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时分,雨丝斜织,敲打着书房的窗棂,像无数细密的针脚,将天地缝合成一片朦胧。我沏一杯清茶,看热气袅袅升起,思绪便不由得坠入那“执着”与“认真”二字所构筑的迷宫里。这两个词,平日里听来寻常,甚至带着几分刻板的训诫,但若细细咀嚼,便觉其重千钧,仿佛是命运铁砧上最坚硬的两把锤头,一把用来锻打自身,一把用来镌刻前程。
古人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作于细”,便是认真的精髓。它并非惊天动地的口号,而是日复一日的精雕细琢。我想起旧居巷口那位修鞋的老陈。他的摊子极小,工具也老旧,但他对待每一双破旧的鞋,都如同医者面对病患。刷灰、上胶、打磨、缝线……每一个动作都沉稳专注,眼神里有一种近乎虔诚的光。他常说:“鞋跟歪一分,人走起路来身子就斜一寸。活儿做得认真,穿鞋的人脚下才稳当,路才走得长远。”他便是用这份认真,改变了自己的一方天地。他的摊前总是络绎不绝,人们信任的,不仅是他的手艺,更是他那份一丝不苟的“认真”。他改变不了世界,却用认真赢得了尊重,稳稳地撑起了自己的生活。这正如荀子所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认真,便是那“积”的功夫,于无声处,改变着自己的质地与格局。
如果说“认真”是向内深掘的井,让生命的根系扎得更深;那么“执着”,便是向外奔涌的河,非要冲破万重山峦,抵达那梦寐以求的海洋。它带着一种悲壮乃至固执的色彩,往往在看不到光的地方,依然选择摸黑前行。这让我想起一位远房的表姐。她自幼梦想成为医生,奈何家境贫寒,中考后便被迫辍学。所有人都以为她的梦就此夭折了。可她偏不。她去了镇上的卫生所当护工,白天忙碌,夜里就着走廊的灯光啃读医书。一年,两年,十年……她参加了自学考试,从大专到本科,屡败屡战。旁人说她痴傻,劝她认命,她只是笑笑,眼神里有火在烧。后来,她终于考取了医师资格证,如今已是家乡一名小有名气的全科医生。她常说:“有些路,你不停下,就是在前进。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坚持,是坚持了,才扒开一丝缝,看见了希望。”她的命运,就在这份近乎偏执的执着里,被彻底改写了。这恰如玄奘法师西行,孤身万里,面对“长河饮马,寒夜白骨”的绝境,支撑他的,不就是那一念执着吗?“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这份执着,足以撼动命运的轨迹。
人生在世,恰似一场远行。最可怕的,并非路途的崎岖与遥远,而是在本该披荆斩棘的年岁,选择了避风的港湾,沉溺于眼前的安逸。温水煮蛙,消磨的是凌云之志;安逸度日,折断的是翱翔之翼。《菜根谭》有言:“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过于安逸,杂念、惰性便会滋生,最终让我们与理想的自己背道而驰。并非人人都能成为光芒万丈的太阳,但每个人都可以做一束追光的萤火,努力向着自己想要的方向飞去。你在泥土里挥汗,秋后便可能收获稻谷;你在书山间跋涉,胸中自会涵养丘壑。选择了一件事,便只管去坚持,如同春蚕吐丝,一圈一圈,将自己包裹进努力的茧中。这茧,或许是寂寞,是清苦,是旁人的不解,但请相信,它绝非牢笼,而是孕育新生的神殿。
相信自己吧。你能因畏惧而“作茧自缚”,画地为牢;也必能因坚持而积蓄力量,待到时机成熟,便可“破茧成蝶”,舞出生命的绚烂。那蝶翼上闪烁的,正是执着与认真交织出的,永不褪色的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