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了。还记得,2024年的春节在2月份,当时朋友圈里有人抱怨:太累了,怎么还不放假,今年春节怎么来的这么晚。而后不久,仅仅一个星期的假期,转瞬即逝。眼睛一闭一睁,到年尾了。
我是家里的长子。千家万户曾经或现在经历的悲欢离合,我家也有。一个无风的傍晚,空气中的灼热让人窒息。我端着一碗母亲送来的水盆羊肉,大口喝汤的时候,猛地抬头对母亲说:“妈,如果您、我和弟弟,咱们三个人再努努力,天时有利,我爸要是能活到70岁以后该多好啊。”母亲没有说什么,只是偌小的眼眶里噙满泪水。自从父亲2007年罹患心肌梗死以来,我们家每年,确切地说,每时每刻的头等大事就是陪伴父亲与疾病作斗争。今年,父亲心脏的射血分数线EF值最差的时候一度掉到了20以下,这种俗称心功能的东西微弱、无力。心脏犹如一台装在身体上的发动机,由于年久失修,打出去的血液量有限,整个身体的技能都不好,所以父亲的胃口不好,这是胃肠蠕动不良所致,都是心脏惹的祸!后来,经过我们这个团队(母亲、我、弟弟)研究商量,结合西医,以中医诊疗为主。弟弟本科和研究生都是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后将学术重点集中在了中医治疗领域,《黄帝内经》、古往今来、线上线下、前人药方、民族民间医药、学术论文等,凡与看病相关,尤其是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资料,我们成摞地往回拿,弟弟半夜都在研究和抄药方。个别药剂需要量大,但要彻底排除毒性,弟弟围着药罐,亲自煎熬,一口口地尝,要么大半天,要么整夜。母亲负责护理,我则负责外围如后勤和全国、甚至全世界各地打听治疗心脑的好药、奇药。事实证明,多数情况下,父亲的治疗效果很好,时而胃口好,时而精神不错。久而久之,我总结出了人体的健康标准:吃得好、睡得好、心情畅快、排泄畅通。
日子就这样一瘸一拐的过着。今年八月,我在北京工作之余,约见了北京阜外心脑血管病医院的专家,我汇报了父亲的病情。不可思议的是,这位主任没有就病言病,给我讲了一个关于“种子”的故事。大意是说,我们人的一生都在种地,种子种下去,长出来就是庄稼,也有杂草。我们要用信念和善念播种一些好种子,长出来就是我们要的庄稼,而同时要用信念和善念拔掉一些坏种子,即杂草。我好奇地反问,这么简单的道理,我当然知道,而且很小就知道。主任说,往往简单的东西是复杂的,而且越简单越复杂。继续聊,我才得知。原来,在主任的职业生涯里,那些他遇到过手术效果特别好的病人,不知道什么原因,就突然走了,所有医生都解释不了。他们和国际顶尖的医疗专家开组会讨论,大家都无法解释,这些病例最终成了医学界根本无法解释的现象。反而,他遇到的一些高龄危重患者,情况很差,全院顶尖级的专家在联合救治,他在进入手术台的那一瞬间,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老爷子,您一定要坚持下来啊。”奇迹果真就发生了,他的同事们都惊呆了,后来这些曾经分秒之间就离开的患者,有的甚至活了十年之久。
那天下午,我们聊了很久。受咖啡因的刺激,我们彼此很兴奋,他给我讲了自己求学的经历。从协和医学院博士毕业之后,一边工作,一边读夜校,学英语和编程统计。有时候院内领导和同事的电脑坏了,他去帮助维修。他的英语口语一度成为医院最标准、最流利的典范,从而在单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亲爱的读者朋友们,这位主任所在的医院可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中国乃至世界顶尖的治疗心脏病的专科医院,每年的手术量在2万台左右,最近五年连续排名世界第一。主任又说,他很喜欢听我讲专业课,基本功扎实,有伸有缩、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走出去与引进来”完美融合,结合自己对专业的理解,总体来说很有范儿。但这是后话。
听了专家关于“种子”、关于信念的故事,我结合自己的理解,恍然大悟。这不就是教育学中常说的“罗森塔尔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亦称“期望效应”嘛。具体意思是,人任何时候都要想办法让自己的心态积极起来,对未来充满希望,认为自己经过合适的努力,最终“一定行”!此理论或者方法,我在这些年的教学中灵活运用,效果奇好。尤其是那些和家庭对立的孩子、将学习放弃的孩子,在进行了正确的、积极的引导,辅助学懂学会后,都建立了对学习的信心,逐渐开始努力,最后考上大学,毕业后也成功工作了。
我从北京回到家后,立刻组织召开家庭会议。除了积极治疗,我决定将宝全部压在为父亲活下去的坚强信念上,全家要竭尽全力,能往前走一步,多活一天,都是巨大的胜利。世界这么大,每天有新的生命孕育而生,同时有看似碧绿的树叶徒然落下,我们谁能保证自己能多活一秒?看开了,想通了,踏实了,无所畏惧,大步向前,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心学”。
与此同时,周围很多人都对我说,为什么我那么积极、上进,每天很阳光、很开心。当然,只有我自己知道,在开心、不开心与疯掉之间,我选择了开心,虽然只是字面上的。《小窗幽记》里面有句话说: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迎之;天劳我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意思是,命运安排予我之福分淡薄,我当致力于增进品德修养以面对之;命运使我之形体劳苦,我便安乐心境以调适之;命运使我之境遇困窘,我将恪守道义以通达之。多数人能看到的,只是我想让你看到的。而那些你看不到的,于你而言,本身没有任何意义。但对于我来说,无异于雪崩到来之前还能自由呼吸的两三秒。成年人,尤其长子,又是父亲,真的不容易。我常常自我调侃:高手都是被虐出来的!
于家庭,2024年,工作重心依然在孩子的教育上。坦白而言,绝大多数都是孩子妈教的。这一点,我特别感谢孩子妈每天盯着孩子写作业,查漏补缺。偶尔遇到不会的题目,或者英语发音不标准的地方,指派孩子来问我,而且对孩子说:“去问你爸,我有点累了。”
孩子走过来,对着玩手机的我说:“妈妈累了,让我教她。”我点了点头,我心里对孩子说:“你妈不是累了,她是遇到不会的题目了。”我没说出来,但我依然感激孩子妈,除了她对着孩子各种吼叫的时候。吼叫我是忍不了的。当声音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还在继续升高的时候,我准备揭竿而起。这时,孩子望着我,委屈,但眼里写满了“世上只有妈妈好。”最终,我冲出了家门,哪管那是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
那晚,我抽了一根烟。
上次抽烟是6岁的时候,我读小学一年级。我们几个小伙伴聚在一起,带头的胖子掏出一块钱,说今天是他爷爷的周年祭日,家里人给的钱,我们可以拿这一块钱买点吃的。但转念一想,这么多人,买吃的最多一人一口,有的人可能还轮不上一口。于是,所有人将目光集中在我身上,其中一人明确说:“问雄哥吧,他脑子活,一定会有办法。”我神情坚定地说:“兄弟,你从小就很有眼光!将来必成大器。”(现在,听说这兄弟,在银川一中附近开了两个配镜中心,但这是后话。)
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仰望天空,一朵云彩都没有。一直落单的大雁飞过头顶,鸣叫了一声,声音含混听不太清。但我确定是大雁,一般飞禽达不到这个高度,老鹰飞得会更加苍劲而有力。
“想出来了吗?”旁边的小子杵了我一指头。我刚要发飙,但转念一想,作为团队中的“天才”,发飙这种事有失风度。
“买包香烟吧,够分。”
“哎哟,咱们怎么没想到呢?”人群中爆发出的声音,于我是一种赞许。大家簇拥着我,一同走进家门口的商店,说着就要伸手拿货架上八毛一包的“金驼”,被我拦住了。我郑重其事地说:“我妈说,过日子要精打细算,要节省,不能铺张浪费。”最终,我们买了一包“红枣”,六毛钱。大家对我很佩服,说从我身上能看出很多优秀的品质。我故作矜持地说:“都是自家兄弟,多余的话就别说了。”此时,微笑已经爬满了我的脸颊,顺着细嫩的皮肤,向周围散开。宛如初春的暖流,扑向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
那天下午,我们在县城不远处的西山里,找到了一个羊倌掏空的山洞,山洞不大,足够五六个人下脚,洞里有一铺泥草和砖块垒起的土炕。小伙伴们靠着光亮能照进来的位置打起了纸牌,我斜倚着躺在靠里的角落,枕着一块又硬又硌脖子的的砖块,像一个大清晚期的官员,小嘴吧嗒吧嗒的一连吸了六支烟。隐约恍惚间,小伙伴换我上去打一轮纸牌,我连连摆手:“让我睡一会儿,让我再睡一会儿。”
这一年,是1992年。
言归正传。
2024,这一年,对孩子的培养,整体效果还是可圈可点。尤其是对孩子习惯的养成,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效果。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当属时间管理和二代人之间的沟通。当微信群里群外的家长和孩子集体抱怨,嫌孩子小学阶段就作业多、量大,动辄做到很晚,有的家长还给出了具体时间,比如夜晚十一二点。我孩子基本晚上九点前就能完成,渐渐养成了不拖沓的习惯。遇到不懂不会的题目,及时解决,孩子给我反馈,她为了抢时间,有时候下午下课就开始写作业,托管班的老师总将她作为第一个完成作业的同学给予奖励。另外,我坚持接送孩子,我知道,这是我和孩子独处的宝贵时间,我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准确地说,是把自己变成另外一个孩子,平等地沟通。所以,孩子愿意和我聊天,更愿意找我聊。我从来没有问过孩子,为什么考得不好?更没有因为学习而批评过孩子。反而下午或者晚上见面的时候问她,今天过的怎么样,在学校开心吗?如果有校园霸凌要及时告诉我等等。遇到困难和问题,我给孩子定方向,帮助孩子想办法。我给孩子买了很多书,她自己阅读,或者妈妈陪着读,我空闲的时候会带她去图书馆。当然,我抽空会给孩子上一节写作课。我们先分析、读透文本,然后再让孩子抄一遍文本,将文本进行解构,积累到本子上,最后挑出自己喜欢的词汇和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喜欢,为什么这些词和句子写得好。孩子可能不知道怎么表达,我会引导孩子说,这个词描写春天更加细致,让人很有想象力,描写很有画面感,读者读完后很想出去立刻感受一下等等。最后,我会带孩子仿写,写一首诗或者几句话,把话说完整,把句子写通顺。同时,我也会写,写完将文本、孩子的写作和我写的诗歌或句子进行对比,找出哪篇最好,哪篇不好,并说出为什么。最后,孩子和我竟然发现,其实给出的文本也不一定好,而且还有逻辑错误,有些描写的准确性也不够。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孩子勤思考、爱动脑,最主要是从小训练她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很重要,也很受用,甚至会伴随她的一生。孩子说上我的课很轻松,也很有趣,没想到我还有不为人知的一面。我说,我们搞学术的人,需要他人花时间来了解。
孩子反问道:“学术是什么意思?”
我说:“学树,就是学累了,爬到树上休息一会儿。简称:学树(术)。”
孩子张大嘴,又要问什么,被我给拦住了。临走时,她夸我解释得真棒,通俗易懂。
这一年,孩子八岁,刚过完10月的生日。
有时候我在想,孩子长到18岁就出门上大学、远行了,工作、结婚以后或许离我更远了,我想见一面都很难,更别提有其它的奢望了。她现在是我的孩子,更像是我的客人。对小孩子,我一直提倡引导和体验式的教育模式。家长对孩子有要求,那我先做到,我再要求你。有几次,我回来的特别晚,已过了凌晨,甚至到清晨了,我为了不打扰家人的休息,独自坐在小区的车里,等到孩子上学的时候,我发了条信息:小朋友,专职司机已经在楼下等候,吃完早餐就可以下楼。当我偶尔和朋友们周末需要聚聚的时候,有人因为看孩子写作业而不能出席,说实话,我对这位家长表现出了额外的敬意。做教育这么多年,作为一个教育实践者、身体力行者,见到了无数个家庭的培养过程和结果,我深切地体会到一个道理:孩子是我们家长的一件艺术品、一份工作,无论你是否位高权重、是否财富丰盈、是否学历优等,当孩子这份人生的答卷摆在你面前的时候,无论谁,都要从第一道填空题、第一道选择题、第一道论述题开始做起。不能把教育孩子这件事,简单地交给学校,更不能粗鲁地推向社会。我见过无数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无数条件优越的家庭,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残败不堪,夫妻无力回天,亲子关系糟糕透顶。再反观那些基本达到教育本质要求的家庭,夫妻双方、两代人之间,都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打配合、搭班子、解决问题。两种社会现象、两类家庭、两种教育模式,出现在我中年时期,眼见为实,不得不说,给我深深地上了一课。
于工作,2024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都不好,“灰犀牛”效应影响巨大,后劲超出预期,时而伴着“黑天鹅”事件突然出现。居民消费意愿欠缺,就业形势和压力加剧,受宏观政策影响,教培行业的发展前景不明。但正如穿衣吃饭一样不可或缺,家家都要养育孩子,户户都要提供孩子教育。热度没有降低,反而更要提质增效。加之,我在教培行业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耕耘,名气越来越大,产生的社会反响逐渐增加,各个初高等院校的邀约逐渐增多,高峰排期也会塞车、爆满,这都源于平时的积累和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所致。我们教育从业者对于自己和课程本身的呈现方式也多种多样,各个平台上的视频课程也成为人们刷手机的主要内容了。从业将近20年,我对学习本身和从小学到大学,甚至考研、考博、就业等全流程,再熟悉不过了。虽然我教授的课程集中在应试类英语考试、大学学业规划、管理科学、市场营销细分课程、职业规划等,但这些年,在整个教育大类上我看到的、孩子们和家长遇到的问题不可估算。小到学龄前的家长不知道给孩子报什么兴趣班、读什么绘本,小学生的作文不会写,初中生记不住英语单词,高一的学生和家长不知道怎么选科,高三的学生不懂填报志愿;大到临床医学专业“八年一贯制”和本科直博是什么区别,大学生考研怎么选导师,研究生怎么阅读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以后去哪里就业......
有研究生捧来一篇管理类毕业论文,让我帮着看看,提些修改意见。我浏览了一遍,调侃道:“你准备发社会类期刊如《故事会》,还是《青年文摘》?”该生感到错愕,并且没有头绪。盯着一个方向,从业时间久了,真有出神入化的造诣。比如,现在国内学生论文普遍出现的问题是写作语句竟然不通顺,标点符号竟然不会用,参考文献的格式不懂,看论文没有文献述评,做研究不知道用什么方法,研究结论是否科学而严谨,找不到前人研究没有涉猎的小领域和需要优化的地方。而恰恰通过阅读前人的研究,找到前人没有研究透、需要被优化的地方,才是自己研究的方向。我们的学生,有的只是一腔坚持不到三天的热情。我越想越激动,一激动就开始设计课程体系。
我将这些年来遇到的、发生在学生和家长身上的成千上万个问题,开始整理,有时候一整理就是通宵。我将每个具体的、非常微观的问题,进行设计,就拍一分钟左右的视频,每周上传到视频平台两到三期,每月12个视频左右,一年下来就有150个左右的视频可供上传平台。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我从2024年春节后不久开干,从搜集整理话题、查资料到拍摄,仅仅八个月的时间里,我总共拍摄了足足540多个视频,视频涉及领域包括学习方法、英语学习、中英文写作、教育心理学、家校共建、大学生职业规划等。我带着自拍杆,一有空就开始拍摄,在工作室拍、出差的路上拍、酒店拍、贺兰山东麓的葡萄地里拍,走到哪里拍到哪里,树林里、小河边、草丛中,都有我的身影。各大视频平台都上传了一些,虽然没有爆火,但得到了很多积极、正面的反馈,看过的学生和家长都说好。接下来做细、做精品,坚持做,做几款爆品可能是我这部分工作的重心。对了,我给视频课程起了一个很有希望的名字:雄哥家庭疗愈。
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我一直提倡和主张:思考大于努力。遇到不懂的就去查阅资料、去请教、去多维度的理解,久而久之,我近几年养成了跨学科、融合思考的部分能力。遇到前沿、专业领域的知识,我提出:专业化“300理论”,即读100本行业专著,学100个行业术语、理论和名词,见100个行业顶尖专家。见100个行业专家,这当然是一句玩笑话,但不可否认的是,见几十位行业专家都足以让你成为半个行业专家。越深入思考,好奇心越重,越想大量阅读和写作。除了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类,我还想尝试接近自然学科,发现它们的美。大学本科阶段,我学了纯文科专业,已经彻底丢弃了数学和物理,与化学、生物和计算机也没有缘分,基本丧失了最基本的学科概念,于是我阅读这些学科的基础读物,读我能读得懂的,至少知道是怎么回事。时间一长,我笃信先有、再好,先完成、再完美。凡事没有彻底准备好了再开始一说,因为彻底准备好根本不存在,相对永远大于绝对。与此同时,我逐渐养成了单一思维、多元思维和系统性思维,这也提升了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宏观和微观相结合,东西方文化相结合,构成了我对社会和世界模糊的认知。让我认为宇宙中的存在和不存在,都可以被抽象成具体的问题和事件,如果要解决具体问题,一定要站在更高的维度,与问题本身处在同一条水平线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
这其中,两个人的著作对我今年影响巨大。一本书是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写的:《生命是什么?What is a life?》薛定谔认为生命是以“负熵”为生的。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熵值不断增加,而生命体通过新陈代谢消除自身产生的熵,从而推迟向热力学平衡的演进。生命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为了维持其有序结构,需要从环境中汲取负熵,以避免熵增加引起的无序衰退。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通过热力学和量子力学理论来解释生命的本质,引入了非周期性晶体、负熵、遗传密码、量子跃迁式突变等概念。他提出生命是一个非周期性晶体,基因的结构是一个巨大的分子,包含了未来个体发育和成熟的全部密码。这些概念推动了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并对遗传密码的解读产生了深远影响。薛定谔的这些理论启发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和基因调控的操纵子学说的提出,对生命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一篇,被称为《微光》的文章是刘飞师兄写的。刘飞是我们宁夏1999年理科状元,当时高考成绩超过第二名40多分,同年被清华大学自动化专业录取。《微光》作者以物理和数学的思维进行假设、推理,结合计算机的运算原理,将人脑、逻辑思维和人类社会的出现、发展、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做了深入分析和阐释,从而说明自然、宇宙、人类、学科、未来等之间的关系和发展体系。这篇寥寥几万字的文章,刘飞师兄写了将近二十年。
坦白而言,薛定谔的这本书和刘飞师兄的文章,我都没看懂。于我,只是晦涩难懂,内容庞杂,涵盖内容和引申的知识点、知识链太多、太丰富,我边看边查,边思考边对比,结合这些年读书的历程,有一天无意识中,突然发现,他们表达的不仅仅是知识,更要传达的是规律。正如题目《微光》一样,光能照明,是未来,是希望,但为什么是微弱的,微弱的光能做什么?能燎原!教员几十年前就给出了答案。
我有记录和总结的习惯。本想对2024年和本年度的我做一个小结。结果突然发现,我的脑袋空空,大脑一片空白。
我究竟是谁?我到底从哪里来?我明天要到哪里去?
2024年12月2日
写作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