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火狮子”2009年6月11日被陕西省政府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历史悠久,是石泉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民俗文化,它充分体现出秦巴山区人民勇敢、豪放、粗犷、热情的性格特征和勤劳聪慧、团结、友爱的优良品质,是最受欢迎的一种娱乐形式。
在石泉,传说火狮子是南天门前的两只看门神狮,为解人间苦难,下凡赐予人类神奇的力量,并带来辟邪降魔、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和幸福生活。神狮夜间降临时,人们便用“堆火”来迎接,由此神狮愈显神灵威风。后来随着烟花爆竹的产生,人们就用烟花爆竹来烧狮子,名曰“烧花”。这种“花”是用硝、生铁末、柳木炭等原料配制成药,装入竹筒、棕筒或纸筒中,中心有一根火药捻。
春节期间,“烧狮子”主要是为闹新春、拜年,一般都是跟采莲船一起“讨喜钱”的,每到一家或一个单位,都要给主人玩得尽兴、场面热闹,主人的喜钱就给的多。火狮子到来时,主人家鸣炮迎接,在热烈地锣鼓点中,狮子摇头摆尾舞动起来。随着主人、观众的争相“烧花”火狮子与烟花爆竹交融,腾挪跳跃,越舞越猛,真可谓“金花四射神狮舞,电闪雷鸣映长空”,呈现出一团火红吉祥如意的图腾,场面蔚为壮观。这就是“火狮子”称谓的来历。据清道光《石泉县志》记载:“石泉狮舞多风彩,来年丰收又挹秀”。因此石泉人民将其视为图腾,并顶礼膜拜。
在我国有“南狮北舞”之说。南狮集观赏性、艺术性、竞技性为一体;北狮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而见长,舞动逼真,二者均为我国一绝。石泉火狮子则讲究“烧花”,伴火而舞,兼备技巧性知识性。秦、汉、明、清时期,随着湖广迁移(民)的大量涌人,南方彩狮技艺逐渐与石泉火狮相兼容,产生了独具特色的火狮子。因此经陕西省人民政府认定,石泉火狮子入选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扎制“火狮子”的民间艺人越来越少了,我实地看到民间艺人扎制火狮子的扎制非常讲究,先用竹篾制作成狮头形状,糊上白纸彩绘而成。狮头有九个突出的大包,一般为绿色,再用金、银线条勾画出轮廓,眼似铜铃如血盆,威风无比。狮身则用红布麻绳捆绑成十节脊骨,再披上用蓑草、苎麻和棕叶精细编织而成的狮皮,和狮头连在一起。狮子扎制好后,要送到当地观音寺请高僧为狮子诵经,名曰“开光。”民间认为只有开光后的狮子才具有灵性。
石泉火狮子分文耍、武耍两类:文耍表演时,引狮郎手执绣球,武士打扮,侧翻入场,以绣球逗引狮子,动作以模拟狮子生活习性为主,如表演舐毛、搔痒、打滚、翻动、欢跳亲昵、护抚幼狮、与幼狮逗趣玩要等动作,以表现狮子灵巧温顺性格。还有测字,吉祥如意,喜庆丰收等。武耍表演,引狮郎手执绣球不等狮子摇摆,一个鹞子翻身,跃上狮背,然后进行各种翻滚动作,犹如武士和狮子一场恶斗。主要表现狮子威风八面,气大势雄的特点。如表演跳跃、跌扑、登高、搏斗、梅花桩、“撞三关”等。“撞三关”即过独木桥、登高摘绣球、过葡萄架。
过葡萄架:其场面宏大、热闹,所耗费的时间、资金、人力巨大。解放前只有少数有权有势的大户人家或商会才请得起,一般的平民百姓望狮兴叹。它是石泉火狮子经典,请得起的人少,看狮子的人多。其准备工作要在春节前两、三个月就要着手。而且“葡萄”的制作非常繁琐,它是由山上的生黄泥一个个地捏成,要求每颗泥中间留一小眼,到时好装烟花末、每颗只能阴干、不能晒,否则有裂口无法装药。待干后装药,再用细铁丝一颗颗小心穿起来形成“葡萄串”,然后在每串葡萄上用小刷子小心地刷上硫磺、硝水备用。
舞狮者根据主人家所出的题目,发挥性表演。如“魁星楼”主人用上下大小六张或八张八仙桌相叠,形似魁星楼,在最上层的桌子中央放上彩头,主要取到“赏银”(红包)。要求火狮子逐层往上爬,取下红包,表演难度非常大,因为每登一层桌子还要从桌底下的四个方面来回钻来钻去登上顶端后又要逐层下来,这样的技艺没有几年扎实的硬功夫是拿不下来的。另如耍“翻天印”主要考验舞狮者的配合默契程度和协调、平衡能力。主人将两张八仙桌反着叠起、四脚向上,火狮子表演时爬上一个脚后,要腾空跃起跳到另一支脚上,站稳后又跳向另一只脚,其间还要表演各种惊险、幽默的动作。再如“仙人摘桃”,主人将两个长长的木楼梯竖起,在空中搭成人字型、顶部横放一木桌,木桌上放一高凳子,凳子上放一花瓶,瓶口放上红包。要求一大一小火狮子,分别各从一边爬着梯子上到顶端,板凳面很窄,两只狮子身体庞大,在凳子上交换位置后,小狮子踩着大狮子的背衔下红包后,分别又从另一边爬下来,整个表演惊险刺激,风趣幽默。
“葡萄架”一般搭在街道中间,长约7米,高3米,宽3米,再把葡萄事挂上去、每大串葡萄中间还要绑上粽简烟花(即锯成一尺长左右棕树主干,掏空后装入烟花沫)。梁搭好后主人便请火狮子登场。两人一组、表演时,需要好几组人,他们光着上身.并涂满鸡蛋清以防烫伤。一组一般只能舞十儿分钟就已累得支撑不下来、要迅速换下一组人,每场演出要持续两个小时。当几头雄壮的火狮伴着欢快的锣鼓冲进葡萄架下时,主人点燃花筒,葡萄架迅速燃烧,其蓝绿色的强光,使每颗葡萄散发着诱人的光辉。此刻整个街道灿若白昼,似一片火海。火狮迎着葡萄架上的礼花和四周群众手中的礼花,交相辉映、激情狂舞,表演各式高难度动作,其场景十分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火狮文耍拆字:火狮文耍拆字无论在县城、集镇或乡村都广受欢迎。其规模、场面较小,一般在一家一户门前玩,其内容包罗万象,主要随主人家的出题、设局而随机应变,极富观赏性、趣味性和知识性。因此拆字不但要有高超的舞狮技艺,更要头脑灵活,识文断字,能在最短时间内破题。否则,主人扫兴,班会也丢面子。如,火狮子进到主人家,只见院内木桶内放了一些木棒,要求摆成四个字,而且这四个字的笔划要将所提供的材料刚好用完。火狮子一看,一边摆开阵式迎着烟花踩着锣鼓点漫舞渲染气氛,一边快速转动脑筋破题。二十分钟后,火狮子放慢节奏,围着木桶抓耳挠肋,做着各种滑稽、搞笑的动作。不一会儿,便用嘴含着木棍摆出“江山一统”四个字,然后又衔着木桶放在四个字的后面。因桶与统谐音,顿时掌声雷动、烟花四射,火狮子也兴奋地舞了起来。另一种是主人家先用木棒或者板凳摆出一个或者几个字,要求狮子按笔划、平仄应对另外四字,笔画刚好相等。这种游戏所耗财力和人力很小,只图个热闹、喜兴,故在民间广受欢迎。
石泉还有火狮子祛病消灾的说法。传说主人家小孩常常闹病,火狮子进院子后,主人递上红包,并抱来多病的孩子从狮子口中送入,再由腹中接出,小孩即可四季平安,祛病强身。也有一些人趁人不注意,偷偷剪下一些狮须带回家中,据说此须亦能治病。这些都是过去的习俗,现在已经消失。不过烟花烧得再凶,主人家最忌讳舞狮者躲、逃之际,将狮子皮扔在大门口,因为这是最不吉利的事,甚至会因此而大打出手,
火狮武耍讲技巧:火狮子武耍主要考舞狮者勇气、胆识和功力。其传统项目有“要翻天印”、“登魁星楼”“天鹅抱蛋”、“仙人摘桃”、“八仙过海”“姜子牙钓鱼”、“李二嫂洗衣”等几十种。最近几年来,石泉烧火狮子主要是为了给大型活动助兴,私人没有人玩这个了。玩烧火狮子时也仅仅是在外地买一些花筒,根本不玩什么花样儿了。目的是,为了保护这项省级非遗项目不至于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