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和阅历让我能更丰富地领略一部经典所蕴含的深意。步入中年,重读曹文轩写给儿童的长篇小说《草房子》,依然会被作者诙谐幽默、唯美诗意又夹杂着沉重苦涩的描述所吸引;会被作品呈现出的自然与纯净所打动。这份自然就像路边随处可见的小花小草,漫无目的地生长却能在暴风雨中勃发着昂扬向上的力量;这份纯净像雨后的天空、蔚蓝的大海、更像初生婴孩的眼睛,明亮、清澈、不染一丝尘世的风霜,让人不由得想要去拥抱、去呵护。沉醉其中,去发现真善美的存在、去感受心灵的荡涤和灵魂的震颤,大约就是这本书的魅力。
小说由“秃鹤”“纸月”“白雀”“艾地”“红门”等九个章节组成,以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的小学六年生活为时间段,以他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的一连串看似寻常又催人泪下、感动人心的故事贯穿全文。如果说一个个故事犹如一颗颗珍珠,那么,桑桑就是串起这些珠子的丝线,是他把这些看似错综复杂、立体交叉的故事秩序井然地连接在一起。他在这些故事中感受着人世间真挚朴素的情感,这些故事也在教养、启示着他成长。
在油麻地,草房子不是用一般的稻草或麦秸秆,而是用三百里外的海滩上打来的茅草经过严格筛选后盖成的。茅草经过海风的吹拂与阳光的曝晒,每根都长得很有韧性。用这种草盖成的房子,冬暖夏凉,经久不朽,远远望去透着精巧与雅致,当太阳凌空而照时,那房顶上金光闪闪的,又显出一派华贵来,像油麻地人坚韧顽强的高贵品质。我带着无限遐想坐在摇椅上,眯起眼睛看着书中发生的一切,那么远、又那么近。
桑桑、纸月、细马、秃鹤……你看,一群热烈、耀眼、喧闹的小精灵们正在这片苍茫辽阔的水乡上跳跃着、奔跑着、嬉戏着。 “光头光头,下雨不愁”“厢房外,水渠旁,住着爷爷的茅草房…”光是这些可爱灵动的名字就能唤醒脑海中沉睡已久的儿歌,心里不由轻快起来,而袅袅升起的炊烟、后院停放的空棺材、随风哗啦啦翻卷着叶子、散发着浓烈苦香的艾草以及秦大奶奶那一头微微飘动的银发,又让人感觉到一种岁月悠长的古朴厚重。
桑桑的父亲是油麻地小学的校长,因此他拥有良好的教养和优越的物质生活,他调皮捣蛋、心地善良,脑袋里装满奇思妙想,经常会做出许多搞怪的、令人费解的事情。原本简单快乐的男孩,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坎坷、复杂的人生经历触动着他,使他的内心不断发生着变化。他以孩子似懂非懂的视角看着发生的一切,慢慢领悟着与生命相伴随的痛苦、磨难、死亡,以及人与人之间爱情、亲情和友情的纠缠与牵绊。
纸月在油麻地小学借读,她恬静柔弱的样子一出现就让桑桑内心泛起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波澜,小男孩开始变得爱美、努力、细腻且勇敢。他第一次体会到了喜欢上一个女孩之后那种兴奋、期待又紧张的心情,这种感觉不同于他对杜小康和细马的喜欢,他的内心充满了欢愉,但是在帮助蒋一轮与白雀传递情书的过程中,他又看到成人的感情世界是那样的复杂和微妙。蒋一轮与白雀在悠扬的笛声与曼妙的舞姿中相爱,他们忽而温馨浪漫、忽而又悲伤忧郁;昨天桑桑还以为他们会像王子与公主一样地老天荒地在一起,今天却看到将一轮穿戴一新地与别的女人举行婚礼,桑桑困惑了。婚后,将一轮依然偷偷摸摸地和白雀保持着联系,这偶然间被发现的秘密对无辜师娘造成了致命的伤害,这同样让桑桑感到茫然,他不明白为什么这么美妙的感情会让三个好人同时陷入痛苦之中,他竟然不知道该同情谁、该帮助谁,又该指责谁。
在读《艾地》这一章节时,有两次被感动地流泪。一次是人们从冰冷的河水中打捞起秦大奶奶,她没有一丝气息,孩子们在桑乔校长的指挥下,一起叫着“奶奶——”喊叫声撕裂了春天的空气。一次是秦大奶奶去世后,要取一绺儿孙的头发放在老人身旁,但她没有儿孙,桑桑静静地走过来,把头低下。没有轰轰烈烈的气氛渲染,我却看到了温暖的每一个人、看到了可贵人格迸发出的耀眼光芒。
秦大奶奶从拼了命与学校争地、到两次拼了命救起落水的小女孩乔乔和学校菜园里沉入水中的一只南瓜;从谁也无法劝她离开承载着精神寄托的草房子到谁也无法阻止她离开草房子,作者通过荒诞、滑稽的故事情节更加衬托出孤独老人一生的艰难与苦涩,人们也在不知不觉的情感转换中看到了“可恶老太婆”善良又可爱的另一面,她饱经沧桑的灵魂是那样无暇纯净。
如果说秦大奶奶的离开,是桑桑第一次近距离感受生命的真切凄美与不可挽留,那么当他自己生病、生命受到威胁时,他知道了什么是人生无常,死神并不因为他年龄小而远离。生病后,家人对他前所未有的宠爱、小伙伴们对他的关心、温幼菊老师在“药疗”室里为他煎药,这些都让桑桑感受到了人世间最原始质朴的温暖,他不再惧怕疾病,变得勇敢且坦然。尽管父亲带着桑桑四处奔波求医,他的身体还是一天比一天衰弱,随着“死亡”时间的临近,他也在疲惫、崩溃、绝望与希望的不断交织中,获得了内心的平静与成长。
秃鹤因为光溜溜的脑袋被同学嘲笑而产生报复心理,在汇操比赛中,“复仇”成功并没有让他感到快乐,反倒陷入更深的孤独与苦闷中。在不断的反思中他选择融入集体,靠自己的努力为学校争得荣誉,赢得大家喜爱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展现个人价值带来的成就感。细马在家产毁于洪水、养父病逝、养母精神失常之时扛起生活重担,重建家园的担当与坚毅;杜小康遭受家庭变故,跌进生活谷底后拼搏逆境的顽强.....作者不急不躁、用清新舒缓的语言从容讲述着生离死别、悲欢离合的故事,一切都是那么安静,安静的出现、又安静的离去。安静的表象下埋藏着深深的感动,这种感动没有一丝张扬,却又是震撼人心的、牵肠挂肚的。
小说通篇既明白晓畅,又有一定深度,故事中的童真童趣令孩子们欢喜,其中蕴含的沧桑、生命、责任、情感……却只有经历过生活的成年人才能懂得。书中的世界,是一个经过孩子眼睛净化了的世界,没有杂质,没有丑恶,即便是那些坎坷,也是一个人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催化剂,变得必要且理所当然,即使许多当时看来苦难的经历,成年后再回首都会变得弥足珍贵。
看着油麻地上的故事,似乎所有的人,所有的事就发生在眼前、发生在曾经生活过的那个贫穷闭塞又快乐幸福的小村庄。麦场里学自行车,因为个子太矮,屁股在底座上拧来拧去、费力地用脚尖勾着脚踏板蛇形前行,一不小心,裤脚被夹进链条里,只能恐惧又无助地等待着“吧唧”一声摔倒在地;割麦子时用力过猛跌坐在麦茬上,顾不上屁股疼,因为明晃晃的镰刀割破了小腿,抓一把田垅上的细土捂住伤口,还是看到鲜血顺着指缝流了下来……我恍惚穿过岁月的尘埃看到了自己的童年,看自己在欢笑与泪水中跌跌撞撞得慢慢长大。
轻柔中透着沉重,痛苦中孕育着刚强,这不只是油麻地、还是中国每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和村庄上祖祖辈辈守护着土地的村民。伤痕累累的杜小康、步伐坚定的细马、生死之间徘徊的桑桑、执着一生做着土地梦的秦大奶奶......那一个个生动有趣的人物在水乡高远纯净的天空下正沿着清亮的河水向我们缓缓走来,那么明亮、那么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