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里长江之中有三大名矶,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故事。从长江上游至下游,有湖南的城陵矶和南京的燕子矶,而马鞍山的采石矶(又名牛渚矶)在两矶中间。采石矶面积3.92平方公里,曾产五彩石,有“金牛出渚”的传说,自古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因唐代大诗人李白终老于此而让它名扬天下,成为历代文人墨客追寻李白,演绎其故事的文化源泉。如果李白能活到现在,绝对是一个大V,他的粉丝肯定会上亿人。
纵观李白的一生,充满传奇和奇幻。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漫游中度过。他追求仕途而不得,因此一直徘徊在大唐官场之外,他一生交友无数,上至大唐皇帝李隆基,下至有钱的粉丝汪伦和一些草根。李白他本人狂傲不羁和天才文学才能使他能出口成诗,酒后更是文思泉涌,信口拈来。后世称赞李白是天上的文曲星,他的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正如采石矶一座碑亭中对联所赞:千古第一人,此后无狂人。
我去马鞍山去追寻大诗人李白,也提前做了些功课。我的旅游攻略给我提示,二日游:第一天到马鞍山当涂采石矶深度游加夜宿江畔民宿;第二天到大青山李白墓园和褒禅山武濮塘森林公园。通过以上攻略,既能沉浸于李白的诗意人生,亦可领略马鞍山“山水诗城”的独特魅力。
李白为何终老于安徽马鞍山当涂采石矶,并非他留恋于马鞍山的山水,而是与他晚年生活有关。李白年轻时高傲轻狂,从他诗词中可见一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他受器重是公元742年,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他在京城给杨贵妃写赞美诗:“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是何等才情,何等浪漫。至于酒后让大太监高力士脱靴,让高力士拿笔研墨,历史上恐怕也仅有李白这一狂人了。
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的生活。他晚年还摊上了谋反之罪,在发配途中遇大欶才幸免于难。才有《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何等极致的喜悦,是何等的畅快才有此诗作。因为穷困,他投靠在马鞍山当涂县当县令的叔叔李阳冰。李阳冰很欣赏他的诗词才情,因此收留了他。李白死后,将所有诗词文稿托付李阳冰,是李阳冰通过整理编辑了《李太白集》,此书已失传,但李阳冰对李白诗词的传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恰逢五一小长假,来了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开车狂奔400公里,我从古城彭蠡泽一路向北,向着皖西之地狂奔。最近几年,好多热门城市和著名景点都是人气爆棚。我选择的这条线应该是人不太多,毕竟我们是亲近山水,亲近自然。
驱车近五个小时,赶到马鞍山市采石矶附近预订宾馆时,已经下午一点钟。经咨询服务员,得知采石矶景点下午五点半准时闭园。我们商讨后决定下午去李白墓园。
说是墓园,其实就是一个占地七八亩的纪念馆。门口立一高高牌坊,上面用绿色描摹四个大字“诗仙埾境”。我们拍照打卡、购票、进入墓园。进园后看到一照壁,上面有精美浮雕。画面是李太白乘船顺江而下,船到马鞍山采石矶的神韵,江面上还有其他船只,浪花飞溅。我们往园内走去,有一墙留一窗,正对园中,园内有湖,有小山,最显眼的是一尊汉白玉李白雕像,形象生动,李白右手举杯作饮酒状。他面对湖中,戴着一顶唐代冠帽,让我想起他的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尊雕塑呈大鹏展翅状,很生动地刻画了李白的豪放与不羁。也许他举的这杯酒是:“举天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酒。晚年的李白对故乡肯定深深思念。
在照壁右边,是一长长U形长廊,长廊之中全是李白的诗词,都是名人名家书写,以各种字体展现,我粗略统计了一下,大约有100多片碑文。有些碑文用楷体中规中矩,有些用隶书,稳重大方;有些篆书,神秘莫测;有些用草书,龙飞凤舞,气势磅礴……加上与李白的诗词融合,更增添了文化气息和震撼人心地效果。在U形回廊中间有一水池,池中种有睡莲,此时睡莲叶正好铺满池塘,有部分睡莲开放。池水清澈,池底水草清晰可见。在池塘边的墙上,画有李白举杯形象。我此时想好了一个创意,拿起一瓶矿泉水给李白酒杯斟酒,经过几次调整,都不是很满意,最终通过努力,将瓶子正好对准李白酒杯,留下为李白斟酒地美好画面。在我进行创意拍摄时,好多游客纷纷围拢过来,游客们也为我们独特的创意喝彩,纷纷效仿。
这时有一位快闪李白的演员经过此处。我迎上前去,表达想与他合影的愿望,演员“李白”欣然同意。这李白身高1.78以上,白衣冠帽,手持宝剑,拿一笔架,样貌十分阳刚帅气。于是我们相对坐在一石桌两边石凳之上,李白拿出笔架整理,宝剑斜靠在一边,我也伸手帮他搭建笔架。他手捋胡须笑问道:“客从何来?”我笑着答道:“我自彭泽县来。”他又问道:“不知彭泽县令狄仁杰可好?”我笑答:“你又穿越了,狄仁杰比你早生七十年,狄仁杰瘁后一年先生才出生。”李白露出惊诧之意:“没想到客官对历史如此了解?”李白拿出手机打电话,我又笑他用现代电子产品,这样表演会穿帮。李白笑答:“与时俱进尔!”我们相视哈哈大笑!
边走边参观,在一享堂中,岳父发现了一副对联:上联:“既是诗仙又是酒仙浅酌低吟皓月应怜零乱影;下联:初为游客终为逐客凄怆潦倒蛟龙好护漂流魂。”落款:陶博吾书。字体风格正是陶的娃娃体。岳父系定山人,又系教师,当然对同乡很是留意。陶博吾这副对联概括了李白的一生,同时又表达了后世对诗仙李白的崇拜和追捧。
在一处用玻璃罩住根本看不清字迹的古碑旁,立有铭牌介绍:李白墓碑,唐代,发现地址为当涂县青山南麓谷家村,系一级保护文物,是诗仙葬于此的佐证。而另外还有几块年代不同的碑,碑上字迹清晰一些,对李白墓做了相应印证。在几块石碑的一侧,我们发现了一棵古樟树,古樟生得奇特,共有九根相同粗细枝丫,树旁立牌介绍:李白诗词成就堪称第一,因此有九五之尊之说,因此这棵树有九个枝丫,象征九条龙。其实这也是后人对诗仙李白的一种杜撰了。李白已经足够伟大,不论后人怎么演绎他都不为过。
游过李白墓园,我们一行对采石矶充满期待!第二天我们起了个大早,赶往马鞍山江边采石矶。
我们购票进入采石矶景区,需经过一座石拱桥,桥的另一头便是采石矶景区山门入口。站在石拱桥中间,采石矶景区入口正好是个背景墙——一个人字形的阁楼山门,右边山顶三台阁也清晰可见。
通过入园口,前面是一方湖泊,内有游船供客人游玩。左侧是进山的五曲回廊,廊桥尽头,一片生气勃勃的水杉树,长在浅水中,树高约十五六米,粗约有十五公分。杉树林之中搭有浮桥,供游人在林中拍照打卡。我们跟着大部队向左边山林走去,看到导引牌上标注有各景点方位。一路半山巡游,走走停停,我与岳父在各种楹联及诗词间逗留;而姨姐与岳母则是拍拍停停,景点成为她们最好的背景墙。
采石矶最独特的风景是三台阁,但要登临山顶。考虑到岳父、岳母年岁已高,劝他们别上山顶。而姨姐先行登顶,返回时说:“就是一座仿古楼而已。”但岳母腿虽疼,仍坚持往上爬。岳母说:“来都来了,不上去感觉有点遗憾。”于是两位老人沿着石阶一点一点往山顶挪动。临近三台阁近在咫尺时,看到李白墓,墓碑上刻有:唐诗人李白衣冠冢。这个墓也只是一种象征意义。两位老人中午十二点才登顶,而登三台阁的人也如同赶鸭子般,摩肩接踵,上上下下。下来的人说:“不过如此,没什么看头!”而上去的人则满心期待,想着上面会有更好的风景。
我登临三台阁最高层,感觉心旷神怡,但游客太多,略显拥挤。在楼顶一览马鞍山全市风貌,看万里长江天际流,看江心岛油菜籽一片金黄,一桥飞架南北,穿江心洲而过。有些事还是要亲历、去体验、去感受。也正如人生如梦,我们明明知道梦会破灭,但我们仍在梦中努力着,幻想着……
在三台阁中看到一副对联:放舟可掏江心月,倚阁欲扪天外星。对联是真实写照,又用了极其夸张手法。我在阁中还看到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的一块碑,摘其一段:“中华民族在本性上是大河文明,黄河与长江却有着不同的性格。如果说中华文明的早期思考和丰功伟业大多在黄河岸边完成,那么他的诗画风范则更多地拖累于长江。正是这种诗画风范使中华文明由深厚走向瑰丽,由庄严走向辉煌。”我们的大诗人李白从白帝城出发,沿途的长江边的风景和人文都留下了历代大诗人的足迹。长江边风景如画。四川省长江段有瞿塘峡景区,石宝寨;湖北长江段有黄鹤楼,屈原故事秭归县,另有荆州古城墙,有苏轼写《赤壁赋》的黄州赤壁;湖南长江段的岳阳楼,屈子祠,城陵矶;江西长江段有鄱阳湖,庐山,滕王阁,浔阳楼,琵琶亭,湖口的石钟山,彭泽的狄公楼和小孤山,马当矶;安徽长江段有池州九华山和黄山及马鞍山采石矶,江苏长江段的夫子庙和秦淮风光带,南京的燕子矶,镇江金山寺,到了上海段则是万国博览会了……
李白从长江上游至下游,其间也在边走边游,他所经之地都留下他的诗词。主要原因是长江是一条文化长江,流淌中华文明的血脉,他的文化基因刻于此地,流淌千年。
我们一行错过了牛渚矶临江两个最好的风景:江边三元洞和太白楼。传说三元洞曾护佑三位秀才包揽三甲,成为学子必游之地;而太白楼则是重中之重,楼中有高力士为其脱靴的场景。另外江边有燃犀亭,蛾眉亭及蜗牛尾,而且可站在江滩之上可拍翠螺山牛渚矶全景,也可看到牛渚矶亲吻江水的全景。这是回到家时,在网上查找才知自己错过江边几处重要景观,心中多少有些不甘,驾车狂奔这么远,就是为采石矶李太白而来,可还是错几景,何年才能补上这一课?不过庆幸的是诗仙太白之魂已萦绕我心头,挥之不去。
李白晚年在牛渚矶,多多少少还是心有愁怨,他总觉得自己才华横溢,没有治国、齐家、平天下是自己人生的一种遗憾。从他在马鞍山牛渚矶写的两首诗中可见一斑。其中一首《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表达了自己的怀才不遇;另外一首《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相传是李白的绝笔之作,表达了他壮志未酬的悲愤和对人生的感慨。
每个人有不同的人生,但终有遗憾,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生,如果有,也仅是他个人感觉而已。我作为一个后来人,我倒十分庆幸李白没当大官,如果他当了官,后世将不存在诗仙李白,也不存在谪仙人李太白,历史上少了一位官人,多了一位文学巨匠,永远闪耀在中华文明的星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