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雨来去匆匆,天刚蒙蒙亮,我漫步于北京紫竹院公园。泥土和草木的气息沁人心脾。行至西堤,一幅温暖的画面,呈现在眼前:一只鸭妈妈正引着身后一串毛茸茸的鸭宝宝,悠然浮游于湖面之上。鸭妈妈昂首引航,像一位沉稳的领航者,小鸭们则紧紧相随,偶尔调皮地钻入水中,又倏忽间探出湿漉漉的小脑袋。
这宁静和谐的一幕,宛如无形的手轻轻拨动了我的心弦,一段尘封已久的记忆,突然涌上心头。眼前的鸭妈妈多么像母亲当年的身影,而那一队小鸭子,可不就是我们十个姊妹的缩影么!
在那个人多力量大的年代,我家姊妹众多,虽然贫寒,快乐却未曾缺席,这快乐很大一部分源自父亲。每逢下雨天,我家那三间茅草屋,便挤满了村里的男女老少。父亲爱唱书,声音洪亮而富有感染力,什么《杨家将》、《窦娥冤》、《岳飞传》,他皆能倒背如流。众人每每听得如醉如痴,到饭时都忘记回家做饭。
父亲年轻时做过乡长,晚年也一直担任大队干部。记得我小学时的一个麦收季节,父亲领着社员们在社场东边麦田里抢收。日近正午,为了赶在雨季前收割完毕,父亲便即兴说书给大家提神。大妈大婶们听得入迷,疲劳、暑热仿佛都悄然消散了。
我们姊妹十个个个爱唱歌,这一喜好,想来是承自父亲的天赋吧。
记忆中,清贫的家里从未缺少过笑声。邻家大姐曾向我描绘:“去你家总能看到,吃饭时一长条大板凳上,两边挨挨挤挤各坐五个,那阵势可真叫壮观!”是啊,那张长凳是父亲亲手为我们定制的,既是我们的饭桌,也是我们的“战场”,大家叽叽喳喳,喝粥声此起彼伏,简陋却充满了暖意。
夏日的夜晚更是难忘。每当傍晚来临,父亲会卸下门板,成了我们姊妹的通铺,我们如整齐的秧山芋种般排开。乡下蚊子多,母亲常常坐在我们身边,摇着那把破旧的芭蕉扇,为我们驱赶蚊虫,也驱散夏夜的闷热。我们一边数着天上清亮的星星,一边纵情歌唱。姊妹们的歌声嘹亮,远飘几里之外,每个夜晚几乎都是带着歌声进入梦乡——那是我们最富足的快乐时光。
姐妹们各有所爱:大姐偏爱《二小放牛郎》,二姐则总唱《下定决心》;三姐是我们中唯一没上过学的人,却记得住极长的唱词,尤喜淮剧《陈世美不认前妻》中那段悲戚独白:“世人家配丈夫成双作对啊,王公主配丈夫孤独伴单,鸳鸯枕床上摆,驸马不枕啊,大花被床上铺,驸马不盖……”她每每唱得泪流满面,我们也听得肝肠寸断。二哥当兵,最爱哼《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和《小河的水轻轻地流》;大哥则钟情于《苏武牧羊》那苍凉深沉的曲调,此曲多年来成了他雨天或心情低落时的寄托,直到前些日子,他还在微信里重新唱起这首岁月深处的歌谣。四姐专攻现代样板戏,尤喜《红灯记》里李奶奶慷慨激昂的唱段:“十七年风雨狂,怕谈以往……”而我呢,最爱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记得中学毕业后在蚕桑场养蚕,夜班需独自穿越三里空旷野地。我向来畏惧黑夜,在家夜解去茅坑都闭眼前行。然而走向蚕桑场的夜路上,我却不怕,因有歌声作伴,那旋律在寂静夜幕中清亮回荡,为我壮胆,驱散无边的黑暗和孤寂。最小的三个妹妹则沉迷于流行歌曲,幺妹尤其爱唱《世界需要热心肠》……
那时没有夏凉被或毛巾被,母亲便将冬日棉被的被面子拆下给我们盖。我们常常连头带脚严严裹住,既防夜露又避蚊虫。夜风拂过,带来惬意微凉。可待到后半夜露水渐重,母亲总会将我们一一唤醒:“小四子、小五子、小六子、小七子、小八子……醒醒,下露水了,莫着凉,回屋睡吧。”
记忆里还有一个湿漉漉的夏日。那天下午,我和同学参加学农活动,正在水田里弯腰拔穇子(一种和水稻长得很像的野草,我们当地叫‘穇子’)。猛一抬头,瞥见西边石子路上,一辆手扶拖拉机“突突突”驶来。让我心头一紧的是,车上竟站着我的大哥!我赤脚奔上田埂,大声喊:“大哥,你们去哪?干啥?”大哥的声音逆风传来:“妈病了,送县医院!你在家看好门啊!”我怔在原地,无心再拔草,失魂落魄地往回走。脚下田埂湿滑,心里空落落地疼,不觉唱出声来:“娘的眼泪似水淌,点点洒在儿的心上……满腹的话儿不知从何讲,娘啊……”那不成调的哭唱,是我向远方病中母亲唯一的呼唤。到家后,我在空荡荡的屋前屋后徒劳地寻找母亲的身影,第一次尝到了忧愁的滋味,泪水混着泥水,在脸上肆意奔流。
后来高考制度恢复,我与大哥幸运地考上学校离乡。从此,歌声被我带入医院。每当夜班归来,人未到,歌声已先飘回宿舍楼。同事们常说:“秀,下班了,歌声都先飘回来了。”听到这话,我心里便如春风拂过,暖意融融。
护士节排演节目时,我唱起《小草》:“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十几位身着洁白护士服的同事为我伴舞。泪光朦胧中,我竟在观众席里望见先生怀抱我们刚满周岁的儿子,正为我轻轻鼓掌。
如今我依然爱唱,最爱哼的仍是年轻时那首熟悉的旋律:《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每当歌声扬起,艰难岁月里母亲慈祥的笑容、父亲洪亮的唱书声、姐妹们叽叽喳喳的喧闹便萦绕心头。
岁月如歌,悠悠而行。歌声曾陪伴我穿越无数晨昏昼夜,它是我童年珍藏的底片,青春灼烫的印记,更是生命之河不可分割的潺潺水声。恰似紫竹院湖上那队鸭群——生活纵有风雨颠簸,只要心中回荡着家人的和声,怀抱着对生命本真的热爱,那束源自心底的歌谣之光,便能穿透岁月阴霾,照亮前行的道路,温暖每一个看似平凡的晨昏。这歌声,是贫穷年代酿出的精神滋养,是穿越时空的生命回响,它最终告诉我们:真正的富有,在于灵魂深处永不熄灭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