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阳跃君的头像

阳跃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23
分享

守界之暖

我们似乎总活在一片喧嚣的评判里。目光所及,言语所指,常不自觉地便成了尺子,要去量一量他人的长短,度一度他人的生活。那居于高楼者,我们或羡其光华,或鄙其浮奢;那身处陋巷者,我们或悯其困顿,或疑其怠惰。这用自我铸成的尺,量出的终究是自己的狭隘。殊不知,那高楼的窗内,或许正对着一片精神的荒原;而那陋巷的檐下,安放着我们无从窥见的、丰盈而宁静的灵魂。世间万象,人生百态,真正的慈悲,首要的,便是懂得不去打扰。

我想起一位旧邻。那是多年前,我寓居在一幢临河的老楼里。对门住着一位退休的先生,姓沈,清癯,话极少。每日清晨与黄昏,我总能见他提着一个小小的布囊,缓缓步下楼梯,沿着河岸走上那么一圈。步子不疾不徐,眼神总是虚虚地落在前方的某处,仿佛在走,又仿佛不在走。起初,我以为他只是寻常的散步,锻炼身体罢了。后来留意得久了,才发觉他的不同。他并非漫无目的,他的路线数年如一日,固定地走向河湾处一丛无人打理的野蒲苇,立上片刻;或是桥墩下一块被水流磨得浑圆的青石,用手轻轻抚过。他的散步,更像是一种无声的探访,一种秘而不宣的仪式。

我们有过几次极简的照面。在楼道里遇着了,我点头致意,他也只是微微颔首,嘴角牵起一丝几乎看不见的弧度,便侧身而过,从不寒暄。起初,我觉着这人有些孤僻,不易亲近。同楼的几位热心肠的婆婆,也曾试图与他搭话,问些“沈先生,吃过啦?”“今儿天气真好”之类的话,他也总是以最简短的“嗯”、“好”应之,从无多余一字。久而久之,大家便也识趣了,由他去,背后偶尔议论,也只觉得这是个“怪人”。

一个秋深的傍晚,我因事回家迟了。天已墨黑,河岸上灯火阑珊,风里带着沁骨的凉意。远远地,我便看见河堤上有一个熟悉的、瘦削的背影,依旧是那样不紧不慢地走着。行至那丛已显枯索的蒲苇旁,他停了下来,久久地立着,如同一尊雕塑。那一刻,万籁俱寂,只有风声与水声。我忽然间被一种巨大的静默笼罩了,那静默并非空无,反而充满了某种难以言喻的、沉甸甸的情感。我蓦地明白了,他哪里是在散步,他分明是在守护着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完整而封闭的世界。那蒲苇,那青石,那流淌的河水,或许都联结着他生命中某个重要的片段,某段无法与人言说的记忆,或是某种安放他全部精神的寄托。我的“散步”之想,婆婆们的“孤僻”之论,于他那个丰饶而深沉的世界而言,是何其浅薄而粗暴的闯入。

自此,我再见到他,那点头致意里,便多了三分真正的敬意。我学会了用一种远远的、欣赏的目光,去看待他的“节奏”。这并非疏远,而是一种更深的理解。直到我搬离那里,我们依旧不知彼此的名字,但我却觉得,我们完成了一次最完美的邻里之交——互不侵扰,互存敬意。这使我想起《庄子·逍遥游》中的话:“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人所需要的空间,其实并不大,能安放一颗心便足矣。而我们所应做的,便是护住那“一枝”之巢,不使惊扰;让那“满腹”之饮,得以从容。

推而广之,这“不打扰”的智慧,又何尝只在于空间?更在于心灵的疆域,在于我们对待他人生活方式与价值选择的态度。世间之人,禀赋各异,际遇万千,其所行之路,所立之志,自然千差万别。我们常常不自觉地以自己的经验为蓝图,去规划他人的道路;以世俗的成功为标尺,去丈量他人的幸福。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隐蔽的“打扰”,甚或是“侵犯”呢?

魏晋名士如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在礼法森严的時代,他的行为在旁人看来,是何等的乖张与不可理喻。若以常理度之,这不过是一个疯子的行径。然而,那无路可走的痛哭之后,隐藏的是怎样一种巨大的、对人生困境的悲悯与绝望?我们若只执着于他“哭”的表象,便永远无法触及他那颗在黑暗中独自挣扎的高贵灵魂。又如那位“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辞去官位,归隐田园,在时人乃至许多后人看来,或许是“不通世务”、“穷困潦倒”的选择。可他心中的“悠然见南山”之乐,那“此中有真意”的满足,又岂是奔走于名利之场的碌碌之辈所能体会的?

《道德经》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不争”里,便包含着一种至高的尊重。水,从不试图去改变山的形状,它只是绕行;从不试图去催促花的开放,它只是滋润。它存在于万物之侧,给予所需,却从不居功,从不掌控。待人的慈悲,最高的境界,或许正是如此——如水流一般,默默地存在,提供滋养的可能,却绝不干涉其生长的姿态。我们太习惯于“做”什么,以为关心便是询问,帮助便是指导,亲近便是毫无界限。殊不知,在许多时候,“不做”什么,守住彼此的距离,恰恰是更高级的善意,更深刻的力量。

这种“不打扰”的边界感,并非冷漠,其内核乃是自尊与尊人的一体两面。一个懂得自己心灵疆界神圣不可侵犯的人,也必然能推己及人,明了他人那片精神领土的庄严。孔子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从更积极的层面去践行,便是“己之所欲,亦勿强施于人”。你的蜜糖,可能是他人的砒霜。你所狂热追求的,或许正是他人刻意避开的。真正的善良,是允许他人与你不同,允许他人以你无法完全理解的方式,去存在,去生活。

因此,让我们都学着,在自己的世界里,安然地亮起一盏灯。这灯光,不必试图去照亮别人的窗,更不必因别人的窗里透出不同颜色的光而心生评判。我们只需守护好自己这一片光明,让它温暖、澄澈、明亮。当每一盏灯都能在自己的位置上安然亮起,不侵扰他灯之光,亦不因他灯而自惭或骄矜,这人间,便会自成一片璀璨而和谐的星图。

各守其界,各放其明,世间便自有温润与慈悲,如水弥漫,默然无声,却滋养万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