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靠山吃山
今天在这个骄阳似火的盛夏,我们再次来到这里观摩石泉最大、以山楂为龙头的“碧峰云泉产业园”。车到半山腰头车停下了,走前面带路的王总,从驾驶室里出来对大家说:“到了,看看你们的前后左右都是山楂。”等几个车的人都下了车,王总向大家介绍道:“我这里的山楂这要有两种优质品种:水果甜山楂和药山楂。颜色红润、果大的是水果甜山楂,吃在嘴里甜甜的、水果味,不涩不苦;而颜色青、且带有斑点的是药山楂,味道有点涩、略带苦味”。大家看到路边高低不同、大小不一的山楂树被挂满枝头的山楂果压低了头,这山楂果红的、紫的、红中带紫的,满山遍野,到处都是。大家顾不上哪是舔的、哪是酸的,揪上几个就塞进了嘴里。不久的功夫,有的顺顺当当吞下喉才知道是甜的,有的人几里哇啦吐出来了才知道是酸的,那就是药山楂。最诱人的是,你站在山顶来个360度大转身,一望无际的烤烟,即将进烘烤炉,大把的票子恭候着王总的口袋。
一阵观赏之后,大家又回到大路上,展望漫山遍野的山楂树、李子树、桃子树,有几位从来很少出门进山的女同志,一会儿高跟鞋根拔不出来了、一会儿裙子被荆条挂住了、一会儿手机袋也忘了,几个男士又在逗她们笑,鼓励她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也有好心人给她们帮个忙什么的,一阵嘻嘻哈哈,大家把劳累也忘了。三三两两磨叽到了路边,就一屁股坐地上懒得动了。认真地听王总讲“大山”的故事——
王中文老总说:“这十多年来,我经营种植这几百亩山楂和天麻、野菊花、金银花、黄精等等各种药材谈不上经验,只有经历,而经历是苦涩的、当然也有甜蜜的时候。就比喻说大家很感兴趣的山楂,这个物种各方面的特点,我也是通过了几年的摸索,才从实践中总结了一些基本常识:甜山楂属于水果型,外表呈粉红色,个头较大,表面光滑,食之略有甜味;药山楂:属最早的老品种,个头小,果肉较硬,适合入药,基本不能直接折下来吃。”随行的几个人还从手机的百度上瞅了一卷儿,有的还摘了几个装在口袋里不同的山楂果,我们一一甄别,才真见分晓。真的跟王总说的差不多。
王忠文身为退役二十多年的老军人,他对故乡情怀热辣滚烫,滚烫中有着坚守和梦想。在老君山看到他,虽然年过花甲,但他站在那里,浑身散发出一种稳重而坚强军人的魅力。他的脸庞线条硬朗,布满了岁月的痕迹,皱纹如同河流般纵横交错。他的眼神深邃而有神,仿佛能看透世间的一切。他的身材保持得很好,既不过于瘦削也不显得臃肿,穿着一件合身的夹克衫,显得格外挺拔。他笑容的温暖率真而自信,他身上根本不缺军人那种退缩和犹豫,而随时显露的外在形象是担当、勇气,豪迈的气魄……
忠文老总坚决要在这里投资兴建以山楂为龙头的产业园,关键是他在部队服役几年时间里,就已经懂得山楂的经济价值、尤其是药山楂的药用价值。蜿蜒盘旋而又崎岖的山道上的一路走来,他随口道出的都是“山楂经”:山楂具有养颜瘦身的功效:富含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物质能阻断并减少自由基的生成,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有防衰老、抗癌的作用;女性多吃山楂能消除体内脂肪、减少脂肪吸收的功效,对于爱美的女性可以达到美颜瘦身的效果。还具有降压,降脂,抗氧化,增强免疫力,清除胃肠道有害细菌等,还可预防肝癌。男性得了脂肪肝,就要养肝护肝,养肝护肝,首推山楂。山楂,能助消化,具有养肝去脂功效,在市面更是供不应求。
具有浓厚家乡情怀的王总,他觉得他的产业,就是带领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项目,当年他在部队所见山楂的种植、采摘、挑选、储藏、半成品加工,乃至加曲造酒的生产工艺,直接可以用来发展家乡地方产业。尤其是山楂产地、气候和自己家乡曾溪的各种环境基本差不多。想到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眼观好些还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乡亲。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带领、动员农民栽种这种颇具经济效益且远景良好的果树。可是乡村山民,长期以来的陈规陋习让他们习惯了贫穷而简朴的生活,谁愿拿一家人生活和前途去冒险。于是,王总决定自己动手在老君山建立一个产业示范园,带动乡亲们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局面。栽种了700余亩山楂树、拐枣树、杜仲、五加皮等等,为了维持生态示范园所缺资金,他又在老君山发展烤烟三百亩。种植天麻上百亩。镇政府帮出资几十万、加上王忠文自己投资几百万、共计千万,请四台挖机连续工作四个月,下大功夫挖通了山脚接国道变支线到山顶的货运公路。
两年前,我来过老君山瓦窑村。亲眼目睹老君山上初建的石泉最大的“碧峰云泉产业园”,那时产业园的规模比不过今天。今天,这里的一天一地、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果一花、一鸟一兽、一园一舍,还有多个布局得当、位置合理的“蒙古包”所绽放出来的朴素美丽和永恒思念,都在我的心里放大,在我的脑海中无尽地回味。回味中散发着故乡泥土般的清香,有如一幅水墨长卷,落墨不多、色彩不重、却是层次隽永、意境高远。
王忠文在大山里用先后十多年时间并投下巨资,流转千余亩荒山、树扒兴建产业,以药材山楂为主、附带种天麻、菊花、茶叶、水果、烤烟等多种经济作物的产业园,带动近百人致富的典型实例在安康这个市、石泉这个县还是第一人,被大家尊称他为“山大王”!大众给他这个“冠名”的确实事求是。
当我们与王忠文谈兴正浓时,碰上一伙常年给王总做工的老人手,走在前面的一个被王总称“老表”的人首先开口了:“老王你好哇,今年又大半年了,我和其他二、三十个农民弟兄们又在你的产业园里搞了大半年了,一账算下来基本都不下万儿八千的工资啊!”“好哇,只要你们身体情况可以的话,今年、明年都来这里干,我这里的活你们熟悉,工钱一定不会少的!”这就是产业园主王忠文和给他打工的人的对话。在这些朴实无华的对话中,梦想的种子悄然生根。他们梦想着孩子们能够走出大山,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梦想着产业园里的作物明年又能够丰收,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梦想着有一天,他们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改变这片土地的命运。
在即将结束来这里的观摩学习的时候,我带着王忠文放下县城里殷实的家境:有房、有车、有钱、有大店不开,而要一年四季守在这山上到底为了啥的疑问、握着王总的手说:“王总啊,你为何非要这样辛苦付出、拿着好日子不过来过苦日子呢?”王忠文依然毫无惧色,振振有词地回答道:“我是农民的儿子,作的就是带领乡村百姓靠山吃山,依山富民的事”。
王忠文,就有这一身倔劲儿,如此靠山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