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阳跃君的头像

阳跃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09
分享

书筑吾乡:一个 “无趣” 者的精神原乡

旁人常说我是个无趣的人。酒局上见不到我的身影,牌桌旁寻不着我的踪迹,就连办公室同事凑在一起吞云吐雾时,我也总是捧着保温杯躲得远远的。他们眼里的 “热闹”,于我而言更像一场喧嚣的消耗,倒不如蜷在阳台的旧藤椅上,指尖划过书页间的褶皱,闻着油墨与时光交织的气息来得自在。有人追问我的爱好,我思忖半晌,只能笑着答:“大概是书吧。”

这话绝非虚言。我那套不足七十平米的房子,没有昂贵的实木家具,没有精致的艺术摆件,甚至连沙发旁的茶几都被堆得满满当当 —— 从《诗经》的线装本到《本草纲目》的校注版,从《时间简史》的普及本到《永乐大典》的节选册,书籍沿着墙角堆叠成山,在地板上铺就蜿蜒的小径,连卧室的床头柜都被两层书挤占了大半空间。妻子总打趣说,我们家最值钱的 “不动产”,就是这些能当 “砖头” 用的书。可只有我知道,这些书不是冰冷的纸张,而是陪我走过半生的老友,是我在浮躁世间为自己筑起的精神原乡。

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关于书的往事便如潮水般涌来。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乡村,物质匮乏得像被秋风扫过的田野,书本更是稀罕物。我家住在村东头的土坯房里,父母靠几亩薄田勉强糊口,别说买课外书,就连课本都要传给弟弟妹妹接着用。那时的我,却像着了魔似的痴迷文字,放学路上捡到一张印着字的烟盒纸,都能蹲在田埂上逐字逐句地读半天。

真正让我与书结下不解之缘的,是村西头的王老师。王老师是镇上中学的退休教师,听说年轻时在城里读过大学,家里藏着一柜子 “宝贝”。某个周末的午后,我帮母亲去镇上换盐,路过王老师家的篱笆院,瞥见窗台上摆着一本封面泛黄的《西游记》。我像被磁石吸引般停下脚步,趴在窗台上偷偷往里瞅,直到太阳西斜,才被出来喂鸡的王老师撞个正着。原以为会挨一顿骂,没想到王老师笑着把我领进屋里,指着满柜的书说:“喜欢就借去读,记得按时还就行。”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那么多书,《三国演义》《水浒传》《安徒生童话》…… 它们整齐地排列在木质书架上,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书页上,仿佛镀上了一层金边。我颤抖着双手接过《西游记》,紧紧抱在怀里,仿佛拥有了整个世界。从那以后,我成了王老师家的常客,每次借书都要提前把自己的小手洗得干干净净,看书时小心翼翼地避开折角,归还时还会把书页里的灰尘轻轻拂去。王老师常说:“读书就像种田,你付出多少汗水,就会收获多少粮食。” 这句话,我记了整整三十年。

为了能读到更多书,我还想出过 “歪点子”。那时班里的同学大多不爱写作业,尤其是数学题,常常对着作业本愁眉苦脸。我数学成绩好,便跟他们约定:谁能借我一本课外书,我就帮他写一次作业;要是能借到我没读过的书,还能额外帮他整理语文笔记。这个 “交易” 一提出,立刻得到了同学们的响应。有个家里开小卖部的同学,从他父亲的抽屉里翻出一本《聊斋志异》,我帮他写了半个月的作业,还把自己攒了很久的橡皮分给他一半。那本《聊斋志异》没有封面,字迹也有些模糊,可我却读得津津有味,夜里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照着看,吓得浑身发抖却又舍不得放下,连母亲催我睡觉的声音都听不见。

有一次,邻村的同学说他舅舅家有一套《百科全书》,我当即跟他约定,帮他写一个月的作业换来看。为了兑现承诺,我每天放学后都留在教室里写作业,直到天黑才背着书包往家跑。有天晚上下大雨,土路上满是泥泞,我不小心摔了一跤,作业本全被泥水浸透了。我坐在雨里哭了半天,不是因为疼,而是怕没法按时给同学交作业,借不到心心念念的《百科全书》。最后还是母亲用灶台上的火烘干了作业本,我又重新抄写了一遍,才总算没耽误 “交易”。

如今想来,那些用作业换来的书,不仅让我领略了文字的魅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我的品格。读《论语》,我懂得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处世之道;读《史记》,我见识了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的历史格局;读《本草纲目》,我惊叹于古人 “上穷碧落下黄泉” 的探索精神。正如苏轼所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书读得多了,内心便渐渐变得丰盈起来,面对生活中的烦恼与挫折,也多了一份从容与豁达。

有人说,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手机上什么知识都能查到,何必还抱着纸质书不放?可在我看来,电子书再便捷,也替代不了纸质书的温度。指尖划过纸张的触感,书页翻动时的沙沙声,甚至是书本久放后淡淡的霉味,都是数字世界无法复制的美好。我曾在一本旧书里发现过一张夹在书页中的泛黄照片,照片上是一对年轻男女在图书馆的合影,背面写着 “1985 年秋,与君共读于未名湖畔”。我不知道他们后来的故事,但那张照片和那句留言,却让我感受到了书籍所承载的情感与记忆。

如今的我,依然保持着每天读书的习惯。清晨,在鸟鸣声中翻开一本诗集,感受文字的韵律之美;夜晚,在台灯下读几页散文,让疲惫的心灵得到慰藉。家里的书越积越多,有的被翻得卷了边,有的写满了批注,还有的被孩子当成了 “玩具”,在封面上画满了涂鸦。可我从不舍得丢弃它们,因为每一本书都记录着我的成长,见证着我的喜怒哀乐。

有人说我活得 “无趣”,没有社交,没有娱乐,把日子过成了一潭死水。可他们不知道,在书籍的世界里,我曾与李白共饮美酒,与杜甫同叹民生,与曹雪芹一起见证大观园的兴衰,与海明威并肩搏击风浪。我的生活或许没有旁人眼中的热闹,却有着属于自己的丰盈与充实。

正如杨绛先生所说:“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者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 于我而言,书籍早已不是简单的消遣,而是精神的食粮,是灵魂的栖息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静下心来读一本书,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我愿一辈子与书为友,在文字的世界里继续徜徉,把 “无趣” 的日子过出不一样的精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