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萧习华的头像

萧习华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散文
202510/17
分享

纤天报国:永不沉没的生命航道

条条凹痕,最深处达三厘米,纤道碑在重庆朝天门码头傲然挺立。它站着,替沉没的号子,替那些没能上岸的脊梁——在每一个涨潮的夜里,复习历史的重量。

——题记

江问:川江,你记得吗?记得那些把身体拉成弓弦的姿势——

暗礁密布,险滩无数。“吔喂——吆哦——嘿咗——”,号子声碎在浪尖上,纤夫们正用沉重的步伐丈量祖国向上的坡度。

1938年武汉沦陷后,日寇铁蹄踏向西南。

山河破碎,唯有拼命。肩负使命的船队,在大江上龙行虎步。嘉陵江蜿蜒,从川北广元至重庆朝天门约600公里的航道,骤然成为支援抗战的“水上生命线”。

每个纤夫用自己206块骨头、639块肌肉暴动——这是血肉对地心引力的一场起义。十万纤夫,不是数字的堆砌,而是信念的凝聚,将弯曲的河流拉成笔直的箭,毅然扛起整个西南战区的物资补给任务。

纤夫不直接上战场,但他们有自己特殊的战场。尤其在1942年的冬天,船队是川江上不可战胜的中华巨龙——

他们用足底的火焰行走:足弓绷紧,在鹅卵石的砧板上,将脚掌锻打成通红的铁,每步落下,便是一枚带血的火漆,封印着大地的密诏。

他们用腿部的盟约攀越:股四头肌爆裂如春雷,腘绳肌在峡滩上写满象形文字,小腿三头肌像高压弹簧,释放着不屈的弹性势能。

他们用肩背的图腾拉纤:斜方肌隆起如山脊,扼住狂澜怒漩的咽喉;三角肌熔铸成铁幕,承受风与重力的捶打;肩袖肌群是血肉的齿轮,每一次咬合,都让骨骼在绳缆中生根。

让肌肉不仅是身体的零件,更是自然力与人类意志交锋的战场。

三个月内运输战略物资15万吨,相当于2000列火车的运量。每艘载重20吨的木船,至少需要20名纤夫协同作业。这背后是难以计数的生命代价。川江航运资料显示,有3700名纤夫殒命江水,而更多人因长期负重留下佝偻残疾,终身未能挺直脊梁。民族危亡之际,他们用最原始的人力,从大后方将子弹、汽油、粮食、医疗器械等运送前线。

纤绳突然开口说话:“我认得那些咬进肉里的结,认得月光在血痂上镀银的夜晚。最深的勒痕不在我身上——在重庆的雾里,在杀敌的战场,在未满的粮袋……”

“为什么我的每一根篾条里都长着牙印?”竹缆绳在博物馆的玻璃后发问。无人告知,那些咬进绳结的不仅是牙齿——还有倔强生命的震颤。

嘉陵江最终在朝天门注入长江,奔向大海。当汽笛切开江面——那沉没的,正以水的方式站立;那消散的,用水的声音在每盏航标灯里,复述光的誓言。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