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肖飞的头像

肖飞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19
分享

苦瓜

苦瓜较苦,小时候我不喜欢吃,每食之往往苦得眉头紧皱,连忙吐掉。当然,是趁父母不注意时才有这样的动作。否则的话,被父母看见了就会有一顿骂。

我不喜欢吃,可父母他们喜欢吃。而且还偏偏在家里的自留地里种有较多的苦瓜。我当时弄不清是什么原因?而我喜欢吃的黄瓜却种得很少。

苦瓜不好吃,但它们幼年时的长相却好爱。仲夏时节,长在自留地里的这些苦瓜慢慢地在变,藤蔓间生发出浓密的浅绿色叶子。父母他们在苦瓜还是瓜苗时就插上竹竿,竹竿之间用绳子将竹竿绑扎,形成上下两层。经过一段时间,长长的藤蔓便爬满了那竹竿做的瓜架,绽开了黄艳艳的小花。不久,便结出一只只带花的小苦瓜,在微风里荡悠悠地招摇,煞是喜人,十分可爱。

长大以后的苦瓜样子不太好看了,表面不光滑,疙疙瘩瘩的。不过,我们不能只看其外表,还要看其内涵。苦瓜之色有生青熟赤之分,其性有生寒熟温之别。其药用价值不可低估。清初医学家张石顽曰:“锦荔枝,有长短二种。生青熟赤,生则性寒,熟则性温。闽、粤人以长者去子,但取青皮煮肉充蔬,为除热解烦,清心明目之品。短者性温,其子苦甘,内藏真火,故能壮阳益气,然须熟赤,方有殊功。”张石顽在其《本经逢原》苦瓜之“苦”还作了一些解释。他认为苦瓜有其独特的风格,即“不传己苦与他物”,就是与任何菜如鱼、肉等同炒同煮,绝不会把苦味传给对方,故人称苦瓜“有君子之德,有君子之功”,誉之为“君子菜”。

让人好奇的是,苦瓜还有一名,呼之“半生瓜”,其原意为半生时青涩的苦瓜最宜食,引申为年轻时大多觉其苦涩难吃,但大半生过后,历经风雨磨砺,方觉苦乐人生更有韵味。

小时候我不喜欢吃的苦瓜,随着岁月的增长,至成年,对苦瓜的认识就截然不同,特别是成家以后,就慢慢喜欢上吃苦瓜了。苦瓜变成了我家餐桌上的常见菜。家人常去农贸市场买苦瓜,说是清热解毒去湿气。珠三角的夏天漫长,人体内的湿气比较重,需常吃清热解毒去湿气的食物。于是,我家的餐桌上常常会出现苦瓜的“身影”。如苦瓜炒鸡蛋、苦瓜炒牛肉等。貌不惊人的苦瓜,经过与其他食材的搭配,便成了如我之辈普通百姓家庭的一道色香味俱佳的家常菜。食着带苦瓜的菜肴,感觉到那丝丝缕缕的苦,伴随它的青莹之色、清灵之气、清鲜之味,让人惦记。特别是在热浪涛涛、酷暑难熬的三伏天,顿觉丝丝清甜、缕缕清爽在舌尖上萦绕,齿颊生香,通身轻惬。

苦瓜,这一看似平凡却内蕴丰富的食材,在诸多文人墨客的笔下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与情感寄托。有一首著名的清初诗僧成鹫所作的四言古诗《苦瓜》:“生不厌苦,熟不妨甜,生熟并用,取不伤廉。”全篇四句押盐韵,通过"生不厌苦,熟不妨甜"的辩证表达,阐发苦瓜所承载的清廉自守哲学意象。苦瓜入诗词,夏天的味道在诗情画意中呈现。白水一夫的《七绝·苦瓜》‌ :“身体绿如玉,藏于滕叶间。初尝虽苦涩,消暑更心闲。”爱食苦瓜最有名的,当属明末清初画家石涛。他自号“苦瓜和尚”,餐餐不离苦瓜,甚至还把苦瓜供奉案头朝拜。他对苦瓜的感情,与他的经历、心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作品中总有一缕苦涩的韵味,与苦瓜的滋味颇有相通之妙,苦瓜与苦瓜的画、与苦瓜的人,一同“苦”出了神韵,影响了后代一大批画家。

父母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当然父母所说的这个苦,并非是口感上的苦,而是人生之苦。苦瓜的苦,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些印记。那些曾经让我痛苦的经历,如今想来,却成为了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正是那些苦涩的日子,教会了我坚韧和勇敢,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希望,如何在挫折中挺直腰杆。从而构成了我丰富多彩的人生阅历,更好地体会到了生活的甜美。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