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一个闲适的周末,晨光温柔地漫过窗棂,懒洋洋地斜射在书桌上,形成光与影的方格。本想趁着周末慵懒度日的我,半倚在床头随意地刷着短视频。突然,一段关于南浔古镇的视频跃入眼帘,望着视频中的青砖黛瓦、碧波摇曳和青石巷陌,心中不由泛起无限向往。我转头看向身旁同样被画面吸引的妻子,相视一笑,当即决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匆匆收拾好随身物品,我们便启程奔赴这场与江南水乡的浪漫约会。
从宣城乘高铁出发,不过四十多分钟,我们便站在了湖州南浔站广场上。正为如何前往古镇而犯难的时候,蓦然发现车站广场有一个不起眼的公示牌,就那么斜斜地立着,上面赫然写着:免费乘公交车去南浔古镇。
循着指示,带着半信半疑的心情走了约五十米,一辆公交车正静静候在阳光下,车身春风里泛着温润的光泽,恰似古镇伸出的热情手臂。“快上车,免费接送!”司机师傅热情的招呼着,脸上满是爽朗的笑容,充满着东道主的热忱。指尖轻轻触碰冰凉的扶手,直到落座才敢相信这份意外之喜。这份古镇的善意,像水乡的一滴墨在心间晕染开,满满的赞。
一踏入古镇,就像不经意间翻开了一本古老的诗集,每一页都精心地写满了岁月的故事。阳光洒在斑驳的青石板路上,泛起点点微光,似乎在游人诉说着往昔的繁华。沿着蜿蜒的河道漫步,两岸白墙黑瓦的古建筑错落有致,它们的倒影在水中轻轻摇曳,偶尔载着游人的乌篷船轻轻掠过,好一幅闲适的水乡生活画卷。
小莲庄是一定要去的。一进园子,绿树成荫,因我早来的缘故,不见荷花盛放的景况,但初露出头的点点荷叶也别有一番韵味。脑海中想象着盛夏时,这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不禁沉醉其中。一旁的嘉业藏书楼,弥漫着浓厚的书香气息,踏入其中,仿佛能看到往昔文人墨客在此研读的身影。
沿着蜿蜒的青石板路前行,我来到了张静江故居。这座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由张静江祖父张颂贤所建的宅子,是典型的江南豪宅,坐北朝南,保留着清代传统三进五间式古建筑风格,占地面积达3500平方米。
故居大门上方高悬“张静江故居”横额,正厅“尊德堂”堂匾由张謇题写,笔力苍劲。两侧孙中山所题楹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更是气势非凡,让人不禁遥想起那个风云际会的大时代。抱柱上翁同龢所写“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隐隐传递着厚重的家风。
漫步其间,我被精美的雕刻深深吸引。门窗、梁柱上的戏文、民俗图案,古朴自然,皆是能工巧匠们的心血。前后两道大门背后的砖雕“有容乃大”“世守西铭”,出自南浔“八牛”之一周梦坡之手,不仅展现了精湛技艺,更蕴含着深刻的处世哲理。
二厅、三厅陈列着众多的珍贵文物,从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提供的照片、书札,到孙中山、宋庆龄等名人手札,仿佛都在诉说着张静江传奇的一生。他出身丝商巨贾之家,却投身革命,倾尽全力资助孙中山,为辛亥革命成功立下汗马功劳,被孙中山赞为“中华第一奇人”“革命圣人”。
参观完张静江故居,我对这位传奇人物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南浔古镇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多的感悟。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让人流连忘返。
张石铭旧宅和刘氏梯号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木雕、砖雕、石雕精美绝伦,彩色玻璃在阳光的映照下五彩斑斓,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当年主人的富贵与品味。
不知不觉间,已在水乡胜境中闲逛三、四小时,一丝倦意悄然袭来。一转身,惊喜地发现一家临河小店。我与妻寻了张木桌坐下,临水而憩。要上一份定胜糕,软糯香甜,伴随着淡淡的米香。春风拂面,河面上游船往来,漾开层层涟漪,岸边行人悠然踱步。这一刻,时光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只余江南独有的闲适与温柔,在静静流淌。
南浔古镇,没有喧嚣与繁华,却有着最纯粹的江南韵味。在这里,我寻到了心中的那片诗意水乡,也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