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徐礼贤的头像

徐礼贤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14
分享

重游狮子山

油菜花开得正盛的时节,我背上行囊,踏上了狮子山这座皖南的名山,来一场与大自然的亲密约会。

狮子山位于泾县城北郊约三公里处,因形似卧狮而得名,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内溶洞成群,有玉柱、玉华、神狮等洞,洞内石柱、石钟乳等溶蚀景观鬼斧神工,历来为文人墨客所青睐之胜地。

这是我第二次来游览狮子山,第一次还是三十多年前,那时正读初中,其时的班主任带领我们全班学生从学校出发,沿着“通池”古道,徒步二十余里,游览狮子山。只是因为那时的我们还太青涩,除了惊叹狮子山溶洞的奇特外,并无其他感受。

站在青弋江大桥上,再一次仰望狮子山,虽不高耸入云,却别具一种威严,仿佛一只雄狮在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难怪得名狮子山。山上植被郁郁葱葱,有四季常青的松柏,有青翠欲滴的翠竹,有紫花盛开的泡桐。山风拂过,一切都在微风中摇曳。

沿着蜿蜒曲折的石径开始登山,一路上,空气清新,混合着草木的清香,让人心旷神怡。石径顺山势开凿而成,两旁各种不知名的野花肆意绽放,五彩斑斓,挤挤挨挨的簇拥着,张着笑脸,争相散发出特有的香气,仿佛在热情地欢迎着每一位客人。

途中,不时遇有奇石镶嵌在绿树丛中,造型各异,有玉兔望月,有神龟观江,有哲人沉思……无一不让人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其中,以避雨岩为最。其形似一天然避雨亭,不知何人因其形而起名曰避雨岩。岩下有一方平地,约四五平米,有好事者置几块岩石于其中,供游人避雨、歇息之用。

不知不觉,便来到了“玉柱洞”。首先迎接我们的是洞前的“半山阁”,古朴典雅,飞檐斗拱,在绿树的掩映下显得格外清幽。洞口上端镌刻着明代宁国府知府罗汝芳题书的“玉柱洞”三个大字,笔锋苍劲有力。走进洞内,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奇的地下世界。洞内分上下两层,高约70米,异常开阔,气势恢宏。可惜的是,第一次来时看到的那些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已不知所踪,就连“玉柱”也已不在。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第一次游玉柱洞的情景,那时的洞壁上悬挂着各种各样的钟乳石和溶岩,似珊瑚,似海藻,若龟若螺,如龙如豹,浮游蠕动,奇幽瑰丽,神态逼真,惟妙惟肖,让人叹为观止。洞内还矗立着一根直达洞顶的白色玉柱,宛如“擎天玉柱”,“玉柱洞”之名亦由此而来。如今,看着被破坏殆尽的洞内情景,我默然退出洞口,一声叹息无奈在心头。那些消失的钟乳石,或许是因游客无心的破坏,抑或是我们保护不善,抑或是急功近利的开发。那些历经千万年而凝结成的瑰丽,终究还是抵不过人类的欲望。站在洞口,我忽然意识到,我们需要守护的不单纯是一处风景,而是地球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我们每一个不经意的漠视大自然的举动,都可能会让后代永远失去与远古对话的机会。

带着无限惆怅,告别玉柱洞,我沿着石径继续攀登。石径也越来越崎岖,越来越陡峭,每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就在我快筋疲力尽时,终于到达了狮子山的山顶——望江亭。站在亭中,清风拂面,所有的怅惘和疲惫都瞬间消散。极目远眺,整个泾川大地尽收眼底,青弋江像一条碧绿的丝带,蜿蜒曲折地流淌着,环抱着古老的小城。江对岸的象山与狮子山遥相呼应,呈守护之姿。近处的村庄错落有致,白墙黑瓦的民居散落在青山绿水中,宁静而祥和。田野里,百余亩金黄的油菜花盛开,鲜亮夺目,仿佛一片金色的海洋,游人如织,好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一时间,只感觉恍恍然,竟是被眼前之美景迷失了心神。

临近中午时分,我沿着山路缓缓下山,在一小吃摊上补充了点能量,就恋恋不舍地开始返程。回首望去,狮子山在春日的映衬下显得更加雄伟壮观。这次的重游,玉柱洞内的钟乳石奇观销声匿迹了,就像三十多年前那个充满好奇心、行走在山路上的少年也已远去。岁月改变的不仅仅是大地山川,也在悄然间改变着我们的青春与理想。

别了,狮子山!

别了,我的青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