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席波的头像

席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16
分享

秋霞圃:一园融尽千年韵

微风拂过黛瓦粉墙,带着江南特有的湿润气息。五年后的谷雨时节,我再次踏入嘉定秋霞圃的朱漆园门。青石板路上的苔痕比记忆中更浓了些,几只灰鸽从“凝和堂”的翘角间掠过,翅尖扫过挂在檐下的铜铃,叮铃一声,像把时光敲回了南宋的烟雨里。

“秋霞圃”三字,本身就是一首凝练的诗。初见这名字,总会想起王勃笔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阔,可当你真正走进这座园林,才发现它的“霞”并非滕王阁的雄浑晚霞,而是江南特有的、浸在水汽里的朦胧彩晕——春晨的薄雾映着初绽的桃花是粉霞,秋夕的夕阳染透枫叶是丹霞,就连冬雪落在黛瓦上,融成的水珠折射出的微光,也像碎霞落在青石板上。

这座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的瑰宝,藏着一段跨越千年的造园史。史料记载,秋霞圃的雏形可追溯至南宋嘉定年间,当时这里是一座私家宅院,名叫“宅园”。明代正德、嘉靖年间,曾任工部尚书的龚弘在此扩建,凿池堆山,植木造亭,奠定了“以水为魂”的格局。到了清代,几座相邻的私家园林被合并,才有了如今我们所见的规模,园名也在那时正式定为“秋霞圃”,取“秋日云霞聚于此”之意。

秋霞圃的总面积不过三十余亩,不及苏州拙政园的十分之一,却凭着“小中见大”的造园绝技,被园林学家誉为“江南园林的浓缩标本”。整个园子以清水池塘为中心,像一串珍珠被水系串联起桃花潭、凝和堂、清镜塘等景点,走在其中,常会有“一步一景,步移景异”的惊喜。

桃花潭是秋霞圃的精华所在。站在潭边的“柳荫桥”上,向北能望见“池上草堂”倒映在水中,堂前的对联“池上春光早,丽日迟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草堂霜气晴,秋风飒飒,水流花放,疏雨相过”,短短数十字,便把春秋两季的景致写得入木三分。据说当年乾隆皇帝南巡时,曾在此驻足良久,留下“一堂静对移时久,胜似西湖十里长”的赞叹——这并非夸张,池上草堂与对岸的假山、古木构成的画面,确实有“壶中天地”的妙趣,让人忘了身处喧嚣的都市。

园内的叠石更是一绝。这些从太湖运来的奇石,被工匠们堆叠成“峰、洞、谷、壑”的形态,在不大的空间里造出了“咫尺山林”的意境。“归云洞”是其中最精巧的一处,洞口藤蔓缠绕,洞内光线幽暗,穿洞而过时,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在石缝间回响,仿佛真的走进了深山。洞外有株百年银杏,深秋时节,金黄的叶子落在洞口的青石板上,与洞内的幽暗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想起《红楼梦》里“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哲思。

造园者的巧思还藏在细节里。园中的门窗堪称“移动的画框”,“碧梧轩”的扇形窗正对着远处的“晚香居”,窗框把飞檐、芭蕉、石桌框成一幅工笔画;“舟而不游轩”的圆形窗则像面镜子,将池塘里的荷叶、游鱼纳入其中,随水波晃动,成了一幅动态的写意画。这些门窗不仅是建筑的一部分,更是园主借景抒情的巧妙设计,让人在不同的角度都能感受到园林的美。

秋霞圃的美,是跟着季节流转的。有人说这里的秋天最美,层林尽染如霞似火,可我却觉得,谷雨时节的秋霞圃,有着一种含蓄而蓬勃的生机,更能让人读懂江南的温柔。

五月的园子里,紫玉兰刚谢了最后一瓣,结香的黄色花球还缀在枝头,垂丝海棠的花瓣落了满地,像铺了层粉色的地毯。最热闹的要数牡丹园,“姚黄”“魏紫”等名品开得正盛,重瓣的花朵在阳光下泛着丝绸般的光泽,引得蜜蜂嗡嗡地围着转。路边的杜鹃也不甘示弱,粉的、红的、紫的,一簇簇从绿叶间探出来,与斑驳的墙面相映,像极了明清文人画里的配色。

但秋霞圃的花木,从不是杂乱无章的堆砌。造园者深谙“花木有灵”的道理,将植物与建筑、山水巧妙结合。“松风岭”上的几株古松,枝干虬曲如卧龙,风一吹,松涛声与远处的水声相和,让人想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荷花池”边的垂柳,枝条一直垂到水面,初夏时新叶初展,倒映在水里,绿得像要滴下来,与池中的红鲤构成“鱼戏莲叶间”的画面。

到了秋天,这里便成了“霞”的世界。鸡爪槭的叶子红得像火,乌桕的叶子先黄后红,银杏则把整个“银杏院”染成金色。此时若坐在“霁红轩”里,看阳光透过叶隙洒在地上,听风吹叶动如天籁,品一杯当地白茶,真是应了园名里的“秋霞”二字。

秋霞圃的骨子里,藏着江南文人的风骨。园内的每一处景点命名,每一副楹联题刻,都透着浓浓的书卷气。“读书堂”虽不起眼,却是当年龚弘教子读书的地方,堂内“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对联,至今仍在警示着后人。

园中的小径也藏着玄机。这些用鹅卵石铺成的路面,每隔几步就会变换一种图案,有的是“福”字,有的是“寿”纹,还有的是琴棋书画的图案。据说当年园主是想通过这些图案,提醒自己“人生如行路,步步有深意”。我曾试着沿着小径走一圈,果然发现每一段路的图案都与周围的景致相呼应:“墨华榭”旁的路面是砚台形状,“菊隐轩”附近则是菊花图案,这种“路景相融”的设计,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匠心。

如今的秋霞圃,依然保留着这份宁静。游园的人不多,偶尔能看到几位老人在“池上草堂”里下棋,或是有人在“碑刻廊”前临摹书法。几只流浪猫成了园子的常客,它们不怕人,常会懒洋洋地卧在石阶上晒太阳,有人经过时,便“喵喵”叫着讨食,给这座古园添了几分生气。

从园里走出来,夕阳正照在园门的“秋霞圃”匾额上,金漆的大字在余晖中闪着光。忽然想起刚入园时听到的铜铃声,或许,这座园林的诗意,就藏在这日复一日的时光流转里——无论是谷雨的繁花,还是深秋的霞影,无论是明代的石碑,还是今日的猫影,都在诉说着江南不变的韵味。

若你也想寻一处能让心沉静的地方,不妨来秋霞圃走走。在这里,你会发现,诗意从不在远方,而在一桥一水、一草一木的寻常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