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谢正义的头像

谢正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14
分享

三伏吃“苦”

民间有句老话:三伏不吃“苦”,身体要受苦。此处的“苦”,正是指苦味食物。

三伏天至,暑气如蒸笼般笼罩大地。酷热难耐之际,翠绿的苦瓜悄然上市。它表皮凹凸,沟壑纵横,仿佛蕴藏着大自然赠予的清凉密码。

苦瓜实乃夏日珍宝。其独特的苦味中,暗含驱散暑热、涤荡烦忧的奥秘。明代医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明示:“苦瓜,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清心明目”四字,道破了苦味在热浪中拂去心头躁郁的精髓。

现代科学亦佐证,苦瓜富含苦瓜素等活性成分,确有助降血糖、消暑热。古人的智慧与今朝的科学,跨越时空遥相呼应,印证了那句古训——“良药苦口利于病”。

品尝苦瓜,自有门道。我清晰记得,母亲便是调和苦味的高手:她将苦瓜剖开、去瓤、切成薄片,投入清水,撒一把盐略加浸泡,再轻轻揉搓。她说:“盐能析出些苦汁,让味道温润些,却不可尽除,否则便失了苦瓜的本真。”

锅中油热得轻烟微起,投入几瓣蒜爆香,迅即倾入苦瓜片,旺火快炒。须臾,淋入打匀的蛋液,金黄的蛋液与碧绿的苦瓜在锅中翻滚交融,顷刻间便成就一盘清爽诱人的“碧玉金镶”。

出锅时,苦瓜色泽愈发明亮,宛如浸着水汽的翡翠。苦味犹存,却已柔和,隐隐透出一缕清甜,在舌尖铺展一片清凉。

初尝苦瓜者,常被其苦味震慑。幼时我初次尝吃,仅一小片入口,浓烈的苦涩便直冲喉间,立时皱眉吐舌。母亲在旁笑道:“孩子,莫怕这苦,多吃几回,便知它的好了。”

年岁渐长,阅历渐深,方慢慢品出苦瓜的妙处。尤其一次酷暑奔波归家、汗流浃背,母亲端上一盘清炒苦瓜。入口微苦让我眉心一蹙,紧接着,一股清冽的甘甜自舌根悄然泛起,如清泉流过焦渴的心田,瞬间冲散了周身的燥热与疲惫——原来苦味的深处,竟蕴藏着如此醇厚的回甘。

现代作家汪曾祺先生极欣赏苦瓜,誉其为“瓜中君子”,称其“味苦而清,食之如嚼橄榄,苦涩过后有回甘”;更赞它“不传己苦与他物”——意指苦瓜自身虽苦,却从不将苦味沾染同烹的食材。这正点出了苦瓜在那份清苦之中,所蕴含的独特品格。

古人常言“苦口良药”。人生在世,苦味又何止于药中?少年苦读、青年奋斗、中年持家,种种艰辛,都如苦瓜的汁液,深深浸润了生活的纹理。

细品之,生命的滋味,哪一样不是苦甜交织、苦尽甘来?苦瓜表面深刻的褶皱,恰似人生路上的沟坎;而最终舌尖泛起的清甜,宛如历经艰辛后豁然开朗的澄明心境。

一口苦瓜入喉,苦味先在舌尖漾开,继而滑过咽喉,最终沉落心底。这滋味仿佛在体内描摹了一张地图:年少时,只觉舌尖的苦难以承受;及至青春,苦味堵在喉头,咽下都觉费力;人到中年,苦味沉淀心底,虽更深邃,反能慢慢咂摸出回甘的韵味。

这苦味地图的变迁,宛如岁月缓缓翻开的书页。苦瓜用它独特的风味,默默记录着人的成长:那尝遍千般滋味后浮起的甘甜,并非苦味消弭,而是生命的味蕾终于读懂了苦的深意。

三伏天,骄阳似火,人们嚼着苦瓜消暑。舌尖上的这份苦,是盛夏的试炼,亦是自然的恩典。苦瓜以其清冽涤荡燥热,化解烦忧;苦中蕴藏的甘甜,恰似生命在沉淀中酝酿出的醇厚回韵。

原来这苦味,是盛夏深情的馈赠。它非为惩戒,而是上天赐予的清凉解药——当酷热令人心浮气躁时,这苦味如清泉注入,让人重新体味生命的本真:那苦尽甘来的智慧,宛若夏日苦瓜悄然生发的甜意,缓缓流过心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