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孕育着无数勤劳朴实,坚韧自强的儿女子孙,他们以脚踏实地和敢于拼搏的精神,在各自的领域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篇章。夏循藻,这位在荆楚大地上默默坚守的教育者,在杏坛这片广阔的天地,深耕细耘,用智慧、爱心和执着,传承教育薪火,让三尺讲台灯火更旺,灯光长明。
01 辍学不辞读书梦
1977年初春,长江之畔的湖北监利毛市镇玉石村,还笼罩在清晨的静谧之中。一户农民家中,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喊打破了这份宁静。一位母亲听到声音,急忙奔向还没起床的儿子的房间。只见十三岁的儿子在睡梦中泪流满面,嘴里不停梦呓着:“我要读书,我要上学,我要上学。”母亲的泪水瞬间决堤,她轻轻坐在床边,用颤抖的手擦拭着儿子的眼泪,抚摸着儿子的脸颊,又拿起儿子的右手,反复摩挲着那稚嫩手掌上因劳作而生出的“老茧”,嘴里喃喃自语:“我可怜的儿啊!”
当母亲的泪水滴落在儿子的脸上,儿子从梦中惊醒,喊了一声:“妈妈”。母亲不等儿子开口,便坚定地说:“我去找你舅舅商量商量。”在那个家庭的顶梁柱——丈夫卧病在床的艰难时刻,母亲做出了一个伟大的决定:不能让儿子失去学习的权利。在亲戚朋友的资助下,这位辍学大半年的孩子,终于再次踏进了渴望已久的校门。
十二三岁的夏循藻,心中始终坚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在辍学的日子里,繁重的家务和农活并没有磨灭他对知识的渴望。他总是在劳作的间隙,如饥似渴地自学。复学后的他,更是像一块干涸的海绵,疯狂地吸收着知识的甘霖。老师们也被他的执着和努力所打动,给予他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夏循藻的心中萌生了一个坚定的念头:将来要当一名老师,用自己的知识和爱心去教育更多的孩子,去偿还老师们的恩情。一颗想要勤读书、苦读书、读好书、读尽书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种下。这颗种子在他对读书的渴求、对知识的渴望的滋养下,茁壮成长。怀揣着对教育的热爱,对家乡的感恩,他毅然选择报考师范,通过努力如愿踏进了沙洋师范的大门,开启了他教育梦想的新征程。
02 师范不枕铁饭碗
对于学子来说,金榜题名就像是拥有了一个铁饭碗,但夏循藻深知,这个铁饭碗需要稳稳端起,好好保管。而师范,作为教师的摇篮,更是赋予了他神圣的使命与担当。
“湖北省沙洋师范学校”九个熠熠生辉的大字,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每一位学子前行的道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等校训、标语,仿佛激昂的战歌,催人奋进,让人勇往直前,不惧困苦,攻坚克难。
在沙洋师范的三年时光里,夏循藻如一匹饿狼,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他系统有效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课程,不放过任何一个提升自己的机会。同时,他还竭尽所能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教学能力。他明白,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一颗献身事业的强壮身体和强大内心。为此,他在学习、劳动和锻炼三个方面都做到了极致。
在图书室里,他总是那个最早进去,最晚出来,读写记最用心的人。有一次,他应管理员之托看守图书。沉浸在知识海洋中的他,完全没有注意到突然到来的大雨。周围其他人离开图书室的嘈杂声也没能惊动他。当他终于从书的世界中回过神来,发现人都走光了,自己的雨伞被人拿走了,笔也不知去向。他冒雨回到寝室,丝毫没有在意淋湿的衣裳和丢失的雨伞,却只心疼那支与他共奋进的钢笔。那支钢笔是他崇拜的老师送给他的纪念品,承载着老师的期望和鼓励。他几天都茶无味,饭不香,晚上睡觉辗转难眠。最后,他画了一支心中的“钢笔”,配文立下一定要当“特级教师”的宏伟壮志。
在班务劳动中,他一定是那个最积极主动,最踏实肯干的人。有一次,他作为劳动委员带领同学打扫卫生,一阵又一阵的大风让清扫工作变得异常艰难。当其他同学都有些懈怠时,他决定一个人坚持清扫最后的垃圾。忙完已经是午后,他刚去吃午饭,又一阵风吹来,清洁区又出现了垃圾。不明原因的班长对他大发雷霆,无论他怎么解释,班长都听不进去。他强忍着涌出眼眶的泪水,把委屈咽进肚子里,默默地又去清扫。他知道,作为劳动委员,他有责任把工作做好,不能因为一点委屈就放弃。
在体育锻炼方面,他更是展现出了非凡的毅力和坚持。一个冬天的清晨,他像往常一样去跑步。刚跑了一圈就摔倒了,膝盖破皮流血,疼痛难忍。但他看了看伤口,发现只是皮肉伤而已,并未扭筋折骨,便毅然决然地站起来,继续跑。他在心里对自己说:不经风雨斗严寒,哪来酬志英雄胆。
在沙洋师范的校园里,有一棵树是属于“夏循藻”的。当初植树时他许下自己的诺言:“借你成才,30年后再相见时,一定参天。”这棵树仿佛是他梦想的象征,见证着他在师范的成长与蜕变,也预示着他未来在教育事业上必将茁壮成长,成为一棵参天大树,为无数的学子遮风挡雨。
03 甘愿担当孩子王
夏循藻教育生涯的起点,是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师专附属中学的小学部。这所位于荆中路上接近西门的学校,与热闹的东门和繁华地段的实验小学相比,显得有些“乡村”气息。这里的学生大多来自普通家庭,家长多是工人、小商小贩。然而,在夏循藻眼中,这些孩子更需要一位能俯下身子陪伴他们的“孩子王”,于是,他欣然成为了孩子们口中亲切的“我们的夏老师”。
在语文课堂上,夏循藻别具一格。他深知,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大自然更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他会带着孩子们走进大自然,让他们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孩子们在田野间奔跑,在花丛中嬉戏,用眼睛观察,用鼻子嗅闻,用心灵去感受。之后,再让他们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哪怕是小学一年级学生简单的一句写话,他也会认真点评。他将孩子们的作品收集成册,取名《小荷》,寓意着孩子们如同刚刚露出尖尖角的小荷,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在夏循藻看来,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种子,有着无限的潜力和可能。他用爱心和耐心,精心呵护着这些种子的成长。有个叫小军的学生,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在菜市场摆摊卖水果。缺少父母关爱和教育的小军,性格孤僻,学习成绩也很差。夏循藻了解情况后,主动关心小军的学习和生活。课余时间,他为小军辅导功课,给他讲励志故事,鼓励小军要自信、自强。在夏循藻的关怀下,小军逐渐打开心扉,学习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夏循藻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他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用生动有趣的方式陪孩子们玩乐,在玩乐中把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为了拓宽孩子们的视野,他利用休息时间收集各种资料,为孩子们设计各种题型的练习。在他的努力下,原本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孩子也变得积极主动起来,课堂上充满了欢声笑语。
夏循藻有着浓厚的语文情结,他认为自己“是为语文而来”。他悉心保留孩子们自编的作文集,精心创作孩子们喜欢的童话故事,用心编撰“文改诗”“古译今”等。他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对语文教学的热爱与坚持,用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综合性为孩子们搭建了一个玩中学、学中乐的王国。
在夏循藻心里,教育是值得一生为之拼搏奋斗的事业。他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努力成为孩子们喜欢的老师。他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与反馈、课后辅导”四个方面讲求高效且受孩子们喜爱的教学方法,将“多倾听、多陪玩、多游戏”与“严要求、严纪律、严查阅”相结合,通过“三个一”(一个本子记录学生情况,一对一谈话,一对一联系)关注、关爱、关心孩子们,走进孩子们的内心,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国王”。
04 小荷才露尖尖角
在那个没有智能手机和家用电脑的时代,为了编辑孩子们的习作,夏循藻每天工作到深夜成了常态。他把整理好的学生文集用钢板蜡纸刻写油印,再装订成册,分发给孩子们。当看到孩子们因自己的“大作”被刊登而骄傲兴奋时,家长们也为之感动、欣慰,对他的教学能力和教育风格充满敬佩。
随着电脑走进家庭,夏循藻又开始刻苦学习电脑知识。写教案、写论文,编文集、组文稿,他忙得不亦乐乎。他自创的“对话式板书”,将《论语》里的“不愤不启”化作阶梯图谱,让孩子们在知识的阶梯上步步登高。师生共同编辑的创刊号《小荷》,如同一颗文学的种子,激励着孩子们广泛阅读、勤于练笔。
夏循藻勇于探索,积极参加各种教学实验。他参加荆州地区“注·提”实验,进行“开放式语文教学”实验,参编《小学低年级写话选评》和《小学语文助读》,主编《点评考试作文》系列丛书,还参加了鄂教版《语文课程标准》新教材编写工作。他的每一次探索,都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001年,夏循藻被评为湖北省特级教师,“做终身学习的教师”成为他新的座右铭。他就像一块海绵,不断吸收知识的养分。学电脑,自编文集、设计封面;参加各种培训,抢座前排,认真聆听、勤做笔记、不断反思、总结经验。这一年,他作为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对象,赴北师大参加培训,被评为优秀学员,《“大语文观”与“开放式”语文教学》获北师大教育学院优秀论文奖。
夏循藻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他如同一盏明灯,照亮孩子们前行的道路;又似一棵大树,为孩子们遮风挡雨。他以“天上九头鸟”般的智慧和勇气,在杏坛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05 枇杷树下论文华
那是一个晴朗的下午,荆州师专附属中学的操场边,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刚踏入这所学校的我,初次听到“xià xún zǎo”这三个音节时,心中满是对这姓名中跌宕矛盾美的诧异。于是,我脱口而出:“夏校长,既是‘下旬’,何谓‘早’?春天寻找生机,‘夏天’寻找什么?您的名字是何讲义?”
夏校长眉峰微挑,那双睿智的眼睛瞬间闪亮起来。他微笑着说道:“昔有‘茅盾'对峙成章,‘鲁迅'快意解字,今有我——春‘夏’秋冬,‘循藻’教育智慧与良师益友。教育智慧就在你们中间,良师益友就是你们这些朋友。而‘夏’天不止有萤火,更有星辉可撷。”
我不禁惊讶地“哇”了一声。夏校长接着娓娓道来:“‘夏’,上为‘丆’(hǎn),下为‘夂’(zhǐ),这寓意着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上为始,下为终,男儿立天地间,当善始善终,意为‘顶天立地,善始善终’。‘循’,‘ㄔ’代表着善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团结合作一起走;‘自’表示自知之明知斤两,‘目’说明要善于观察,‘盾’则意味着重视处理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所以,‘循’的意为‘谦虚谨慎,与人为善’。‘藻’,‘艹’象征着甘当小草,不求闻达,默默奉献,且生命力顽强。‘氵’‘口’存‘品’,有滴水穿石的毅力,能言善辩,追求品质;口若悬河,出口成章,还需兼收包容;要讲品位,求品格,创品牌。‘木’则代表着向阳而生,崇尚自然。”
人如其名,几十年来,夏校长无间冬夏,始终孜孜以求。“夏”顶苍天立厚土,“循”结人缘知进退,“藻”怀草木志存高品。他就像一颗闪耀的启明星,为我们照亮了教育前行的道路。
06 光谷八小耕沃土
2009年,武汉市光谷第八小学刚刚建立。这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学校,面临着诸多困境:师资力量薄弱、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家长不重视教育。就在这时,夏循藻走马上任,成为了这所学校的校长。
面对学校的重重难题,夏循藻没有丝毫退缩。他综合考量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心中逐渐形成了“成功教育”的理念。针对以农民工子女为主的生源结构,他通过文化建设、课程改革等一系列措施,致力于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家长的参与度。
在光谷八小任校长期间,夏循藻注重营造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他鼓励年轻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和比赛,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在他的悉心帮助下,许多年轻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了学校的骨干教师。
有一次,一位老师讲课前化妆太浓,夏循藻当即督促:“你口红太艳了,赶紧去换一下。”他对细节如此注重,对教学设计等方面更是精益求精。有一位老师的教案被夏校长反复斟酌、提意见、修改、再完善,经过无数遍的打磨,这位老师终于心服口服地完成了一次完美的讲课,从此成为了夏校长的忠实“粉丝”。
2015年冬,寒假之初大雪纷飞的一天,夏循藻带领开发区数百名区级学科带头人,赴杭州参加市级“学带(学科带头人)后备班”学习培训。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里,他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都泡在课堂里。他每天上午、下午听课都提前去,坐在第一排,晚上还与小组成员开会讨论。明明是一位导师,他却把自己当成一位学生,求知若渴地不断汲取各科知识。
夏循藻还带弟子们前往新疆、湖北鹤峰、湖北通城精准扶贫送教下乡。他对每个人的教学设计都要反复斟酌,除了常规性的修改之外,还增添他的语言,每次密密麻麻的修改符号,让老师们真切感受到他的认真、细致、踏实。
在夏循藻的带领下,光谷八小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得到了广大家长和社会的认可。这片原本贫瘠的土地,在他的辛勤耕耘下,成为了惠及每一位师生的沃土。
07 督学送教驻课堂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夏循藻深知这一点,他不仅自己努力提升教学水平,还积极引领团队共同进步。
他要求团队的老师们能战斗、能吃苦,在城里做好一切精细的准备,把城里最好的资源,最优秀的备课带到农村去。他提出送什么课到农村去,要根据对方的菜单式需求,农村需要什么课,老师们就上什么课,而不是只展示磨了千万遍的公开课。他不仅对教学设计、过渡语言、课件PPT等认真审查,对老师们的着装穿戴,甚至化妆的眼影口红都提前过一遍筛子。他说,课堂内外,细节决定成败。只有沉下去,贴近地面,上农村师生需要的课,才对得起精准扶贫送教下乡的重托。
夏循藻以“读写”方式行走教育之路。天色入暮,他常常坐在电脑前敲击键盘,将教学故事变成文字。不计其数的教育日志、教研论文,印证着他的循藻人生。他用文字刻录生命,用真心唤醒真心,用心灵塑造心灵。他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在不同的教育岗位上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08 下沉社区不惧险
疫情如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了整个社会。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夏循藻老师展现出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他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投身“下沉社区”工作,成为这场抗疫战斗中的一名坚定战士。
为了避免居民接触感染,他化身防疫知识的宣传员,不厌其烦地向社区居民讲解消毒防疫知识。从如何正确佩戴口罩,到怎样进行家庭消毒,每一个细节他都耐心讲解,让居民们深刻认识到防疫的重要性。同时,他还协助社区全方位开展消杀工作和清洁卫生打扫工作,为社区营造了一个安全、卫生的环境。
面对社区部分老人防疫意识不强、不戴口罩、扎堆聚集的现象,他没有丝毫的急躁和不耐烦,而是耐心地劝说,用温暖的话语和真诚的态度督促并引导居民切勿放松警惕,形成良好防疫习惯。尽管他年近六旬、接近退休,加之身体不好、住得偏远,但他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他主动放弃双休,彻夜值守在社区一线,用自己的坚守为社区居民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学前教育工作本就琐碎、事务繁忙,接连不断的劳累让他的身体不堪重负。他消瘦了不少,脸色苍白,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也更加严重。但他贴上膏药、系上腰带,带病上阵,整夜值守十多个小时,在寒风中毫不退缩。甚至诱发了多年未犯的老胃病,他也依然坚持值守,未向党组织提出个人要求,没有表现出丝毫的畏难情绪。
有一天,一夜值守之后,他双眼通红,布满血丝,办公室的同志们都劝他回家歇一歇,他却摆摆手说疫情面前不得有片刻懈怠,工作任务太多,大家都很忙。稍作休息,他又重新投入紧张的工作。他坚持党性原则,主动认领服务岗位,多次牺牲休息时间,坚持在多个分配的值守岗位,为社区群众热情服务。
他不仅关注社区的防疫工作,还积极解决社区的各种问题。对于紫悦湾赛诺幼儿园的办园困难,他积极帮助协调解决;对于家长的合理诉求,他主动与社区物业沟通处理;对于个别居民的过激言论与行动,他耐心工作努力化解;对于社区日常管理,他积极建言献策;对于分管的区域培训工作,他积极推进网络培训助力线上教学工作。他就像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就钉在哪里,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
09 退而不休举薪灯
时光匆匆,2025年3月15日,春风和煦,湖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成立仪式。在这个意义非凡的时刻,退而不休的夏循藻老师站在了学术报告的讲台上。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教育的执着与热爱,作为当选的理事长,他当场发表讲话,声音沉稳而有力:“未来,我将紧紧依靠理事会,致力于为学校优质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智力支持和实践推动。”那一刻,他仿佛是一座灯塔,为教育事业的航船指引着方向。
2025年6月4日,潜江市教育系统青年后备干部第二期集中培训拉开帷幕。夏循藻老师作为主讲人,聚焦《校本研修与教师专业发展》,从组织架构搭建、实施路径规划到经验成果提炼,构建起校本研修的全链条实践框架。他的讲话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位青年后备干部的心田,弘扬着教育家精神,促进着教师教育的发展。
如今已过六旬的他,虽早已退休,却依然保持着晨读晚课的习惯。研究院顶层资料室的灯光常常亮至深夜,窗上映出的剪影,让人仿佛看到了三十年前枇杷树下那个拆解姓名的青年教师。他的一生,都在践行着教育者的天职——成为举灯者。既要循着前人的星火,更要藻就后学的银河。
他最钟爱的物件是案前的那盏灯,那盏灯见证了他的无数个日夜,也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他最心爱的物品是随身的笔记本,上面记录着他的思考与感悟,是他教育智慧的结晶;他最热爱的工作是读书,在书中汲取知识的养分,不断充实自己;他最喜爱的活动是写作,用文字传递着教育的理念与情感;他最宠爱的朋友是无私的燃灯者、忘我的举灯人,他们有着共同的追求与信仰。
一个立志于求知、求道的人,他的生命必然有光,他的光亮必定会以不同的方式照亮着周围的人。老师是学生的资源,夏循藻是大家的资源。他主持“夏循藻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带领团队赴通城县等地区开展“教育扶贫送教培训”,通过同课异构、学科讲座等形式提升乡村教师教学能力。近年来,他仍活跃于教育领域,参与《学校文化》杂志创刊纪念活动,并作为教育专家在各类学术会议中分享经验。
他人已退休,心却以特级教师身份为教育均衡发展贡献力量。他就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用自己的光芒照亮着教育的道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