的“来拜”。这种做法和现代人的介绍信有异曲同工之处,觉得不是很陌生。
如今有许多老人十分忌讳过生日,毕竟过一个生日就老了一岁。尤其是年纪越大的老人就越怕过生日。如果子女一定要给他们办生日宴席,有的就会“躲出去”,等到生日过完了再回来,称之为“躲生”。我们这里还有一种说法,在给老人家做寿酒不能放鞭炮。据说,阎王本来就忘记了老人家的存在,鞭炮一响阎王就问“为什么放鞭炮”?小鬼报告说,凡间某某在过八十大寿。阎王说,把簿子拿来看看。一生气就把过生日的人给勾去了。辞帖里不能直写某人躲生而不办寿酒,只能谦虚地说家里没什么准备,怕怠慢亲朋好友,请他们不要来祝寿。虽然这样的理由有些牵强,客人还得遵照。
春节前,寨子里的林森要我给他写红纸,说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在深圳忙着厂里的事,父亲辛苦操劳了一辈子,一个人生活在寨子里,得到了大家无微不至的关怀,他想在父亲八十大寿时请大家喝一杯,既不想让大家破费送礼,又不能让人说他有了钱张扬。我沉思良久铺开红纸写道:
请帖
椿庭瑞彩,祥光焕耀。家父即将迎来悬弧之辰,我们全家正筹备着庆祝这一伞寿之大庆。遂定于1月21日(农历十二月廿二)未时,于家中,设薄宴以贺。
届时,敬请各位亲朋好友拨冗光临,共襄盛举,同祈家父福寿安康,松鹤延年。寨中杖国者及未冠者免贽,必诣。
儿:林森 媳:敏芝 敬礼
1月12日
所谓传统,就是世代相传、从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农村这些古老的帖子文化真值得我们研究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