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民歌手曾晏祥
石泉县喜河镇同心村(原凤阳乡千佛村一组),有一位年逾九十高龄的老人,名叫曾晏祥。因为他与我堂兄是老庚,按农村习俗,我称它为“同年哥。”
可以这样说,如果我这同年哥所居住的环境好、条件比较优越的城市里,并且有机会遇上“伯乐”,而“伯乐”又发现他这个“千里马”,那他的演唱才能、尤其是一副天生的好嗓音、娇小苗条的身段,虽然不能与梅葆玖先生相提并论,但他作为梅先生的真传弟子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同年哥生于1935 年2月7日,他自幼聪慧,年幼时的生活圈子里,有一大群诸如翁德恒、苏成华、刘清银、刘清云等为代表的杰出已故民歌手,那时候没有什么可以供小孩子玩耍的玩具,他就一心呆在“歌场里”学唱歌。这真是前梁后山、左右邻舍,都有个师傅、歌兄歌弟。因此,只要在当时红及半边天的“千佛洞”周围几十里地,不管是放牛、砍柴、打猪草,都能听到他们悦耳的歌声。他们这一伙小青年,有一个很要好的歌把式邻居——翁德恒。翁德恒幼年时期,由于不愿意上学,宁愿不吃不喝、也不敢进屋睡觉、萎缩在屋檐下过夜,竟然偷跑出去跟着大戏班子混了几年,还担任了旦角,很多古戏他不仅学会了唱、还能演出,况且关键人物出场的台词:诸如《三打金枝》、《空城计》、《四郎探母》等等,这些台词他能随口唱来,如果加上动作,简直有模有样。所以,民歌、山歌就成了他们早上的开门腔,夜晚的关门调。
谈及民歌,首先要了解它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安康位于陕西东南部的黄河中游,秦岭又将陕西分为了三大自然区,北部为陕北高原,中部为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陕南人民憨厚、勤劳而朴实,陕南民歌也因此而显得旋律优美动听,情感表现细腻柔和,结构舒展流畅等特点。
陕南民歌是陕西省秦岭以南的秦巴山区的一大传统民俗,地域上大致包括汉中、安康和商洛三市,以汉中民歌和安康民歌为代表。紫阳民歌(安康)与镇巴民歌(汉中)已经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安康石泉,自古有传唱民歌、山歌之风俗,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或一人独唱,或两人对唱。我的同年哥就会唱多种民歌,比如花鼓子歌、放牛歌、姐儿歌、姐儿十八春、十里亭、祝英台、顺采茶、到采茶、十二月花、十八摸、小调、号子、仪式(农村新房子上梁、红白喜事支客致词)、白喜事打鼓闹丧的还阳歌等等。虽然有些民间歌曲被说成是黄色歌曲,但它仍然有正确的一面,不是所有的都是“黄的”。因为我和同年哥老家相聚比较近,经常能听到同年哥在同的场合、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脉那悦耳的歌声,况且每一个场合的歌词和曲调也不一样。有时候我没有听懂的时候就问他:“这是什么歌?”他如此这般地说道:“迎亲的时候叫迎亲歌、拜寿的时候叫拜寿歌、喝酒的时候叫祝酒歌、迎宾的时候叫礼宾歌、劝人行善的歌叫劝善歌,这些都是带喜庆的色彩。如果是老人去世了,陪故去的人的歌叫孝歌。孝歌又分进朝代歌、盘歌、口水歌(随口便答)、还阳歌、招魂歌等”。带喜庆色彩的歌,情趣诙谐,幽默含蓄,曲调委婉舒展,有高腔、平腔之分,感情柔和细腻,多有川楚之风。如“三月三哪上茶山哟咿儿哟,姐妹采茶呀心喜欢哪哟咿儿哟,山山飘清香,处处好茶园……”草长莺飞的季节,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富硒茶观光园内,清丽的歌声荡过山谷,一曲紫阳民歌《三月三上茶山》,近几年又有了《姐在对门唱山歌》,不仅唤醒满山翠绿,而且让许多年轻小伙、姑娘春心荡漾。
具体地说,陕南民歌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属于风俗歌曲和宗教歌曲。风俗歌曲包括孝歌、送春歌、拳歌等。孝歌是全区流传颇为广泛的一种追悼、祭奠死者的民间文艺形式,由两人上场,一个打鼓,一个打锣,在灵堂边走边唱,一般要唱一个通宵。有的要把死者在家里停放三天,那就要唱三个晚上,也就是说,灵柩在家里停放几天孝歌就要唱几个晚上。送春歌是春节民间“送春牛”“送财神”时演唱的歌曲,近似语言音调化的诵唱。不仅如此,安康各地尤其在我们石泉,在饮宴时还有唱拳歌的,拳歌吸收了山歌、小调的音调,欢快、流畅,动听而跳跃,有“老汉拳”“姑娘拳”“打雷推”“乃代拳”等,最能增加酒宴的热烈气氛,所有这些歌,我的这位同年哥没有一个不会的。
有些歌词中含有一些爱情故事,有的是浪漫的,有的是苦涩的。如果小伙儿钟情一位美丽的姑娘,小伙始终难遂心愿。劳作之余,情思缠绕,面对奔流不息、烟波浩渺的汉江河水,他唱出了这首动人的诗歌,面向汉江河水,倾吐了自己满怀惆怅的情感思绪。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汉江之水向东流。
陕南安康民歌既有巴蜀之强悍雄浑,又有荆楚之柔美清丽;既有关中的质朴通达,又有江南的洒脱灵秀;既有南北过渡色彩的多样性,又有强劲的渗透力。它非常讲究艺术构思,入题快,联想丰富,中间大起大落,收束简洁明快,余味无穷。
汉水流域,江河溪流纵横,塘库湖泊遍布,人们喜欢到江河中去打渔,男女爱唱“渔歌”。每当东方朝阳上升,或是晚霞余晖渐逝之时,那撒网、垂钓者满怀喜悦心情,高歌放喉。那阵阵清脆而嘹亮的“渔歌”,驾着徐徐的河风,飘满汉江,传遍两岸,闻者如醉如痴——“红彤彤的朝阳放异彩哟,金花银花满江开罗;清早下河撒几网,米面油盐一齐来,打渔人儿多自在吔!喜悠悠,乐悠悠哟,每日垂钓下河沟啰;钓得鲜鱼呷美酒,一觉睡出红日头,这样的生活那里有吔?”“汉水渔歌”又叫“汉水情歌”。无论是驾鱼鹰船的小伙子、大姑娘,还是垂钓的老翁都喜欢唱。多以独唱形式抒发个人情怀为主,对唱、合唱兼而有之。其词语通俗上口,风趣、诙谐。有歌唱幸福生活、赞美山河、催人奋发向上的,也有表达友谊和爱情的。形式活泼,韵调流畅,犹如汉江水一样清澈、明静、迂回、奔放。也有人称赞它像汉水流域的姑娘,是那样爽朗大方,优美动人。
陕南民歌是千百年来百姓的一种口头记忆,同年哥就是其中的一个。他虽然没有什么文凭,但不等于没有知识。很多歌曲他都是凭心记的,农村习惯称这样的快速记忆法记歌词叫做“口水歌”。
唱歌,是历史的记载与展示,是百姓生活的记忆和情感宣泄,是人类重要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的繁衍兴盛。
陕南民歌是陕南这个特定地域中的特定艺术形式。在文化传播媒体落后的时代,它千百年来局限在这块地域中,成为典型的区域民歌,这是它的悲哀,也是它的无奈。它无法走出这块土地,它和这块土地上的民众共生、共长、共存、共亡。融入神话、历史与自然元素,形成叙事性强的文化表达。
同年哥自少年时期起,就喜欢唱歌,即使没有什么场子,下地干活、犁田打耙,他左肩扛着犁(耙),右手牵着牛,背上背着牛草,出门就要吼几嗓子,有时候还空着肚子,也要唱。有人问他:“你一天吃了油炒石头这么快活、这么有劲,出门就唱?”他说:“我什么也没有吃还空着肚子的,唱歌是习惯,有瘾,就像抽烟人的烟瘾,喝酒人的酒瘾一样,瘾来了就忍不住。”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特别是“文革”期间,同年哥所在的生产队有一帮子民歌手,大集体成天都是几十人在一个地方生产劳动,尤其是几十人排成一排薅草的时候,他们三五几个人就开始了山歌对唱,况且一唱一答。有些歌曲不需要直接吐词,拖腔很长,况且中间不换气也不觉得累;但是跟学的年青人,一个过门儿唱腔拖得他们脸红脖子粗、气喘吁吁都别不过来。其他的人不唱也不说话,跟着听。人们在歌声中,不知不觉的一块草薅完了。就因为唱歌,同年哥还吃了不少的亏。队里的个别干部,说他们上工干活不使劲,把劲儿都用到唱歌了,不仅如此还给他罗列了一些罪名,因此,“文革”中的一度时期受过整、戴上尖尖帽游街串乡,“交代”罪名。其实,他就是爱唱歌,民歌、山歌、花鼓子歌、放牛歌、孝歌、仪式歌等,他都唱。同年哥唱的最多最好的还是花鼓子歌和孝歌。如果在一个场合里遇到了他们的同行“歌把式”,他们就会以歌会友,在那里信口开河地对唱一阵子,除非有人安排有事用人时,才能把他们“驱散”开来。听歌的人一个个津津有味,余味无穷。
好的民歌,总是以形象鲜明为重要特征的,总是善于把抽象的东西通过形象表现出来,让人摸得准,看得见。中国民歌都具有这一鲜明特征。例如一首《太阳大了一把火》:太阳大了一把火,奴家晒得焉妥妥,我把草帽给你戴,愣叫太阳来晒我……歌曲的主要思想和情感就是表达天气太热,女子把草帽给了男孩,自己却晒着大太阳。通过歌唱的形式表达了一种温馨而浪漫的感觉,使人感觉到了爱情的甜蜜,从而产生一种内心的美感和欣慰。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天经地义的事。陕南安康石泉,在举行结婚仪式的过程中,往往有唱歌的情节,于是便产生了婚俗歌,它真实而又详细地记录了陕南婚俗的全过程。男婚女嫁时,按照陕南的风俗,要经过十多道仪程才能完成婚礼,如起轿、辟邪、落轿、拜天地、祭祖、拜高堂、闹房、回门等,好在这些习俗,在文明社会的进程中慢慢简化了,只是拜天地、祭祖、拜高堂、闹房、回门等习俗还在延续。
陕南民歌是美的,也是俗的。这里的俗是雅俗共赏的俗,俗中缠绕着美,俗中衬托出美,如一颗酸甜的水果糖,酸中汇聚着甜,甜从酸中滑落。它的美在于情感细腻柔和,委婉舒展的曲调,在于声音的辽阔悠远,在于情感酣畅淋漓的表达后的舒畅,在于打破时空的震撼;它的俗在于老百姓的喜闻乐见,在于不加过多的修饰,质朴而简单。
陕南民歌融入青山绿水的柔和温婉,细腻动听的旋律与歌词,如清风细雨拂面,向听客道出流经这片土地的日月更替。陕南民歌中的《放羊调》:“正月放羊正月正,堂前辞别二双亲,羊儿前面吆起走,奴家脚小随后跟。五月放羊是端阳,龙船花鼓闹长江,有钱人家船上耍,可怜奴家去放羊,八月放羊八月八,白天放羊夜纺花,白天放羊三百条,晚上纺花八两八……”,这首民歌叙写的是陕南人民为了生活,白天去给地主放羊,晚上回来后还要做工到深夜,唱出了当时穷苦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倾诉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或一群羊均匀地分散,低着头寻找着青草,牧羊人不急不躁,跟着羊的脚步走着,在空寂的山间,吼起了嗓子,一曲陕南民歌开始回荡了……
陕南民歌是黄土高原上的一朵艺术奇葩,是黄土高原上世世代代生活着的一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人民所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是陕南劳动人民感情、精神、思想的结晶。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呐喊,一曲曲洒脱的歌声,表达了陕南人的直率、坦荡,唱出了陕南人的喜怒哀乐、苦乐哀憎。在他们的歌声里我们听到了忧愁、痛苦、哀伤,更听到了幸福、喜悦和期盼。这就是陕南民歌久唱不衰的魅力。
我的九旬老人同年哥曾宴祥,他虽是解放前出生的人,自从他热衷于用歌声表达他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解放后,他在新中国的温暖怀抱中,更是用歌声颂扬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用歌声表达陕南人的直率、坦荡,唱出了陕南人的喜怒哀乐、苦乐哀憎。当今,虽已年届九十高龄,有时候我回老家依然还能听见老哥悦耳的歌声。在我的老家三乡五里这一带,他是真正的“世纪”民歌手。我衷心祝愿他健康长寿,继续用质朴、纯净、真实的词曲,表达陕南家乡人民的真实情感和幸福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