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兴起才想去至相寺的。曾经有好几次,都到了天子峪村村口的百塔寺,进寺,或者不进寺,看看隋唐时期所植的那棵银杏树,叶绿叶黄,果熟果落,都会让人心生无限怅然的意蕴,万念顿消,兴味索然,就打道回府了。百塔寺只能说是在山脚下,过了天子峪村往山上走,半山腰,就能到至相寺。
这一回到了百塔寺,已是中午十一时左右,在寺门外匆匆看了一眼银杏树之后,就继续往前走,目的地是至相寺。刚过了村子,却遇上了一队大队人马,是笛子老魏组织的郊游团队,刚从富平那边赶过来的,他们的目的地也是至相寺。老魏经常上电视,觉得谁都面熟,主动上来打招呼,也就顺便加入了他们的队伍。到至相寺有两条路,一条是水泥硬化道路,开车也可以上去;另外一条就是原来山里人常走的山路,现在虽然走的人少了,但一般郊游的人,还是愿意走。老魏就领着大家走的这条路,怕后边的人掉队,他先是在分岔口放一张画着箭头、写着电话号码的纸片用小石头压住,然后原地休整让大家等一等,再继续走。中途走过一户人家的前院,老魏看大部人马未到,就让歇息片刻,自己则调整调整,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从包里掏出一只黑色的埙来,吹奏,大家就都围着他。他吹的第一支曲子是《红楼梦》插曲中的《枉凝眉》,山谷空音,极具悲伤之情。下来又吹了一曲《赛马》,欢快奔腾,又是一种特别的感受。“笛子老魏”,大致就来源于此罢。一行人在山腰又歇过一回,就到了硬化的水泥路面,再走十余分钟,就是至相寺,至相寺周围有十余户人家,硬化的水泥路从寺门前经过,还一直可以往山上走。
现在的至相寺建寺时间不长,是如诚老和尚在重建西安城中卧龙寺之后,自一九九五年始,各方筹措资金,修了五年,才在原址上建成的。至相寺最早建于隋开皇年间,为彤渊法师所兴建,而后成为佛教华严宗的祖庭。传说中,唐太宗李世民经常来此礼佛参拜,一度在此地避暑歇息,而且还在距离至相寺约四公里左右的山上修建了行宫,据说现在还有遗迹留存,即所谓的唐王寨遗址。峪名天子峪,是说唐高宗李治出生于此,所以就叫天子峪了。至相寺曾出土过一些重要的文物,其中就有王羲之草书《心经》碑,现在则被存放在西安城里的碑林博物馆。我们去时,寺内还正在扩建,搅拌机的声音在山谷中隆隆作响。
没有和老魏他们一起下山,我们上了寺后的山坡。山坡上松树参天,阴凉无比,奇怪的是到处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香椿树。在一处坡地,见一老汉在地里拔草,就搭讪着说了许多话,他告诉我们香椿树与漆树、核桃树的区别;说什么什么地方香椿树很多,现在正是采摘的时候;说香椿怎么怎么做就很好吃。回到至相寺门前,又被一个小女孩领到她的家里,在坡下边,大约有两户人家,说是可以让她的父亲为我们上树采摘香椿,我们看时,在她家门口,两棵直径都在半米的香椿树直入云霄。她电话联系父亲,说是一时半会儿还回不到家里,我们一起就只好看着云端发呆了。下山走的是硬化路,不时有车辆经过,尾气以及卷起来的尘土让人嗓子很不舒服。中途在路边的一家农家乐一人吃了一碗面,来了一盘凉拌花椒叶,算是午餐。就这样悠闲着走,沿河而行,到了百塔寺的时候,已是下午四点左右,下山大致用了两个钟头。现在回头想想,山上到底有什么好呢?天蓝,安静,空气清新而湿润,清新而湿润的感觉是沁人心脾的,实让人难以忘怀。
天子峪与抱龙峪相连,它们的位置,大致在子午峪与石砭峪之间,在秦岭北麓种种有名的峪口中,天子峪似乎还是小众的认知,因而游人亦不是太多,污染亦小,能让人生出些爱怜的心思来,还是想着要去的。况且,山顶上的唐王寨,毕竟还没有看过罢。
十五年四月二十七日裕堂记,在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