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谢正义的头像

谢正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12
分享

油条与豆腐脑

夏日的黎明,天边才透出些微光,城市却已苏醒。街巷深处,炸油条的香气悄然浮动,豆腐脑的担子也摆开了阵势。一日之晨,便在这氤氲的人间烟火里被轻轻唤醒。

油锅一旦翻腾,油条便有了生命。雪白的面胚滑入油中,立时膨胀、扭动、化作金黄,在油沫里翻滚,宛如条条跃动的金箍棒。沥油时,油条发出细微而欢快的“滋滋”声,仿佛在庆贺新生。那边,豆腐脑亦不逊色,白汽缭绕升腾,如云朵自锅中逸出。摊主熟练地舀起一勺嫩白凝脂,盛入碗中,淋上琥珀酱汁,撒上细碎葱花、虾皮、香菜,最后浇上红亮的辣椒油,碗中“白云”瞬间化作锦绣山河。油条的焦香与豆腐脑的豆气缠绵交织,一个浓烈如金鼓,一个清淡似玉磬,气息交响于清晨的空气,勾动着路人空空的胃囊。

这两样寻常之物的遇合,堪称天作之合。相传此搭配源于南宋,百姓为泄愤于秦桧夫妇,将面团捏作人形投入油锅,油条在民间故有“油炸桧”的别名。后来,有人试着掰开焦脆油条,浸入柔嫩豆腐脑中。油条的粗犷被豆腐脑的温软驯服,豆腐脑的清淡亦被油条的浓香提点。这无意的相逢,竟成就了平民餐桌上的绝配。粗朴的智慧在劳作中摸索,终结成这样一枚朴素而隽永的果实。

论及营养,油条诚然算不得滋补佳品,但那份高热量,对奔忙的市井人而言,是实实在在的力量之源;豆腐脑却温良如玉,富含植物蛋白,质地柔软易化,如暖春抚慰肠胃。两相调和,平添了几分粗茶淡饭的滋养意味。这搭配的智慧,在于它从不标榜,只以最朴素的方式,默默支撑着无数奔忙的脊梁。

市井清晨的街边,油条、豆腐脑摊前,人来人往,身份无界。西装革履的上班族匆匆坐下,身旁是沾着灰泥的工人,再过去是背着书包的学生。一碗热腾腾的豆腐脑,两根酥脆油条,不过几块钱。钱数微薄,但那热气腾腾的慰藉,却是真真切切。

曾听一位摆摊多年的老师傅说:“这营生,凭的就是薄利多销,养家糊口而已。”他布满皱纹的手稳稳舀着豆腐脑,目光柔和地拂过每位食客。二十年前几毛钱可得的饱足,如今虽涨了些,却仍似城市角落里一枚温情的锚,系着所有为生活奔忙的人。在物价波动的洪流里,它朴素地浮着,供最平凡的胃袋靠岸。

文人墨客笔下,也常有这寻常之物的身影。鲁迅写绍兴街头吃食,字里行间是浓稠的乡土烟火与怀恋;梁实秋谈北平早点,笔触间满是对民间滋味的敬意。一碗豆腐脑,两根油条,竟成了接通记忆与乡愁的桥梁,支撑起沉甸甸的温情怀想。

尝一口油条浸豆腐脑,焦香与嫩滑在舌尖共舞,宛若一场味觉的相逢。一位常来的老者曾说:“几十年了,吃遍山珍海味,最熨帖的还是这一口。”这朴素的搭配,如同平淡日子里的老友,无须多言,却可靠贴心。所谓“人间至味是清欢”,大约便是这般滋味。不贵,贵在踏实;不奇,奇在百吃不厌。它渗入日常的纹理,成了生活本身最朴素而长情的滋味。

日头渐高,摊主们开始收拾。油锅冷却,担子已空。待到明日天未亮时,油条又将如金蛇般在油锅中腾跃,豆腐脑的氤氲白汽也将再度升起。这平淡而坚韧的循环,是市井生活最真实的呼吸。

油条与豆腐脑的相逢,不过是人间烟火里微末的一瞬。然而在那相融的碗中,却盛着一种最朴素的智慧:让焦躁归于酥脆,令寡淡得以滋养。两根金黄,一碗素白,就这样日复一日,温柔地托举着整座城市醒来——这平凡的搭配,实则是生活以其独有的方式,在烟火人间里默默书写着“不离不弃”的古老箴言。

油条与豆腐脑,这绝配的滋味,嚼到最后,竟嚼出了某种坚韧的温柔。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