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大实话,决定到张谷英村去,我是怀揣有目的的。
今年3月7日的那天,我收到了湖南省作家协会的一个活动邀约,大致内容是:在湖南省作家协会举办的湖南省“百名作家写百村”第二届征文活动中,经征文活动专家组评审,我获得了征文活动的“二等奖”;颁奖仪式将于本月13日在岳阳县张谷英村举行,让我确认是否参与,并填写好“活动参与确认通知单”。
收到了信息之后,我咨询了一下澧县作协的主席,得到的回复是,在这类征文活动中获奖,含金量较高,颁奖仪式会有奖励资金发放,稍后,澧县作协的主席,还发来了“征文活动有适当奖励”的截图。
确认有“适当奖励”、且整个行程还不用花自己多少钱,我稍稍有了点兴致。作为工薪阶层,能够“理直气壮”的上台领取奖励,着实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尤其是我作为最底层的乡镇工作人员,对这种“凭思考”换来的奖励,用“希望”这个词来形容,还是很贴切的。
对于岳阳县张谷英村,我很陌生、以前也不知道。至于这个村有什么特殊的魅力吸引了湖南省作家协会,当时,也并不是我很急切需要了解的东西。我一辈子在澧县的乡镇工作,见过的、到过的、听说过的村落很多;因工作需要,驻村蹲点、扶贫“下沉”的村落也有不少;欣欣发展、陈旧保守的村庄也光顾过很多。所去,初次听说要去张谷英村,并没有“勾引出”我多大的兴趣,去领奖,顺带见识一下张谷英村,才是我决定出发最真实的原因。
可后来在张谷英村“看到”和“遇见”的一些事情,却彻底“颠覆” 了我的初衷,纯粹为了“领奖”的主要目的自然而然的变成了“顺带”,原来准备“顺带一下”的张谷英村,竟然成为了我“领奖”之行的最大收获!
张谷英村给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很陈旧”,初到这里,感觉这里的一切物件,都如同“协商好了的”一样,都在以一副“岁月长者”的姿态、审视着每一个“闯入村落”的闲散之人。
我们一行是3月12日傍晚到达张谷英村的,同行的有湖南省作家协会的相关领导、省作家协会工作人员及湖南省的一大批知名作家和文学创作者。
大约近七十多名的一群人到达张谷英村的时候,天空虽然阴沉潮湿但未见有雨滴。我们乘坐的大巴车停靠在标注有“张谷英村”红色标识标牌前的场坪上,这个应该可以算作张谷英景区停车场的简易停车坪,不是很大,在夜色的光线里稍稍显得有些“凌乱”,映入眼帘的东西、无论是建筑物还是四周的摆放物件,让人咋感觉很“旧”、应该可以称得上是“陈旧”,与充满了现代化气息的“张谷英村”红色党建标识标牌形成了巨大的视觉反差。
来准备参与此次活动之前,我在网站络上查询过,知道在张谷英镇有一个“张谷英景区管理处”,张谷英村是一个4A级景区。但眼前看到的,的确不是一般景区标准的接待用停车场,脚下的张谷英村停车场,虽然地面铺满了沥青划分了车位、有了些“现代标识”的痕迹,但沥青铺设在几栋让人感觉“很是陈旧”的建筑物前,又的的确确有些“寒碜”,即刻让人有了“不那么上档次”的体验感。
随着有人一声招呼,就着不太明亮的灯光,我跟随着同伴们向“未知”的就餐地点往前走去,既然比活动手册上预订的晚餐时间晚了一些,所以,解决眼前的“饥肠辘辘”、应该是当前所最急切的事情。
下车步行街不过二三分钟,我们一行便拐上了一条由青石板拼砌而成的小道,我们越是往前,前面的通道越窄。脚下的通道,被两排“比肩接踵”的陈旧房子“拥抱着”,就如同“从几乎融为一体的古老建筑中间挣扎出来的”一条缝隙,蜿蜒着向黑暗的深处延伸。
两旁陈旧的建筑,簇拥着中间的一条“娇小”的小渠而“隔渠相望”;青石板通道的上面,悬挂着“相当”陈旧的屋檐,屋檐往青石板中间延伸、几乎要伸进路边的小渠;小渠的两边,都基本设置有木条做成的扶手;两边的陈旧扶手间或也会“因势”来一个90度的直角转弯、在跨跃小渠的小石桥上与渠对面的沿渠扶手相连;青石板路的沿途,有许多石板小桥把两边的青石板连接在了一起,房子中间小渠的“上空”,被人们人为的“划出了”诸多大小形状不一致的“口”字。
昏暗的灯光下,时而可见时而又不见的沟底,似乎有一股细小的水流在缓缓流淌,来自沟底的并不太明显的流水声、与屋檐下并不明亮的夜色交织而成的夜景,还是让我顿感“神秘”而“陌生”。
随着前方越来越“隐隐绰绰”的人流,我小心翼翼的踩踏着脚下“自认为结实的”青石板前行,生怕自己稍稍一不留神失了脚、滑进了路边的小沟;就着眼前昏暗的光线向“并不确定”的目标前行,我的孤独与恐惧感,还是莫名的袭来,就如同在参与一场“挑战极限”的游戏,虽然有“已经预知结果”的预判,但惊险刺激的体验过程还是让人“惊魂未定”!岳阳渭洞笔架山和龙形山下的张谷英村,在暮色中给了我“稍显惊讶”的体验感。
张谷英古村落给我的第二个感觉是“不大”。网络上介绍说,张谷英景区占地面积有5万多平方米,但对于“空间概念”不是太精准的“旅行者”来说,终是上个模糊的感觉,最真实的体验,还得是用自己的双脚丈量。
当晚,正当我们在张谷英村的“太学第府”大屋内用餐之际,陆陆续续有几个举着“绣楼”、“小土仙”、“石大门”、“龙延井”、“纺绩堂”等“稀奇古怪”名称白纸牌的村民来到了我们一行人的就餐处;如果不是看到了其中的一张白纸黑字写着“同乐客栈”的纸牌,起初我还真不知道,这几个举着纸牌的村民、是在张罗着我们一行人当晚的住宿事宜。
我察看了一下活动组委会事先发放的小册子,知晓了我在“纺绩堂”民宿,便主动的聚集到了举着“纺绩堂”纸牌子的中年男子身后,三三两两的几个人相互提醒着、亦步亦趋的随着中年男子返回了青石板路,生怕自己在陌生的夜色中找不着纺绩堂民宿而迷失在张谷英古镇中。
我以为张谷英村很大,心中盘算着应该如同我到过的其他小山村一样,有着方圆几公里的面积与阡陌的羊肠小道,这段“太学第府”到“纺绩堂”民宿的路程应该有几里地,也默默做好了“摸些夜路”的心理准备;未曾料想,重返青石板路不足三分钟时间便到了,水渠边上的一栋古老的砖木结构房屋,便是我当晚要借宿的“纺绩堂”民宿。
“纺绩堂”民宿与我先前到过的“太学第府”大屋一样,也是傍穿村而过的水渠而建,这条在暮色中让我着实“胆寒”了一回的蜿蜒水渠,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知道了它叫作“渭溪河”。与“太学第府”大屋在屋前留足了场坪不一样,“纺绩堂”民宿几乎是挨着渭溪河而建,门前只预留了近二米左右的距离、铺满了青石板作走廊之用。
渭溪河边最窄处不足二米的青石板小道,沿溪两傍一溜排几乎是“共用了一面墙壁”紧紧挨着的古建筑,渭溪河的河道及河道上鳞次栉比的小石板桥,还有那基本没有“河的样子”、对外仍然号称“渭溪河”的小溪,都是一幅“迷你型”的“娇小”模样,所有见过的这些,都在我脑海中刻划出了张谷英景区“较小”的印记,当晚的经历,似乎是在“用实事”验证我的“张谷英景区不大”的判断。
当晚“并不算太长时间”的行程,张谷英村给我的又一个感悟是,这个村落的古迹留存得很好、保护得很完整,文物保护“别具匠心”、有一套文化延续的脉络体系;张谷英古建筑群与文化传承的保护与再利用,有她独到的“维护与开发利用”的价值取向。
“纺绩堂”民宿和张谷英村其他的大多数建筑物建筑风格一样,外墙上斑驳粉刷石灰裸露着或青色或灰色的墙砖,展示着她的“年代感”与满目的“沧桑”感;纺绩堂是张谷英村古建筑群中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又一处单独的院落,与素有“民间故宫”美誉的张谷英村古建筑群只有不到三百米左右的距离。
纺绩堂岁月沧桑的外墙背后,是一系列包含了“廊檐关联过道、过道衔接天井”的建筑群,它只所以被冠名为“纺绩堂”,应该是与它最早期的使用用途有关。只不过,房主迎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廊与檐”之间搭建了少许的“阁楼” ,改造了诸多逼仄的房间,以作民宿接待之用;加装了电览、空调等充盈着“现代化气息”的物件;住宿条件虽然简陋,但作为“接纳游客、体验怀古”的营利性场所,也许是张谷英村祖籍居民“以物养物”的智慧。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不缺乏文明、不缺之文物,最紧要的是文明的传承和文物的保护与“浅在价值”的再利用!历史文物的“再利用”,并不是在其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建与扩建,让其失去了“原本的韵味”而面目全非,更不是为了“眼前的短暂利益”而“一卖了之”!文明与文物的传承与保护,需要几代人的“坚守”与“自我牺牲”的守候!
对文物的用心守候,张谷英村的“古迹保护”,应该如眼前的“纺绩堂”一样,因地制宜的在继续发挥它们的作用,在充分发挥它“历史原貌”神韵的基础上,先“保”后“护”!“保”是确保它的原来历史本来面貌,使其经历久远的时间冲刷与时代变迁的洗礼仍基本维持原样;“护”是用心的守候与爱护,是“古迹”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得以“永生”的精心“打理与修葺”行为!这,需要智慧、更需要几代人的“坚持”与“锲而不舍”!
张谷英村的村级文化宣传、特别是“乡贤文化”的延续,的确是很“另类”!这是张谷英村给我的又一个“小小的震撼”。现在,各级都很重视“乡贤文化”、都很是“在意”乡贤在乡村发展及乡村治理中的“导向”与“纽带”作用;但张谷英村则侧重于“乡贤精神”的传承。
当晚,我在“纺绩堂”民宿安营扎寨洗漱之后,躺在床上松弛了一下肌体、梳理今天的所见所闻准备归纳思考一下张谷英村的时候,组委会的微信联络群里发来了活动通知,通知说,请获奖代表到张谷英村的“家风传承馆”,参加明天的颁奖彩排。
由于有了第一次“找民宿”的“实战”经验,步出了纺绩堂右转重新踏上渭溪河边的青石板路不出二分钟,我就“很是顺利的”找到了“孝廉家风传承馆”。处在张谷英古建筑群落的中间位置、也是傍渭溪河而建的张谷英村家风传承馆,其外表依然是“很老旧”的建筑,但入门之后,转过铸满“孝”与“廉”的屏风,映入眼帘的会议厅格局,还是让我“刮目相看”!
一个小小的山村,能够拥有如此奢华的会议大厅,的确是超出了我的预期!一栋外表“没有改造痕迹”的古建筑屋内,装备了许多“满是现代气息”的现代科技文化用品。屋顶布满霓虹灯和各式音响的大厅,我见过不少,但这些很是“时貌”、充满“现代声色”科技很活的一众东西,汇集在一个村级集会厅里确是不多见!
更与我所到过的村级活动中心不同的是,张谷英村的“家风传承馆”大厅的左右两侧墙上,展示的是本村的孝廉文化;自明清以来,张谷英村各个时期“杰出村民代表”的历史图象及其事迹材料,让张谷英村的本地村民,在每次进入大厅时经历“又一次心灵的沐浴”;让村民们驻足在事迹展示墙体边,重温本村先辈们的事迹,满是“家族的自豪感”,自然而然的经受了又一次“榜样就在身边”的精神洗礼。与先辈人们的智慧和事迹的共息共存、和谐共处,应该是张谷英村能够于2003年被国家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根本原因之一吧。
村级文化的宣传,一般来说,都会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模式,如“党建引领”、“村规民约”、“政策宣传”及各类信息公示等,是当今村级较为流行的模式,其精髓应该也都一致,那就是“树新风、聚民心,听指挥、跟党走”。张谷英村似乎是另辟蹊径,主打一个“孝廉”家风,树“家族文化”来达到“聚民心、跟党走”的目的,也应该是取得了“不俗”的成果。
当晚的彩排现场,我深有感触的不仅是一个古村落文化中心的“金碧辉煌”,更应该是张谷英村村民的“家训家戒”,其中的“孝父母友兄弟”“睦族姓存心地”“循本份崇廉洁”“戒酗酒戒健讼”等经典内容,也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吧。慎德追远、民风追厚,这不是迷信,是一种民风与民俗。人们在祭拜祖先的时候,在虔诚的氛围中获得某种心理“暗示”,坚信祖先能够在冥冥中护佑自己及后人,从而获得某种积极向上的能量,这也应该算作是中华民族的又一种“精神和心理”上的信仰!
据说,从张谷英村走出去的后辈,基本都是秉持了“家训家戒”的精神遗产。自明清以来,各个时期从张谷英村走出去的人,无论是身处官位或是社会名流,竟无一人行“丧失孝廉”之事,历史上,张谷英村的后人,也无一人因“孝廉”问题而受到处罚!不得不说,这是张谷英村一个不大不小的“神话”,一个关乎“精神信仰”的神话!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不缺乏古村落、不缺乏文明!缺乏的是古村落的保持与古文化的传承。古村落的保存,需要“靠时运”、更需要“靠人”。靠时运,需要避免地震、战乱等自然灾害或人为灾祸的颠覆性毁损;靠人,是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要有一种相对超前的意识,要经得住诱惑、抗得住“寂寞”,要具有别人所不具有的“品质”,“古村落”与“这个村落的古文化”才能够相对“原汁原味”的“长久的”存活下来。
乡村振兴的内涵,应该不仅仅是修路架桥、改善农村的交通条件;也不仅仅是修渠建房、改变农民的生存环境;也不单单是政策倾斜,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更多的应该是,盘活广袤农村的资产资源,让农村重新焕发活力,延续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人们对土地眷恋的那一份情怀,替“从农村流转出去”的那一部分人员留下念想,筑巢引凤、静候游子们的回归,倡导炎黄子孙“故土难离、叶落归根”的文化传承。
张谷英村至今已存在了500多年,她于2001年6月25日被国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文物保护”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张谷英村应该是探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那应该就是既要“文物保护”,也要“乡村振兴”!在充分发挥"民间故宫"这张社会名片作用的基础之上“聚民心民意”,再蓄势发力,以“吸引社会资源”、体现张谷英村振兴乡村的社会价值。
3月13日上午的“游村”活动,在本村一名刘姓讲解员的带领下,我再一次验证了张谷英村的“浓缩”与“陈旧”。在讲解员的解说词条中,一个个古牌匾、古门楼,一幅幅古字迹、古镂空,一代代古传说、古事迹,与浓缩在渭溪河两旁的张谷英村古建筑群一起,立即“鲜活”了起来;岳阳渭洞笔架山下的一群“古文化遗址”在江南的绿水青山中,以“苍老的容颜”焕发出勃勃生机。
3月13日上午“游村”活动中的一个“小插曲”,引起了我的兴致。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也许是“一直都在”,一只小黄狗“混杂进了”我们的队伍,它跟随着讲解员的节奏,“自始至终”以“主人”的姿态,“引导”着我们一行走完了整个的“游村”过程。
那只小黄狗时而跟在讲解员的身后、时而跑到队伍的前头作引导;讲解员在驻足讲解的时候,它慢摇着尾巴“审视”着参观人群中的每一位,似乎在善意的提醒大家认真品味;人群在往前移动时,它又会自觉的充当起了“领队”,进小巷、上绣楼、下木梯、过小渠,深谙其道、引导着我们“全程不走回头路”。
小黄狗一直都是很温顺很安静,温顺安静得就如同一只小绵羊,灵气活现、活脱脱一幅“好客”的主人模样。狗,是深通人性的,生活环境的嘈杂与恶劣,往往会激发它的爆脾气,躁动中露出它的狰狞;生存环境的优雅与从容,就会“激活”它的那一份灵性,灵性积累得多了,狗便充满了一份“人性”!
这只小黄狗,应该可以算作是在张谷英村村民生活的“一小部分”,也可以理解为张谷英村“日常村情”的一个缩影;应该是这里的“静谧”与“安静”环境,以及生活在这里人们的安详,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人与自解的和谐氛围“唤醒”了它的深藏于心的那份灵性。
老屋也是大地上的“生灵”、一样具有她的那一份灵性!你如果是在用心的“打扫”,她也会“感应到”“她存在的价值”,她会知道,主人并没有忘记她,她会努力的活得更久、更长远;如果是在用心的维护,她也会焕然一新,替从她“怀抱”里走出去的那几代人留住记忆、也留下根,静候着在外游子们的回归。让老屋“盈满”她的那一份灵性,迎接在外游子们的回归潮,才会为古老的村庄注入新的活力,乡村才会重新焕发生机!
雨,终是停了,张谷英村的行程,也即将画上句号。渭溪河边的水流声,也由欢快变成了浅唱;溪边的一棵小树,恣意的享受着空气中微风搅动的滋润、“和着”满村流淌轻音乐节奏开始了它的慢摇,树叶上的水珠经不住树叶的摇曳开始往下滴落,化身水雾、化身水滴开始四周洒落,洒向了大地、“滴进了”树下慢步行人的心里;此刻在树下候车的我,也沾湿了衣襟、湿润了心田。
不远处,竹篱笆墙内的桃花树,在雨雾缭绕中苏醒,枝丫上的花蕾也在“满地流淌”的韵律中娇艳欲滴、含苞待放!春天来了,丰收的季节应该不会太遥远!
谢谢你,洋溢着“文化自信”的张谷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