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能有多少个三十年?当我站在奔天命之年的门槛回望,那段初中寄宿时光仿佛就在昨日。那只只铝皮饭盒,如同一个沉默的见证者,静静地躺在记忆的深处,锈迹斑斑的外表下,封存着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湘中农村,经济发展刚刚起步,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我们来到离家比较远的坪烟学校求学。由于家离学校较远,大多数学生选择寄宿。说是寄宿。
那时的生活条件与现在相比,可谓天壤之别。最让人难忘的,莫过于每日三餐的“蒸饭”时光。每个学生都有一个铝皮饭盒,长方形,银白色,盖子上有个小扣环。清晨,我们将淘好的米放入盒中,加适量水,然后送到食堂的蒸笼里。说是食堂,其实只是一间破旧的老屋,里面摆着几口大蒸锅。蒸锅常年冒着热气,屋顶被熏得发黑,墙壁上布满了霉斑。
最让人头疼的是取饭时的“争夺战”。由于蒸笼空间有限,去晚了就可能找不到自己的饭盒。为了区分,同学们各显神通:有的在盒盖上刻名字,有的系上不同颜色的绳子,有的甚至在角落敲出特殊的印记。我就曾经因为去晚了一步,饭盒被人误拿,饿了一下午肚子。后来学聪明了,特意在饭盒盖上刻了一颗五角星,这才避免了类似的情况。
用水更是一大难题。学校只有食堂旁边一个水龙头,还经常停水。每当停水时,我们就得去校外六哥家屋前的井里挑水。记得那口井很深,井口长满青苔,打水时需要特别小心。有一个下雨天,低年级的一个同学在打水时脚下一滑,差点掉进井里,幸好被旁边的同学及时拉住。这件事后来传到校长耳中,学校才加装了一个蓄水池,但用水紧张的状况依然时常发生。
每周三和周日的傍晚,是返校的高峰期。同学们从家里带来接下来几天要吃的米和菜。装米的袋子被称为“手提袋”,其实就是米袋、饲料袋改装成的。而装菜的容器,清一色都是玻璃罐头瓶。这些瓶子原本装着橘子罐头、蜜桃罐头,吃完后果肉,瓶子就被小心翼翼地保存下来,成为我们的“移动菜篮”。
由于天气炎热,又没有冰箱,带的菜必须以耐存放的为主:咸菜、腐乳、干豆角……母亲总是想方设法地变换花样,有时会在咸菜里加几片肉,有时会做一罐辣椒炒豆豉。即便如此,到了周三左右,菜也开始变质。偶尔有同学的玻璃瓶在路上打碎了,那个星期就只能“打油火”——这是我们当时的俏皮话,意思是蹭同学的菜吃。现在回想起来,虽然条件艰苦,但同学们互相分享的情景,却显得格外温暖。
饭后洗饭盒也是一道特别的风景。大家排着队,在水龙头下简单冲洗。有时水流很小,只能接点水晃晃就算洗过了。现在想想,那样的清洗方式实在谈不上干净,但在那个年代,我们已经很知足了。
铝皮饭盒不仅装着我们的三餐,更承载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情感与记忆。饭盒盖轻轻一扣,仿佛就将整个清贫而充实的青春岁月都封存在里面。我们虽然没有美味佳肴,却有着分享同一罐咸菜时的欢笑;虽然没有舒适的环境,却有着望向同一片蓝天的憧憬。
《论语》中曾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那时我们不懂什么安贫乐道的哲理,却在粗粝的生活中,实实在在地嚼出了甜味。每个铝皮饭盒里,都盛放着一个个平凡的梦想,记录着一个个奋斗的身影。
三十年光阴荏苒,铝皮饭盒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现在的学生们用着不锈钢餐盘,吃着营养配餐,恐怕很难想象我们当年的情景。但那只锈迹斑斑的铝皮饭盒,却永远镌刻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它见证了那一代人求学的艰辛历程,也见证了一代学子在艰苦条件下的坚持与奋斗。
如今,我偶尔还会在旧货市场看到类似的铝皮饭盒,总是忍不住驻足良久。那银色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光阴的故事。每一个饭盒背后,都有一个奋斗的青春;每一道划痕深处,都藏着一个时代的印记。
铝皮饭盒里装载的,何止是米饭与咸菜?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更是一种在艰苦环境中不懈奋斗的精神象征。这种精神,如同铝皮饭盒虽然锈迹斑斑却依然坚实一般,历经时光打磨,反而显得更加珍贵。
时过境迁,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铝皮饭盒所代表的那种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它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来时的路,不要忘记那个虽然物质匮乏但精神富足的年代。
如今,当我看到孩子们在学校吃着可口的营养餐时,总会不禁想起那个铝皮饭盒的年代。两个时代的对比,折射出的是中国教育的巨大进步,是社会发展的生动写照。而那个铝皮饭盒,将永远在我的记忆深处闪着微光,提醒着我要珍惜当下,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