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翻看手机,在“看一看”里看到一篇文章,一篇本地人写的文章。“看一看”的提要说,这是她在第十四周写的第十五篇文章。我惊愕,谁啊?如此高产!点进去看,那是个微信平台,平台主人的名字似曾相识。文章写的是桃花岛,还说她曾住在农机学校,那是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我有这人的电话,却没她微信,便在手机短讯里问是不是她写的文章,不一会儿她回答:是的。
这人姓田,同事之妻,儿子高中同学的母亲,在一家民营企业工作。我跟她老公要好,与她大哥相识,在一起吃过饭。我与她,不在同一家企业,却做着相同的事,上级部门开会有时还会碰到。很早以前她是水泥推销员,后来在一家企业做党群工作还兼做财务,从来没听说过她还能写文章。
加过了微信她告诉我,她正在参加一个网络平台的写作培训,每周必须交一篇文章,否则便会出局,写这些文章全是为了完成任务。我想了想,她应该将近五十岁了吧——儿子研究生毕业都已参加工作。一个职业女性,一个家庭主妇,一个曾经的水泥推销员,在没有写作基础的情况下,能够报名参加写作培训,甚至对每周交一篇文章也无所畏惧,我忽然对她有点儿肃然起敬了。
她说她是被“裹挟”进去的。企业要求有些基础的员工都要参加培训,凡是参加培训的每个月发培训补贴,老板又亲自给她做动员工作,她别无选择,万般无奈之下,只能报名参加。她开玩笑说,就算预防老年痴呆吧,就算写给自己的孩子将来看吧。一家民营企业,“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老板能如此“裹挟”员工,她又甘愿被“裹挟”,我对她,还有她所在的企业,不得不刮目相看。
这个企业的老板姓陈,我多年前就认识,见面时人多点个头,人少握个手。他在远安办有多家与水有关的企业,还主动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关爱弱势群体,并在沮河回龙湾重建了临沮楼,树起了郭璞县令塑像,是个很不错的企业家。但他如此潜心地督导员工提高素养,我还是第一次听说。
前不久在组织部开会,那是个阅读推广会。我先到,陈总的座牌与我紧邻,在会议主持人正对面,那是个醒目的位置。他来后,却拿着他的座牌,坐到了离我很远的地方。会议期间,我一直在想,我没有得罪过陈总啊?他之所以坐到靠门的位置,也就只能理解成他谦虚,至少比我谦虚许多。
我见过很多民营企业的老板,做社会公益不是往自己脸上贴金,就是把为利益攸关方做事包装成社会公益,真正能够掏出真金白银,为企业员工提升存世价值和生存质量的,却是凤毛麟角。
我也不时写写文章,但要每周写一篇,还从来没想过。不是写不出来,而是从来没有被如此严苛地要求过。或者说,我没有被“裹挟”过,更没有被逼迫过。如果有人逼,或许可以试试。做任何的事都要有压力,没有压力也就没有动力。这就像弹簧,你压得越深,它就反弹得越猛。我佩服这个陈总,不知从哪里弄来个写作平台,居然就“裹挟”并“绑架”了那么多人,他真是用心良苦!
我当晚就读完了田女士的所有文章,还断断续续跟她做了一些交流。老婆问,谁呀?都聊一个晚上了。我说了,老婆对之也大加赞赏。我跟她老公聚餐,有时她们也参加,她俩已多次同桌吃饭。老婆说,听说她麻将打得不错,怎么就改成写文章了?老婆如此说,我似乎就听见了“哗啦哗啦”搓麻将的声音,还听到了“呱哒呱哒”敲击键盘打字的声音,最终还是键盘的敲击盖过了麻将声。
这是个酷暑之夜,我却如沐春风,有一种清新、爽朗、惬意的感觉。我仿佛从车水马龙的闹市,突然就拐进了一条僻静清幽的小巷,小巷紧邻着校园,校园里传来了孩子们清脆的读书声;又有如从燥热的太阳底下,闪身就进入了一片清风习习的竹林,那竹的叶葱翠欲滴,还能听见春笋拔节的声音;还犹似坐在一条绿茵繁茂的小溪边,那小溪的水清凉澄澈,有鱼儿在水底嬉戏畅游……
我读过的书不多,文章也写得不好,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对那些爱学习、爱读书、不时写写文章的人,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仿佛他们全是我的亲戚和朋友;而对那些成天刷手机,到处找牌打的人,总有一种本能的疏离感,想亲近却不敢靠近。我知道这是心理障碍,这障碍总也无法消解。
读书和写作,需要环境和氛围,也需要压力和动力。收看综艺节目《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我感慨良多。作为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家中已有两个孩子,依然无心功名,还在四处游历,是妻子无声的督促,让他把心放在了孩子身上。因为良好的家庭氛围,以及他和妻子的悉心教导与督促,这才成就了苏轼与苏辙的辉煌人生,让这一家子在八大家中就占了“仨”,而成为“千古佳话”。
田女士跻身的学习平台,也应该有这种类似家庭的氛围。身边的同事都在学习写文章,就不可避免地要相互切磋与激励,这既是氛围也是督导。平台肯定要建很多的群,群里有老师指导,还能与各地的学友沟通与互动,这就突破了地域局限,让交流具有了广泛性。每周必须交一篇文章,无疑更是刚性约束。若能坚持数年,甚至更久,员工的书写能力,企业的风尚与氛围,必将焕然一新。
或许有人要说,我又不想当作家,学习写作有什么用?其实学习写作的好处,不全在写出多少文章,出没出书,能不能当作家上。它最本质的意义是,你要写作,就得学习,就要观察,就要思考,就不会去刷手机、打麻将、无所事事,让可贵的时间白白流逝。如果能长此以往,你的性情,你的思维方式,你看问题的角度,以至你的相貌,你的举手投足,都会脱胎换骨,甚至卓尔不群。
江西南昌的杨本芬,中专没有读完就参加工作,退休后在照顾孙辈和为孩子们做饭的间隙,在四平方米厨房里开始学习写作,她就写自己的母亲、家人、乡邻和朋友。八十岁的时候,先后出版了《秋园》《浮木》《我本芬芳》三本小说集,还获得了豆瓣年度文学奖和新浪年度好书奖,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世间的很多事情,我们总是习惯于想当然,而想当然往往是靠不住的。
“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这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自传《活着为了讲述》扉页上的文字。让人耳目一新,以至发人深醒。
朋友们,写吧!只有写才能记住过往,才能让过往在我们的记忆中重现。即使不能出书,不能当作家,写给自己看,或如田女士说的那样,写给自己的孩子们看,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