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第三个星期二,苏晓的白色运动鞋鞋底开了道缝。早上跑着去巷口买油条时,鞋底“啪嗒”一声蹭在青石板上,像粘了片浸了水的梧桐叶,软塌塌地挂在鞋边。她踉跄着扶住墙,手里的油条差点掉在地上,油条摊主李叔叔隔着热气喊:“晓丫头,慢点儿!鞋坏了就找张爷爷修,他缝的线比机器扎的还结实,保准你穿到开学都不坏!”
苏晓攥着妈妈给的五块钱,手指捏着运动鞋的鞋跟。白色鞋面沾了点泥,是刚才摔跤时蹭的,她用衣角擦了擦,没擦干净,反倒留下一道浅灰的印子。傍晚的风从巷口吹进来,裹着李家馄饨铺的骨汤香,混着墙根下野茉莉的淡香,吹得她额前的碎发飘起来。斑驳的砖墙被夕阳染成暖橙色,墙面上去年社区组织小朋友画的卡通画还在:小熊抱着蜂蜜罐,耳朵被雨水冲得有点模糊,却还是透着憨乎乎的可爱。梧桐叶打着旋儿落,一片正好粘在她的白鞋面上,像给鞋子贴了块小小的绿补丁。
这是苏晓第一次单独去张爷爷的修鞋摊。以前都是妈妈牵着她的手来,她只敢远远站在馄饨铺的玻璃门后,看张爷爷坐在小马扎上,背有点驼,手里的针线在鞋上翻飞。今天妈妈忙着给隔壁李奶奶送刚蒸好的豆沙包——李奶奶的腿有老毛病,阴雨天出门不方便,妈妈总说“远亲不如近邻,能帮就帮一把”,临走前还特意叮嘱:“张爷爷人好,你要是害羞,就把鞋放那儿,等会儿去拿就行,钱记得给够。”
修鞋摊在社区大门右边,支着个蓝色的帆布棚,棚子的四个角用粗绳子拴在旁边的梧桐树上,风一吹,帆布就“哗啦哗啦”响。棚子下摆着一张掉漆的木桌,桌面被各种工具磨出了深深浅浅的纹路,却擦得一尘不染。桌上摊着的工具摆得整整齐齐:银色的顶针排了一小排,最大的那个边缘刻着小小的“福”字,表面磨得发亮;绕着彩色线的线轴像叠起来的小彩虹,红的、蓝的、黑的、棕色的,连少见的米白色线轴都有;尖头的锥子插在一个木制的底座里,旁边还放着一个黑色的旧收音机,正断断续续放着《茉莉花》,歌声里带着点沙沙的杂音。
张爷爷坐在小马扎上,穿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背心,领口处缝着块灰色的补丁。他手里正拿着一只棕色的皮鞋,皮鞋的鞋头磨破了一块皮,露出里面的白色衬布,他用锥子轻轻扎孔,动作慢却稳,每扎一下,都会把鞋举起来对着夕阳看一眼。
“张爷爷,”苏晓走到摊前,声音有点小,像怕惊扰了收音机里的歌,“我的鞋坏了,您能帮我修修吗?”
张爷爷抬头,老花镜滑到了鼻尖,他用手背擦了擦额角的汗。他的目光落在苏晓手里的鞋上,眼睛慢慢笑成了月牙:“是鞋底开胶了吧?放这儿,我先把这只皮鞋的鞋头补好,马上就给你修。”他的声音有点哑,却裹着暖意。
苏晓把鞋放在木桌的角落,找了个小凳子蹲在旁边看。张爷爷的手很粗糙,指关节突出,掌心满是老茧,可捏着针线时却特别灵活。他把顶针套在中指上,穿针引线的动作一气呵成——先把线头用牙齿咬尖,再对准针眼,轻轻一穿,线就过去了。线穿过皮革时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和收音机里的歌声混在一起。
旧收音机里的《茉莉花》放完了,换成了天气预报。张爷爷抬头看了看天,天边的晚霞正慢慢变暗,他嘀咕了一句:“得把棚子再扎紧点,不然明天漏雨,工具该湿了。”说着就放下手里的皮鞋,伸手拽了拽帆布棚的绳子。
苏晓的目光落在桌上的一个小木头兔子上——兔子做得胖乎乎的,耳朵有点歪,眼睛是用黑色的纽扣粘的,兔子的肚子上还刻着个小小的“宝”字。
“张爷爷,这只小兔子是您做的吗?”苏晓忍不住问,手指轻轻碰了碰兔子的耳朵。
张爷爷嘴角弯了弯:“是我孙子小宝小时候闹着要玩具,我就找了块装修剩下的废木头做的。现在他在外地读初中,个子比我还高,早就不玩这些小玩意儿了。”
苏晓“哦”了一声,心里有点替木头兔子可惜。她的目光又移到木桌的抽屉上,抽屉没关严,露出一道缝,里面藏着个蓝色的书包带,上面印着卡通恐龙,绿色的恐龙背着红色的小书包,爪子还比着“耶”的姿势。
没一会儿,张爷爷把手里的棕色皮鞋放在一边,拿起苏晓的白色运动鞋。他先翻过来瞧了瞧鞋底的缝隙,又用一块干净的棉布擦了擦鞋面上的泥印,接着拿出一块橡皮,轻轻擦了擦,印子淡了不少。
“缝隙不算大,”他从抽屉里拿出一瓶透明的胶水,“先在开胶的地方涂一层胶水晾一会儿,等胶水半干的时候再缝几针,这样又结实又不容易看出来。”他挤胶水的时候特别小心,只在开胶的地方涂了薄薄一层。涂完胶水,他把鞋放在桌上晾着,又从桌角拿起一个铁皮糖罐——糖罐上印着熊猫吃竹子的图案,熊猫的黑耳朵都磨成灰色了。
张爷爷打开糖罐,里面装着五颜六色的水果糖。他用手指挑了一颗橘子味的糖递给苏晓:“含着吧,等胶水干要十几分钟呢,甜丝丝的,时间过得快。”
苏晓接过糖,小心地剥开来,橘子味的甜香一下子散开。她含着糖,看着张爷爷用锥子在鞋底轻轻扎孔,每扎一下,他的眉头都会轻轻皱一下。
“张爷爷,您的手是不是很疼啊?”苏晓忍不住问。
张爷爷愣了一下,笑了:“老毛病了,年轻时在纺织厂修机器,天天跟机油、铁丝打交道,落下的关节炎,一到阴雨天就疼得厉害。不过没事,修了几十年鞋,早就习惯了。”他指了指木桌中间的一个铁盒子,“里面都是我攒的顶针。师傅跟我说,顶针是修鞋人的魂,握稳了顶针,才能把鞋修牢。”
苏晓凑过去,小心地打开铁盒子。里面放着十几个顶针,有的是银色的,有的已经发黑。最大的那个就是张爷爷刚才用的,“福”字刻得清清楚楚,表面被磨得光滑。
等胶水干得差不多了,张爷爷拿起鞋,开始缝针。他的手指捏着针,顶针顶着针尾,一针一针慢慢缝。苏晓坐在旁边数着他缝的针数,数到二十的时候,张爷爷停下了。
“好啦,你试试,合脚不?”张爷爷把鞋递给苏晓。鞋底缝的线是白色的,和鞋面的颜色差不多,开胶的地方粘得牢牢的。
苏晓穿上鞋走了两步——真的特别稳!之前走路总觉得鞋底“啪嗒啪嗒”响,现在一点声音都没有。她又跑了两步,鞋跟不晃了,也不硌脚。
她从兜里掏出妈妈给的五块钱,双手递给张爷爷:“张爷爷,给您钱,谢谢您帮我修鞋。”
张爷爷摆摆手:“不用不用,这点活儿不算啥,举手之劳,不要钱。”
“不行!”苏晓把钱往他手里塞,“妈妈说了,一定要给您钱,不能让您白忙活。”
张爷爷没办法,只好接过钱。他从裤兜里掏出一个旧钱包,里面整整齐齐放着零钱。他数出三块钱递给苏晓:“就收两块,多了不要。你妈妈小时候来修鞋,我也只收她一块钱,现在物价涨了,收你两块就够了。”
苏晓还想再说什么,张爷爷却拿起桌上的木头兔子塞到她手里:“这个小兔子给你,放在我这儿也没人玩,你拿着当玩具。”
木头兔子在手里暖暖的,苏晓捏着兔子的耳朵:“谢谢张爷爷!我一定会好好爱护它的!”她蹦蹦跳跳地往家走,走两步就回头看一眼——张爷爷正收拾着工具,旧收音机里的《拔萝卜》还在唱,歌声飘在巷子里,裹着橘子糖的甜香。
从那以后,苏晓就经常往张爷爷的修鞋摊跑。有时候是妈妈让她送刚煮好的小米粥,有时候是她自己想去。张爷爷会教她认各种修鞋工具,还会给她讲以前的事,讲他年轻时在纺织厂的日子,讲他第一次修鞋时的糗事,讲小宝小时候的趣事。
有一次,苏晓看见张爷爷对着那个蓝色的恐龙书包发呆。她凑过去,看见照片上是个小男孩,抱着那个木头兔子,旁边站着张爷爷。
“张爷爷,您是不是想小宝了呀?”苏晓小声问。
张爷爷轻轻摸了摸书包上的恐龙图案:“想啊,小宝现在读初中,学习忙,不敢总给他打电话。”他把照片递给苏晓,“这是他十岁生日那天拍的,说‘要让兔子也看看公园的滑梯’。”
苏晓看着照片里的小宝,眼睛圆圆的,和张爷爷特别像。“张爷爷,您可以跟小宝视频啊!我妈妈经常跟外婆视频,跟见面一样!”
张爷爷有点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我不会用那玩意儿,我用的是老年机。”
苏晓想了想:“张爷爷,我教您吧!我妈妈有个旧手机,我明天拿来,教您怎么视频,特别简单!”
第二天一早,苏晓就把妈妈的旧手机找了出来。妈妈知道她要教张爷爷视频,笑着说:“记得教慢点儿,张爷爷年纪大了,记东西慢。”
苏晓跑到修鞋摊的时候,张爷爷早就等着了,手里还拿着一个小本子和一支铅笔。
苏晓先帮张爷爷把手机连上网,然后下载了视频软件,注册了账号。她一步一步教张爷爷,声音放得很柔。
练了好几次,张爷爷终于敢自己动手操作了。他深吸一口气,双手捧着手机,按照本子上的步骤,轻轻点了“视频通话”。
电话接通了,屏幕里出现一个戴眼镜的小男孩:“爷爷!您怎么会视频啦?”
张爷爷一下子就笑了:“是晓丫头教我的,你看,爷爷学会了。”他把手机转了转,让小宝看修鞋摊。
小宝在屏幕里笑了:“爷爷,我好想您做的木头玩具。”
“等你放寒假回来,爷爷再给你做个大的,”张爷爷说,“做个木头火车。”
那天,张爷爷跟小宝聊了好久。苏晓坐在旁边,看着张爷爷开心的样子,心里比自己考了100分还甜。
从那以后,张爷爷每天都会跟小宝视频一次。他还会让苏晓帮忙拍修鞋摊的照片发给小宝。
可没过多久,社区里贴了张红色的通知:“路边临时摊位需在一周内撤离。”
那天苏晓放学回来,看见张爷爷站在公告栏前,手里的通知纸都被捏得有点皱。他慢慢走回修鞋摊,脚步比平时慢了好多。
苏晓心里有点急,她知道这个修鞋摊对张爷爷有多重要。她跑去找好朋友林朵朵和王浩商量。
三个小朋友跑到社区办公室,找到刘阿姨。苏晓说:“刘阿姨,我们是来替张爷爷求情的。您能不能跟上面说说,给张爷爷留个小地方呀?”
刘阿姨笑了:“其实我们早就考虑到张爷爷的情况了。现在我们计划在社区服务中心旁边,留一个小房间专门给张爷爷放修鞋摊。”
三个小朋友高兴地跑回去告诉张爷爷。张爷爷愣了好一会儿,眼睛里亮晶晶的:“谢谢你们,谢谢大家……”
社区改造开始后,邻居们都来帮忙。李叔叔搬来一张新的木桌,李奶奶拿来一块蓝色的桌布,苏晓的妈妈帮着打扫小房间,林朵朵的爸爸帮着搭了个架子,王浩的妈妈买了两个新的小马扎。
新的修鞋摊特别好,小房间虽然不大,但是很亮堂。墙上还挂着邻居们送的画。张爷爷把他的工具都摆得整整齐齐,还在桌上放了个小盒子,里面装着水果糖和创可贴。
苏晓还是经常来帮忙,有时候带着社区里的其他小朋友来。张爷爷就教他们做简单的木头玩具。
入秋后的第一个周末,巷子里飘着桂花的香气。张爷爷的修鞋摊前多了个保温杯,里面装着他煮的菊花茶,放了点冰糖。
有一天下雨天,苏晓打着伞去修鞋摊,看见张爷爷正给一个老奶奶修雨伞。老奶奶说:“这把伞是我老伴儿生前给我买的,舍不得扔。”
张爷爷点点头,用针线把破了的洞缝好。他把修好的雨伞撑开:“您试试,应该能遮雨了。”
老奶奶撑开伞,笑了:“张师傅,你这手艺真好!跟新的一样!”
苏晓站在伞下,听着雨声,心里暖暖的。她低头看了看手里的木头兔子,每次摸到它,都能想起第一次来修鞋摊的那个傍晚。
她知道,这个小小的修鞋摊,装着邻居们的牵挂,装着张爷爷的手艺,也装着她和小伙伴们的快乐时光。
傍晚的时候,雨停了,天边出现了淡淡的彩虹。张爷爷收拾好工具,锁上修鞋摊的小柜子。苏晓帮他拿着那个装顶针的铁盒子,盒子里的顶针轻轻碰撞,发出“叮叮”的声音。
两人一起往巷口走,李奶奶正提着一个保温桶站在那里:“张师傅,晓丫头,快来吃饺子!刚煮好,还热乎着呢!”
苏晓抬头看了看张爷爷,他的脸上满是笑容。她握紧了手里的铁盒子,觉得里面装的不只是顶针,还有好多好多温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