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我读小学期间是不知道什么叫课外书的,只记得六年级左右,父亲从外面带了一本大概叫“作文大王”的作文书。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现在还记得里面有一篇作文的开头是:六月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后来也问过父亲从哪儿来的,父亲完全记不得这件事。我想着,也许是他去了哪个亲戚家顺手拿的,也许是去县城顺道买的。这便是接触最早的课本之外的书了。
但如今想来,所谓的课本外的书不过是用文字编辑成册的书籍。我们的成长并没有缺席“课外”的故事。比如小时候,邻里的大人,大一点的孩子时不时会讲一些村里诡异的事。某某半夜在哪个梯田小路绕来绕去绕了几个小时,哪个地方吹的风阴气重,谁谁谁蹊跷地死在了哪儿……大概在农村,已经习惯了讲这些鬼怪故事。再有就是会讲一些“师傅”“先生”的事,在乡村每个手艺人都是有传承的,传承的不仅仅是手艺,还有闭门的“独学”。我姑且称之为“玄学”,他们烧纸拜祖师爷,隔山斗法。传得很是玄妙,小时候总觉得真有那么回事。大概那时候,很多小孩内心都是恐惧的。其实大人更深信不疑,比如几个姓氏相邻,某个姓氏一直没有人走出来,传言是祖坟被“先生”压了一个甲子。一辈传一辈,离一个甲子越近,年轻人的干劲越足。如今想来说这话的人,也是很有水平的人。年近半百,突然发现,也许说这话的不是别人,而是本姓之人。可谓用心良苦,冥冥之中,却也能看见他的孤独。
我的母亲讲过一个故事,没有鬼神,也没有先生,讲的是妖怪。依稀记得,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她正在提着桶喂猪,我扶着猪圈门听得很认真。因为这故事讲的就是我每天喂猪,劈柴的事。说是有一个穷人,父母早逝,独自一人生活,年纪很大了也没有找到老婆。有一天像往常一样上山砍柴,摸入深山要砍一根看中的柴禾,砍杂草藤蔓时,无意砍伤了一根野葡萄藤。一股鲜血顺着伤口就流了出来,他心生愧疚,在破烂的腰部上的衣服上割了一截衣襟,给葡萄藤包扎后就走了。穷人嘴里还念叨着,真不容易呢。随后就返身回了。也没继续去砍那根相中的柴禾。
奇怪的事就此发生。过了一段时间,穷人每次出门回家时,都会发现家里煮好了饭菜,连猪食也煮好了。起初他觉得奇怪,还以为是谁恶搞,接着几天他就好奇了。于是假装出门,蹲守不远处,悄悄摸到了家附近的田坎中。说来也奇怪,明明没有看到有人进屋,却发现炊烟突然就出来了。他知道,那是灶台烧火的烟。但他守了很久,直到炊烟熄灭,也没见有人出门。他蹑手蹑脚的悄声摸到了门口,推门却发现空无一人。灶里的火还燃烧着,两口大锅,一边是猪食,一边是饭菜,都已经煮好了。他很疑惑,连着几天都这样蹲守着,仍然没有抓到谁。又过了几天,他不出门了,就坐在灶门前,直到和往常一样的时间,他突然感觉吹来了一阵风。门窗关闭的屋内,突然起来的风,让他不禁打了个冷颤。灶孔里也不知道怎么就有了柴禾,而且一下就燃了起来。这时候,他看见了一个女人躬身正坐在灶台前的小木凳上。灶火也把屋子照明亮了一下,这时女人看到躲在厨房的他,也是吓了一跳。不过紧接着就说,你不要怕。女人告诉他,她就是山上他包扎伤口的葡萄藤渡劫后,来报恩。母亲说,如果那个穷人当时砍掉了葡萄藤,她就死了。我问她,后来呢。母亲说,后来,他们就一起生活了。
后来,我上初中了,学校新建校园后就有了图书室,我在里面看了很多科幻、儿童文学作品。里面也有一些鬼怪故事,和母亲的有点像,但是没有王子和公主,也没有巫师,没有金银财宝。只有一个故事,相似的故事。但他和她何尝又不是公主呢?也许那时候,王子和公主与母亲不在同一个世界,要不然母亲讲述的,也许就是王子和公主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