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汗腾格里峰俯瞰,伊犁昭苏七十四团如一条青灰色的绶带,斜佩在巍巍天山的襟怀之间。这条东西宽4-15公里、南北绵延60公里的土地,西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两国,东临木扎尔特河的奔流,北倚特克斯河的清波,南枕南天山终年不化的雪峰。团部距边境线仅1.5公里,木扎尔特口岸如国门巨锁,九十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六个农牧连队星罗棋布,这里是兵团边境线最长、戍边任务最重的边境团场。
历史的烟云在此沉淀。2009年,文物普查队员在南天山北坡发现清代卡伦遗址。这座被当地人称为苏吾古城的哨点,自1755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后便开始守望,历经清末民初更名为"纳林果勒卡伦",一直延续使用至1949年。石垒的残垣在风中低语,诉说着当年在200公里边境线上设置30处卡伦、每处驻守10至30名兵士的戍边往事。
距遗址一公里处,云杉原木搭建的钟槐哨所承接了这段跨越世纪的守望。上世纪60年代,七十四团民兵在南天山纳林果勒界河山口,用砍伐的云杉原木搭建了第一个民兵哨所。这个名字源于《戈壁母亲》中那个无怨无悔的守边人钟槐,剧作家韩天航挥毫题写的"万里边关第一哨",让这个名字成为这片土地上所有守边人的共同符号。
在纳林果勒界沟,蒙古族护边员布仁特克斯与妻子巴怕的故事如草原上的长调般悠远。2000年,他们来到哨所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门前竖起旗杆。妻子不解:"这荒郊野岭,升旗给谁看?"布仁特克斯正色道:"国旗升起处,便是国土神圣不可侵犯的宣言。"从此,每个寂静的清晨,国旗在群山环抱中冉冉升起,年幼的儿子用稚嫩的嗓音唱着国歌。升完旗,布仁特克斯赶着牛羊沿边境线巡逻,宣传法规,劝返陌生人,在《护边日记》中工整记录:"一个人走在边境线上,站在神圣的界碑前,我从未孤单过,因为我是祖国的护边员,我的身后是祖国。"
这样的守望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乌力扎朝克从父亲卡哈尔手中接过泛黄的《护边日志》,这位坚守22年的老护边员在临终前将守边的重任交给了儿子。"我熟悉这里的每一条沟,每一片林,每一条路,我是最好的接班人。"在一号界沟,即使在盛夏,气温也会骤降至零下,乌力扎朝克十年如一日地巡逻,实现了管辖山口零越界。
2017年,兵二代高崇权与妻子韦哈接下护卫钟槐哨所的接力棒。狂风肆虐、蚊虫叮咬、寒风刺骨,夫妻俩每日步行24公里巡逻两次。"我们肩上担的是边境管理员、国防知识宣传员、边境情况报告员的重任,"他们说:"我们愿意成为边境线上永不换防、永不转业、永不挪位的生命界碑。"
最动人的是那些星罗棋布的夫妻哨所。罗光权夫妇在哨所一住十年,山区恶劣的气候夺去了他们第一个孩子的生命。他们肝肠寸断,却擦干眼泪背起钢枪继续巡逻。1969年,罗光权作为兵团优秀民兵代表赴北京参加国庆二十周年庆典。这些执行"三代"任务的军垦战士,"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多年后的一个寒夜,护边员何军和妻子王美玲巡行在寒冷彻骨的旷野中。手持的电筒在夜幕中撕开一道口子,半百之年的两个人裹着厚厚的军大衣,口里呼着白气。夫妻哨下,两口子的温情脉脉与深沉的家国情怀水乳交融。
在七十四团一连,我遇见了来此寻觅商机的老乡康莙荃。他带我到哈萨克族朋友多斯江家中做客。多斯江和妻子几年前从昭苏县的一个团场调来这个边境团场,看中的正是这里丰富的土地资源——夫妻二人人均百亩土地,全都承包出去。他家三个女儿活泼可爱,而多斯江自己多才多艺,既能弹还会唱,经常参加社会团体的演出和婚礼演出挣钱补贴家用,还在团场承接房屋装修。因活计精细、为人实诚,他的装修生意很是兴隆。
夜幕降临时,多斯江即兴为我们弹唱。冬不拉与吉他在他手中交替,《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朵玫瑰花》的旋律在屋里流淌。最动人的是他与妻子、还有妻子的发小一同演唱的《一壶奶茶》,歌声里满是对生活的热爱,也藏着深深的思念。"日子好过了,爸爸妈妈却离世了。"多斯江轻抚琴弦,眼神望向远方,"夜深人静时,我们常常想念他们,有时只能把思念寄托在琴弦上。"说着,这个哈萨克汉子的眼角泛起泪光。
他的歌声悠扬地穿过夜空,飘荡在木扎尔特河上空。不远处,哈萨克斯坦村庄的灯火清晰可见,点点星光般在国境线那端闪烁。虽然有国界分隔,但人间的灯火都是温暖的,是亲切的——这灯火照亮的是同一种对家的眷恋,同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七十四团北7公里处,坡马古城静默伫立。这座属西汉、唐辽时期的遗址是特克斯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呈正方形,城墙高3-4米,四周各有缺口,四角外突,城外壕沟宽约10米。这里曾是横贯欧亚的丝绸之路草原道必经之地,匈奴、塞种、乌孙、突厥曾在此逐鹿。坡马古城、苏吾古城、乌孙古墓、卡伦遗址、清朝一号界碑,共同见证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变迁。
今日的七十四团,早已不是昔日的荒原旷野。经过几代军垦人的奋斗,盐碱荒滩化作粮丰林茂的绿洲,阡陌纵横,渠系如网,高楼林立,机声隆隆。三千多名军垦儿女在这里"种地就是站岗,放牧就是巡逻",以"站着是丰碑,倒下是路标"的信念,日复一日巡逻在边境线上。
时间将过往留给历史,也将无限的希望带给未来。钟槐哨所见证着新中国屯垦戍边的历史创举,辉映着军垦人热血忠诚的光芒。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每一个护边员都是一座活的界碑,他们用默默无闻的脚步串起拱卫国门的钢铁长城,在祖国西陲唱响一曲曲动人的爱国主义颂歌。
当长风掠过坡马古城残缺的遗址,当阳光洒在钟槐哨所飘扬的国旗上,当多斯江的琴声在木扎尔特河畔响起,我们听见了历史的回响,更看见了未来的希望。这些永不换防、永不转业、永不挪位的生命界碑,这些用琴声传递温暖的普通人家,正在用最朴素的坚守与热爱,书写着这个时代最动人的戍边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