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无痕迹杀人
1.现场
清熙小区是个名不见经转的老旧小区,这个小区一直悄无声息地存在在H市的一个角落里,直至近日,一桩死亡事件的发生。
事件当中的死者是一名年仅18岁的女性,她死于自己家中。报案人是一名社区医生。
接到报案,市公安局刑警队长郭开晨带领法医和几名队员立即赶到了现场。
在现场,郭开晨仔细向李升茂和社区医生询问了当时的情况。据死者的父亲,清熙小区的老住户李升茂说,昨晚他跟人一起喝酒,半夜才回家,一觉睡到第二天半响。醒后他肚子饿得咕咕叫,就到厨房四处找吃的,翻来翻去都冷锅冷灶,就一边骂女儿偷懒,一边去叫女儿的门。女儿房间的门没有锁上,一把就推开了,李升茂发现,房间内,女儿李微微倒在血泊中,叫也不醒。李升茂吓得一下子跌坐在地上,又赶紧爬起来去附近卫生院叫来了社区医生,社区医生上前一查看,发现李微微已死去多时,不敢大意,就报了警。
郭开晨在屋里四处查看起来。他注意到,死者房间里摆设很简单,一侧靠墙的地方有一个衣柜,衣柜前有一个倾倒的方凳,死者就倒在方凳前的地上,死者侧后方有一个写字桌,写字桌的一角有明显的血渍。从现场看,像是死者踩着地上的方凳去取衣柜上的东西,不小心踩翻了方凳跌了下来,后脑撞上了写字桌角导致死亡。
在没有有力的证据佐证之前,猜想只能是猜想。一切要等法医鉴定和同事们痕迹检测结果出来才好下结论。走出死者的房间,郭开晨又注意到室内各处都干净整洁得一尘不染,他问李升茂:“你们家平常就这么干净么?”
李升茂带着哭腔说:“孩子她妈去得早,我就这么一个女儿,我女儿平时可勤快了。家里都是她收拾的,你看,拾掇得多干净……”
郭开晨皱了皱眉头,整洁的房间也会更方便凶手随手抹去行凶的痕迹。
他拎出门后的拖把,仔细看下方的拖把头,他将拖把交给痕迹科的同事,叮嘱他:“仔细看,别错过任何可疑的东西。”
他又走进厨房,厨具餐具都被摆放得井然有序。他把李升茂叫进厨房,问:“你们厨房里东西平时都这样摆放吗?有哪里跟平常不太一样的?”
李升茂说:“应该是这样吧。我不大会做饭,闺女怕我把东西弄乱了,不让我插手做饭的事儿,我平时也不怎么进厨房。”
让李升茂说说她女儿的房间跟以前有什么不一样,李升茂一句也说不出。郭开晨忍不住道:“你啊,你哪像个当父亲的?人死了你知道哭了,活着的时候你但凡对她多一些关心,多分担些家务,你女儿也能活得轻松些!”
他叮嘱李升茂这些天另找一处住处,先别回这里,房间里任何东西都不要动,免得有什么线索给弄岔了。
李升茂一边抹泪一边点头离去了。
房间里几乎没有多少有用的线索,接下来就只能等法医和痕迹科的同事们的鉴定结果了。
2.分析
然而,鉴定结果出来后,仍然没有多少有用的线索:
经法医鉴定,死者头上的伤痕和写字桌上带有血渍的那个角落的轮廓一致,除此之外她身上没有其他伤痕。死者没有被强奸的痕迹,死亡时间应是昨天晚上11点30分——凌晨2点之间。
痕迹鉴定结果显示,现场门窗完好无损,现场所有搜集到的器具、毛发均没有检测出可疑人员的指纹、DNA等。
初步判定,死者死于意外事故,正如郭开晨当初的推想一样,死者立足未稳,从方凳上失足跌下,后脑撞到写字桌,导致颅内出血昏厥,又没能得到及时救治以致死亡。
郭开晨和同事们一起分析起案情。
郭开晨:“都说一说,这个案子有没有什么疑点,有没有其他的可能。”
队员王民:“如果是他杀,现场门窗完好,室内没有第三人的痕迹,那这个凶手是怎么杀的人?动机又是什么?”
队员李浩天:“我们初步走访了解了死者的邻居和同学,李微微12岁时母亲病死,父亲李升茂后来下岗,父女两人靠着不多的下岗补贴金过活。李升茂生活事业两不顺,就借酒浇愁,还找人赌钱打发时间,一来二去就染上了赌瘾,家里大小事不过问,家务事都是女孩儿一个人干,有点儿钱都被李升茂拿上了赌桌酒桌。去年,李微微满了18岁,在社区服务站找了个社工的工作干,每月能挣2000多元的工资。走访中,邻居们都感叹,李微微有了收入,家里的日子应该好过了,不曾想,又出了这档子事。”
队员李勤芳:“凶杀案无怪乎四类,仇杀、情杀、抢劫、强奸杀人,女孩儿没被强奸,现场没有翻动的痕迹,她涉事未深,又没跟谁结仇,邻居们也没发现她跟谁谈过恋爱,抢劫、强奸、仇杀、情杀都说不上,如果怀疑是他杀,那这属于哪种类型?凶手的动机是什么?”
“动机,动机,我们习惯于从杀人动机入手,也习惯于分析凶手的作案动机,可是别忘了几年前的11.25案。”郭开晨眉头拧成个“川”字形。
3.11.25案
自从发生了11.25案,郭开晨一提起11.25案,眉头就忍不住要皱到一处。那是个让人闻听便会心里发紧的案子。
那年的11月25日,发生了一起命案,死者是一名年轻男子。案件告破后,郭开晨曾问凶手,为何会对一位自己素不相识的人下手——这也是郭开晨他们迟迟抓不到凶手的原因。案件开始侦破时,他们对凶手杀人的动机想了又想,围绕着死者的社会关系调查了一遍又一遍,始终查不到凶手是谁。最终,还是凭着凶手抛尸地附近地上的一个烟头上遗留的DNA比对到了嫌疑人。茫茫人海,比对工作量之大,没有让郭开晨他们觉得怕,他们怕的是,这个烟头上的DNA比中的人跟凶案毫无干系。那么他们付出的努力都白费了不说,案件又会变得了无头绪。经过一个多月大海捞针般的比对,郭开晨他们终于比对上了一个环卫工,随后,他们又在那名环卫工的衣服上找到了死者的血迹,还在他所在的工作站找到了带有他指纹和死者血迹的榔头。环卫工无可抵赖,对自己杀人的事实供认不讳。从那名环卫工的供述中,郭开晨才得知他的犯罪动机。他行凶杀人,居然是因为,那人穿得干净、外形俊朗,让他自惭形秽,于是他趁月黑风高之夜,那人走到偏僻小巷的时侯,用榔头结果了他的生命。他将死者塞进垃圾车里,看对方身着干净体面的衣服蜷缩在肮脏的垃圾车里,他心里一阵痛快,随后,他拉着垃圾车消失在茫茫夜色里……
这算什么动机?闻听他言,郭开晨几乎按奈不住自己,在审讯室里暴跳如雷:“就为了你心里那点儿失落的情绪,你就能把人杀了?!那是一条活生生的人命啊!”
环卫工转头看着窗外,面无表情。
凶手杀人动机太匪夷所思,既不是图财也不是图色,也不能算是传统意义上的仇杀。是以,郭开晨他们先前从犯罪动机分析和入手破案才会一无所获。
当晚,队里几人在一起吃饭,案子破了,几个人该高兴才是,可是郭开晨他们却都提不起劲来。一个人心里想不明白,却给另一个人造成那么大的伤害。那个人还那么年轻,他还有爱他的家人和年幼的孩子。如果社会上多几个这个环卫工这样的人存在,那人们哪里还会有安全感呢?
这件案子让郭开晨他们感到沉重的原因还有,按以往传统的办案理念,嫌疑人行凶犯罪多少得有些动机,因而围绕动机分析和入手是常用的办案手法。可是这个案例里,他们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到,凶手行凶的动机居然是为了照顾自己的情绪,这动机让他们从何分析去?
这沉重感让郭开晨不由得一提起11.25案就拧紧了眉头。
4.旧案
听起郭开晨说起11.25案,案件分析室里,几个人登时紧张了起来。他们又重新梳理案件的线索,试图分析一下是不是存在另一个环卫工凶手一样的人,仅为了自己的某种情绪,就结束了别人的生命。可是,这个案件中,一点嫌疑人的痕迹都没捕捉到,谈何分析嫌疑人的动机?
半晌,几个人还是一无所获。
如果不能提出疑点,那么过几天,这个案子就会被定性为意外。
郭开晨总觉得这个案子不简单,可是又说不上哪里不对。他对着小黑板上的现场照片看了又看。
“这是第几起意外?”郭开晨像是随口问。
“那可没数过,意外事件谁还数一数?”李浩天说。
“近几年的意外事亡事件死者都是怎么死的?”郭开晨又问。
“那可多了,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有死于车祸的,有掉水里淹死的,有失火烧死的,有……”李浩天说。
“死的都是什么人?”
“死于车祸的多是年轻人,他们爱飙车;失火的也是,前年有个KTV失火,三个喝多了逃不出来的,也都是年轻人。”李浩天说。
“这些死者当中,有没有人跟李微微哪里相似的?”
“相似?”李浩天沉思良久,而后道:“有个掉水里淹死的,是个老伯,老伯有一个儿子,是个拎不起来的主儿,三十大几的人了,每天只知道啃老,缺钱花了就伸手跟老伯要,给得晚了那儿子就拳脚相加。老伯没办法,一把年纪了还在帮人看鱼塘,有一天老伯突然栽进鱼塘淹死了。两人都算是有个不幸的家庭,这算不算相似?”
一时,郭开晨不知说什么好。
分析会没分析出什么结果,一行人只得散去。
郭开晨踱进了公安局档案室,翻看起近年来意外死亡案件的卷宗。他注意到,除了溺亡的郭老伯,近年来死于意外的还有于英子,也该算是家庭不幸。于英子在菜市场帮人卖菜,她有个嗜酒的老公,每次喝醉酒回去都会对于英子拳脚相加。有天晚上,于英子从菜市场忙完骑着自行车回家,不小心滑倒在街道上,后面驶来的一辆车躲闪不及撞了上去,于英子抢救无效死亡。
郭开晨作完登记,拿起这三份卷宗回到自己办公室仔细看起来。他暗想,这三起案件的死者都可以算是家庭不幸的人,是巧合吗?三起案件有没有什么关联?如果三起案件都不是意外,那凶手的作案动机又是什么呢?会不会有人像11.25案里的凶手一样,为了某种难以让人理解的动机杀害了死者?……他摇摇头,把那想起来就让人头痛的两个字甩到一边去。……凶手是如何行凶的呢?了无痕迹地杀人,凶手是怎么做到的?……
5.致幻剂
郭开晨找到了宋法医,询问他关于致幻剂的问题。
“有没有不用跟人接触,或者说不是肉眼可见的接触,比如只是在人面前挥一挥,就能让人晕厥的药?”郭开晨又问。
“有的,有一种致幻剂,人只要吸入一点儿,就会晕厥。不就是只在人面前一挥,就能让人昏厥?”宋法医又说。
“那这种致幻剂,在人体内能检验出来吗?”
“能的。”
“那有没有检验不出来的?”
“也许有吧,如果有人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说不定会研究出来。可是研究怎样把人迷晕而了无痕迹?研究出来用于哪里?国家应该禁止这种研究方向吧。”宋法医道。
“那能研制出这种致幻剂的人,一定不是一般人。”郭开晨说。
“那应该不是一般人,他应该具有相当高的化学或药学水平,可是有水平的化学或药学师往往会在一定领域有所建树,他为什么要往这方向研究?”
这似乎又要牵扯到动机问题,刚好想问的问题都问明白了,郭开晨便告辞了。
6.老同学
郭开晨找到了老同学钱向阳。钱向阳跟他是高中同学,二人都考上了公安大学,只是毕业后他当了警察,钱向阳则出国深造,潜心钻研犯罪心理学。
郭开晨将自己的猜测跟老同学谈了,请他帮忙分析嫌犯的犯罪心理。
“本案中如果真的有嫌疑人,那么,这个人应该有反社会型人格。”沉思良久,钱向阳说。
“反社会型人格?”郭开晨不解地看着钱向阳。
“这种人格的人会有多种不同寻常的逻辑和心理。有时他们会认为现有社会不够合理,而自己足够有能耐,想去改变甚至重新布局社会、摆布他人。”钱向阳说,“从本案中的受害人无一例外身边都有个不成器的人来看,这个人或许是在终结受害人的苦难,帮他们摆脱苦海。”
“帮他们摆脱苦海?那也该是除去他们身边那些不成器的人啊,怎么会杀了这些人?”
“或许在他看来,那些人虽然不成器,但不用下力,还有人帮衬,算不得真苦。倒是那些受害人,奋力挣扎,辛辛苦苦一辈子,到了也难保身边人能说句暖心话,才是真苦。”
郭开晨听得目瞪口呆。
“如果三个案子真有一个凶手,那么这个人必定有一定化学知识,是一个制造致幻剂的高手,而且,他还懂溜门撬锁。”钱向阳说。
沿着这些线索,郭开晨悄悄在H市梳理开来。
7.大学教授
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不能申请立案调查,郭开晨对H大学化学系教授陈一亮的调查只能暗中进行。
郭开晨了解到,陈一亮教授是为数不多的H市能接触到致幻剂生产原料的人之一。他在向有关部门提交的申请表中填写的申领致幻剂原料的原因是:教学研究。陈一亮年少时被亲生父亲过继给了养父,他的亲生父亲是一个锁匠。
可是仅凭这些,并不能锁定陈一亮是犯罪嫌疑人。
钱向阳说:“有时候想破案得用笨办法、下苦功夫。如果犯罪嫌疑人屡屡得逞,还能逍遥法外,那他一定还会再作案。”
郭开晨决定用笨办法、下苦功夫。他对陈一亮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跟踪监视。他跟单位请了长假,说是腿疾复发,要去北京看看老毛病。一连一个月,郭开晨都对陈一亮全天候监视。可是并无什么异样,就在他即将放弃、打算将全天候监视转为抽时间监视的时候,一些端倪显露了出来。他发现陈一亮这段时间总往一家医院跑。这家医院离陈一亮工作生活的地方都远,陈一亮看病应该不会到这家医院来。而且陈一亮每次到这里,都会乔装一番,有时他戴口罩,有时他戴墨镜,有时他戴帽子,还把帽沿压得很低,像是不想被人认出来。
郭开晨来了精神。
他不动声色地看着陈一亮在这家医院里进进出出。他暗中了解到,医院里有个50多岁的护工,叫陈洁。陈洁丈夫没耐性,每份工作都干不长,嫌机械厂噪音大,嫌快递员上楼累,嫌看仓库太枯燥,干脆在家躺平,让老婆养着。陈洁常对人说起丈夫,想托人给他再找份工作。莫非这次嫌疑人要下手的是这个护工?郭开晨暗中揣测,加紧了对陈一亮的监视。
夜色深沉,城市正渐渐进入梦乡。H市某医院门诊楼13层步梯上,正悄悄走着一个黑影,准确来说是两个黑影。一个人正背着另一个人,在楼梯上悄无声息地走着。走到14层楼的栏杆处,那人将背上的人放下,俯身向楼下看去。
“去吧,”那人说,“去了你就了却痛苦了,你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了。”
他去拉倒在地上不省人事的那个人,向栏杆上推去。
“住手!”随着一声爆喝,郭开晨从藏身的黑暗处闪身出来,手电筒的一束强光,直射向那人。
那人一惊,放下手边的人,闪身欲逃,被迎来的钱向阳堵了个正着。郭开晨两人将那人掀翻在地,手电筒照去,正是陈一亮。
陈一亮对自己欲杀害护工陈洁的行为供认不讳。
他先是藏身在陈洁工作的病房附近,在陈洁深夜给病人倒便溺时趁其不备用致幻剂迷晕了她,再趁夜色深沉背陈洁上门诊楼,欲将陈洁从门诊楼推下,伪造成其高坠自杀身亡的现场。
问他为何要这样做,陈一亮说:“这样的人,老天都不给她好日子过,我只是做些天想做的事,我这是在替天行道!”
这是什么狗屁逻辑!郭开晨气得牙都快咬出血来。
问他前两起案子是否也是他所为,陈一亮并不否认。他交待,他无意之中研究出了一种无色无味的致幻剂,他知道这种致幻剂在医学实践中跟其他麻醉剂相比并无什么过人之处,但他还是想用它做些什么。他又研究出了一种药物,可以和这种致幻剂相克,他称之为“解药”。将“解药”抹在口鼻处,他便不会被这种致幻剂麻醉。经过实验室多次实验,他确信他的致幻剂和解药研究成功了,便带着它们上路了。他先是打着垂钓的幌子来到鱼塘,给了看鱼塘的老伯一支带致幻剂的香烟,而后便匆匆离开了;他又利用跟于英子“同行”的机会,骑电车超车于英子,而后佯装掏手帕,将致幻剂粉末扬到于英子脸上,随后,失去意识的于英子便滑倒在车轮下;他还将致幻剂从窗缝里吹进李微微房内,而后打开李微微家的门,将李微微后脑撞到写字桌的角上,又伪造了李微微意外致死的现场……
陈一亮的归案引发了不小的震动。从这个案件中,人们了解到了有凶手将行凶杀人的手段伪装成意外以逃脱法律的制裁,知道了外表光鲜、心理却阴暗扭曲、制造了多宗命案的大学教授陈一亮。
“心理问题导致的案件真是让人压抑又触目惊心,心理问题引发的犯罪行为不只是在文化程度低的人身上发生,在有文化的人身上也会发生。”郭开晨说。
“是啊,心理问题是该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钱向阳道。
(作者:晓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