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席波的头像

席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13
分享

烟火气里的东夷小镇

作为土生土长的日照人,东夷小镇于我而言,是藏在记忆褶皱里的遗憾。从年少时听长辈提及“东夷文化发源地”的模糊概念,到长大后刷到朋友圈里青砖黛瓦的夜景照片,这座离家不过几十公里的小镇,竟成了我迟迟未赴的约。直到今年暑假结束时回老家,刚出日照西站,老同学就笑着把我拽进车里:“这次说什么都得带你补上这一课,让你看看咱日照的‘活历史’有多热闹。”

车子驶进城区,暮色渐浓,远处海岸线的轮廓被夜色晕染成墨蓝色。同学一边转动方向盘,一边念叨:“你可别以为这就是个普通的仿古小镇,里头藏着咱东夷部落的老底子。”他说的东夷文化,是上古时期活跃在山东半岛的古老文明,日照作为东夷文化的核心区域,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渔猎耕作。而东夷小镇的选址,恰好靠近两城遗址——那个出土过黑陶蛋壳杯、见证过新石器时代文明辉煌的地方。“等会儿逛的时候你留意看,不少建筑细节都照着老遗址的纹样复刻的。”同学的话,让我对这场夜游多了几分期待。

车子停在小镇停车场时,夜色已经完全笼罩下来。刚推开车门,一股混合着海鲜香、面香和草木香的气息就扑面而来。抬头望去,整个小镇被暖黄色的灯笼串点亮,飞檐翘角上的瑞兽雕塑在灯光下若隐若现,青石板路被行人踩得发亮,两侧的商铺幌子随风摇曳,“东夷陶坊”“日照海味”的招牌透着浓浓的地域味儿。同学拍了拍我的肩膀:“走,先带你去‘寻根’,再带你‘解馋’。”

我们沿着主街往里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朴的牌坊,上面刻着“东夷之源”四个篆体大字,牌坊两侧的壁画还原了东夷先民渔猎、制陶、祭祀的场景。壁画前围着不少游客,有家长指着画面里的骨耜给孩子讲解:“你看,这是古人种地用的工具,比锄头还早几千年呢。”我凑过去细看,壁画上的先民梳着椎髻,穿着粗布麻衣,手里拿着石斧,脚下是波光粼粼的海面,远处的太阳图腾格外醒目——听说东夷部落崇拜太阳,“日照”的名字也与这份太阳文化息息相关。

穿过牌坊,就到了东夷文化展示区。这里没有喧嚣的商铺,只有几座低矮的仿古建筑,分别陈列着从当地遗址出土的文物复制品:薄如蝉翼的黑陶杯、刻着鸟纹的玉器、用于祭祀的陶鼎。最让我驻足的是一个复原的东夷部落茅草屋,屋里摆放着陶制的炊具、编织的渔网,墙角还堆着晒干的渔网和贝壳。老同学见我看得入神,主动讲解道:“咱日照的东夷人最早靠海吃海,这些渔网的编织手法,和现在渔民还用的‘梭子网’很像,算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他指着墙上的图片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两城遗址出土的黑陶,硬度比普通陶器高两倍,能做到“敲之有声,扣之如磬”,可惜这种技艺后来失传了,现在展示的都是现代工匠根据文物复刻的。

从文化展示区出来,耳边的喧闹声渐渐清晰。转过一个拐角,眼前的景象瞬间热闹起来——这是小镇的“烟火核心区”,两侧的商铺鳞次栉比,小吃摊前挤满了人,蒸腾的热气裹着香气在灯笼下打转。同学拉着我直奔一家挂着“日照海沙子面”招牌的小店:“这家是老字号,用的海沙子是咱日照海边特有的小海鲜,熬出来的汤鲜得掉眉毛。”

店里挤满了食客,我们找了个角落的位置坐下。老板是位四十多岁的大姐,操着一口地道的日照话:“两位来点啥?海沙子面、鲅鱼水饺、炸虾仁,都是咱本地的特色。”同学熟练地报了菜名,转头跟我说:“海沙子是海滩上的小蛤蜊,只有咱日照这边的海域有,每年秋天最肥。以前渔民家里穷,就用海沙子熬汤下面,没想到成了特色小吃。”说话间,面端上来了,青瓷碗里卧着金黄的荷包蛋,面条浸在奶白色的汤里,撒着翠绿的葱花和细碎的海沙子。我尝了一口,汤头果然鲜甜,海沙子的鲜味完全融入汤中,面条筋道爽滑,配上酥脆的炸虾仁,一口下去,满是家乡的味道。

吃着面,我注意到店里的墙上挂着老照片,有上世纪九十年代日照渔港的景象,还有渔民在海滩上挖海沙子的画面。大姐说,她爷爷就是老渔民,以前每天天不亮就去赶海,挖回来的海沙子除了自己吃,还会分给邻里。“现在挖海沙子的人少了,都是人工养殖的,但味道没变。”她笑着说,“不少在外的日照人回来,都要来这吃碗面,说吃的是小时候的味儿。”吃完饭,夜色更浓了,小镇的灯笼全部亮起,暖黄的光洒在青石板路上,像是铺了一层碎金。我们沿着河边漫步,河水倒映着岸边的建筑和灯笼,波光粼粼,偶尔有游船缓缓划过,船头的渔灯摇曳,恍惚间竟有几分江南水乡的韵味。河边的商铺里,有手艺人在捏面人、吹糖画,还有卖东夷文化文创产品的,钥匙扣、书签上印着太阳图腾和鸟纹,很有特色。

走到小镇深处,我们发现了一座古戏台,戏台上方挂着“东夷雅韵”的匾额,台下坐满了观众。当天正好有吕剧表演,演员们穿着华丽的戏服,唱的是《借年》选段,地道的唱腔引得台下阵阵掌声。吕剧是山东的地方戏,我小的时候在老家,逢年过节都有戏班子到村里搭台唱戏,吕剧《借年》的唱段至今仍然耳熟能详,没想到在小镇里能重温这份热闹。

戏台旁边是一座财神庙,庙里香火旺盛,不少游客在门口的许愿牌上写下心愿,红色的许愿牌挂满了树枝,在灯光下格外显眼。我凑过去看,有写“愿家人平安”的,有写“愿学业有成”的,还有游客俏皮地写着“愿下次来还能吃到海沙子面”。同学笑着说:“这就是小镇的魅力,既有老祖宗的文化,又有普通人的烟火气。”

逛到深夜,准备离开时,我们路过一家卖日照绿茶的商铺,老板正用古法炒茶,铁锅里的茶叶散发着清香。老板见我们好奇,递来两杯刚泡好的茶:“尝尝咱日照的绿茶,春茶回甘,秋茶醇厚。”我端起茶杯,茶叶在热水中舒展,茶汤清澈碧绿,喝一口,满口清香,驱散了深夜的凉意。老板说,日照是北方最大的绿茶产区,种茶历史有上百年,现在不少茶农还在用手工炒茶的技艺,“机器炒的茶快,但少了点烟火气,手工炒的茶,每一片叶子都带着锅气,这才是老味道。”

走出小镇南门,回头望去,灯笼依旧明亮,戏台的唱腔还隐约传来,游客的笑声和商铺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鲜活的“夜归图”。同学说:“以前总觉得东夷文化是书本里的文字,直到逛了小镇才发现,那些老祖宗的智慧,早就融入了咱日照人的生活里——是海沙子面的鲜甜,是绿茶的清香,是吕剧的唱腔,也是普通人脸上的笑容。”

我忽然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来东夷小镇。它不是一座冰冷的“仿古赝品”,而是把五千多年的东夷文化,藏在了烟火气里。从先民的黑陶技艺,到渔民的海沙子面;从太阳图腾的崇拜,到游客的许愿牌,这里的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日照的过去与现在。而我这个“失职”的日照人,终于在这个夜晚,补上了关于家乡的一课——原来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文化与记忆,一直都在烟火气里,静静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传承。

坐在返程的车上,日照绿茶氤氲的茶香萦绕鼻尖。我想,下次再回日照,一定要带着外地的朋友再来东夷小镇,不是为了打卡拍照,而是要带他们尝尝海沙子面的鲜甜,听听吕剧的唱腔,看看那些刻在壁画上的东夷故事,告诉他们:这,就是我的家乡日照,一座藏在烟火气里的文化小城。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