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熊兴保的头像

熊兴保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09
分享

安乡鳜鱼有点贵

心安之处是吾乡。据说,这是安乡取名的由来。

立秋后的湖湘大地,依旧暑气蒸人。午后一场大雨及时而至,将酷热难耐的安乡浇了个透湿。近三万亩水面的珊珀湖笼罩着一层薄雾,成千上万只白鹭,在起伏荡漾的碧波与旖旎缭绕的雾霭之间翻飞起舞。

身形魁梧的曾凡军披着一件军黄色雨衣,冒雨走在珊珀湖边的精养鱼池堤岸上,细心察看鱼情。几尾色彩斑斓的鳜鱼露出水面,争相啜饮雨水,发出唼喋清越的声响。

此情此景,近乎完美地复现了唐朝诗人张志和笔下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曾凡军是我安乡三中的高中同学。那年我考取了常德师专,他则考入了华中农业大学。大学所学的专业,常如一颗深埋心底的种子。种子生根发芽,渐冉成为这个人一辈子割舍不下的情结。我读中文,总喜欢写点文章,不论好与坏,已成我的一种执念。而他学的是畜牧水产,退休之后,便回到家乡一门心思地养起了鳜鱼。

问起为何回乡养鱼,曾凡军推了推近视眼镜,两手一摊,神情肃穆地回复道:“其实原因很简单,自己是学农的,一辈子对农业有感情。自己又是农民的儿子,小时候吃了不少苦头,见过父母紧巴巴的日子,如今就想凭一技之长,带动乡亲们挣点踏实钱。”浓郁的乡土情怀,溢于言表。2023 年他退休时,恰逢安乡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出台政策,将鳜鱼养殖确定为支柱产业重点培育。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曾凡军带着几个伙伴,就在珊珀湖边上租下 500 多亩鱼塘,注册了“常德青螺滩水产公司”,专心致志地养起了鳜鱼。公司取名源于刘禹锡的名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他把所养的鳜鱼注册为“洞庭青鳜”。安乡地处洞庭腹地,自称“洞庭之子”的曾凡军,就是想以“洞庭”为名号折腾点事来。办公室的墙壁上,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富我乡亲,兴我乡村”。这是公司的宗旨,也是老同学的初心与宏愿。

珊珀湖的白鹭不是湖北西塞山前飞来的白鹭,但老同学养殖的鳜鱼,却与游弋在唐朝古诗词里的那一尾一脉相传。曾凡军说,这些都是从长江流域野生翘嘴鳜鱼驯化而来。长江野生翘嘴鳜鱼的祖先,生活在浩瀚无垠的海洋。某一天,深海里类似于石斑鱼这样的鱼类,一时兴起,结伴从长江口溯流而上,在湖南湖北这里定居下来,繁衍生息,逐渐就演变成了今天洞庭湖区的鳜鱼。

老同学非常诚恳地告诉我,有据可考,安乡鳜鱼出身十分尊贵,祖上是深海里的海鲜。两鬓斑白的他戴着副眼镜,学者的风范似乎增加了故事的可靠性。

我还是觉得这个故事有点玄乎,时间跨度如此之大,少说也有几千万年,那时候连长江是否形成尚且未知。安乡人习惯将吹牛说话神乎其神形容为“吹泡泡”,就像小孩子吹肥皂泡,又大又漂亮,只是风一吹就破了。老乡们听多了他的故事,便送了他一个雅号:“曾泡泡”。

但“曾泡泡”做起事来却很实在,养鳜鱼更是专业至极,敬业而乐业。

每年年底干塘捕鱼之后,鱼池就保持干涸状态,接受晾晒与消毒。到三月开春,往池底撒播稗草种子。稗草生命力极其强大,一见水土便疯长,叶面宽大,茎秆挺直,既能净化水质,又能大幅提高水体的溶氧量。小时候在稻田里除草,稗草就是最先要拔掉的“显眼包”。农谚说,稗草拔光,稻谷满仓。真没有想到,在鳜鱼养殖池里,它成了正规部队,而且还担当先锋打头阵。

待一个月后,稗草已是葱郁葳蕤,这时开始灌水,形成“水下草原”。然后,在水下草原里投放小龙虾。五月再投放鲫鱼苗。鲫鱼是鳜鱼天然的适口饵料,就像猴子最爱吃香蕉。鲫鱼体型小,游动灵活,极其适合口裂狭窄的鳜鱼捕食。一切准备就绪,六月,珍贵的鳜鱼苗便隆重登场。虽不是桃花流水,却已是鲫鱼成群,稗草丰美。

雨还在下个不停,飘到脸上有种透心的凉意。一边走,曾凡军一边讲解道,小龙虾与鳜鱼混养轮作,是为了提高综合收益,二者食性并不冲突。小龙虾摄食水草,吃小型水生动物,尤其偏好汁多肥嫩的植物与腥味较重的蚯蚓、螺类。而鳜鱼,则专注于吃小鲫鱼。

平日里,小龙虾就悠闲地啃食稗草,侧卧在草丛中呼呼大睡,萌萌地长身体。相比较,鳜鱼却闹腾多了。鳜鱼的性情有点凶,属伏击性肉食动物,爱静处,茂密的稗草丛是它天然的掩体。一旦小鲫鱼成群结队缓缓游过,藏在稗草里的鳜鱼紧盯前方,瞄准目标,尾鳍猛地一摆,疾冲上前,一击即中。

夏季,小龙虾就陆续出水上市了,水下草原上只剩下鳜鱼和它们赖以生存的活饵小鲫鱼。安乡“洞庭青鳜”十月起陆续上市。曾凡军统计,一条长大上市的鳜鱼,要吃掉 2000 条左右的小鲫鱼。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水藻。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在老同学这片辽阔水域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记得小时候大人把鳜鱼叫做季花鱼,因为稀少,谁抓了一条大季花鱼,会让村上的人都知道。鳜鱼身为蒜瓣肉,无细刺,肉质鲜香滑润。清蒸,红烧,水煮,不管何种烹饪,只要放点生姜,放点生抽或者盐,便甜爽柔嫩,芳香四溢。鳜音同“贵”,寓意富贵吉祥,深受人们喜爱。

然而,各地鳜鱼的养殖有着不同的方式方法,有喂天然活饵的,有喂饲料的。天底下这么多人养鳜鱼,安乡鳜鱼何以在市场上脱颖而出?人们往往对人工养殖的水产心存疑虑,担心养殖户使用“科技狠活”,安乡鳜鱼何以受到消费者的信任与青睐?

曾凡军告诉我,安乡人卖鳜鱼,不只是卖水产品,更是在提供一种情绪价值。他拍着胸脯说,安乡鳜鱼都是绿色养殖,尤其讲究生态的品质。“这么跟你说吧老同学,我退休之后一是养鳜鱼,回馈家乡父老;二是带小孙子,尽享天伦之乐。我养的每一条鳜鱼,都敢放心煮给我小孙子吃”。说到情深处,老同学有些激动:“多吃鱼,本来就能够让小孩子更加聪明,多吃安乡鳜鱼,能够让小宝宝们更加灵醒。”

爷爷对小孙子的宠爱,是情感世界的天花板。可以想见,安乡所养的鳜鱼,在同类水产品质里也是占据了相应的高度。

从深海溯江而上,自唐诗摇曳而来,绿色生态环保,富民支柱产业,放心煮了给小孙子吃……这些关于安乡鳜鱼的独特画像,或许正是老同学所说的“情绪价值”。

浩渺洞庭,云梦泽国。我的家乡安乡,历来是个“水窝子”。这里河流众多,沟渠纵横连绵,湖泊水塘更是星罗棋布,接天连地。过去水患频仍,“水窝子”是个贬义词,意味着无穷的灾难。现如今,随着长江三峡大坝建成,安乡告别水患,“水窝子”反倒成了丰沛的水资源优势。

安乡的水域面积,占了全县国土面积四分之一以上,共有 50 多万亩,其中,精养鱼塘超过 22 万亩。安乡人性情温和,安乡水质也清澈而温润,特别适合养鱼。洞庭鱼米香,久负盛名,安乡是一块不折不扣的“示范田”。

呵护水土,珍视生态。安乡水产养殖,始终将涵养生态放在首位,开创了“零排放、内循环、全生态”的养殖模式。好水养好鱼,水清鱼才甜。

安乡县委、县政府踔厉奋发,开拓创新,继“世界长寿之乡”与“中国酱卤之乡”后,2024 年12月,安乡一举荣获“中国生态鳜鱼之乡”的桂冠,成为全国首个以鳜鱼为主导产业的生态养殖县。

能够捧回这块金字招牌,县上面记头功,但作为安乡鳜鱼养殖协会会长的曾凡军和他的“洞庭青鳜”,切切实实地做出了突出贡献。老同学自嘲说,别人笑我喜欢吹泡泡,这次我总算在全国吹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大泡泡。

八月的雨,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了。雨歇云散,日光照落,珊珀湖宛若一颗巨大的蓝宝石,雄浑而瑰丽。湖边连片的鱼塘,像一面面光洁明丽的镜子,折射出粼粼波光。

曾凡军脱掉雨衣,挽在臂弯上。望着水塘里若隐若现的洞庭青鳜,他跟我算起了经济账。他说,安乡出品的鳜鱼比外地的价格卖得贵,有时候一斤要多 20 多块钱,主打酒店和较高层次的餐饮市场。一亩水面年投入约四千元,收益在一万元左右。老同学伸出右手的五个指头碰了碰道,像“青螺滩”这样上规模的企业还有五六家,自己并非最大的。目前全县鳜鱼养殖水面达到5万亩,年产值超过15亿元。绿水青山,渐次化作了金山银山。

小时候听说过田螺姑娘的故事,赞美的是勤劳善良,心存感恩,默默付出而又不求回报的女性。纵横交错的塘坝上长满青草,青草缀满水珠。看着曾凡军踩着一路的晶莹,渐行渐远,恍惚之间,感觉他就是安乡大地上的一枚青螺。扎根水乡,默默奉献。也就在那一刹那间,我仿佛领会到了他把公司取名“青螺滩”的深意。

农夫山泉有点甜,安乡鳜鱼有点贵。一条从唐诗中游来的鱼,一条能够让老同学煮给小孙子吃的鱼,一条安乡人民传递给外界情绪价值的鱼,贵是贵点,但吃着放心,舒心,也安心。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