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孩子出生时,父亲还年轻。父亲自己还是个孩子,还没玩儿够,此时奢谈父爱,徒有虚名。古人说爷爷爱孙子是“以爱儿之心,重爱其孙”。孙子,是爷爷这棵老树上新生发的枝条。爷爷和孙子极端亲近,近乎粘腻。可以说,爷爷对孙子的爱,在某些方面超出父亲。
2023年的岁末,甘肃临夏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悲壮而令人心痛。“沙涌”这词,我是第一次看到。
报道说:一家人晚饭后,安然入睡。剧烈的地震中,爷爷抱起孙子跑离房间,一家五口幸免遇难。地震过后,“挲挲”的泥流,不动声色的向村子扑来。这是泥沙和水混合的稠浆,势如潮水。
隆冬的院子里,爷爷、奶奶、姑姑将两个孩子用被子裹紧,仨人形成围挡,拥护这俩孩子。就这样的姿态,被“沙涌”瞬间定型覆埋。
在救援现场,爷爷奶奶姑姑和被三人圈在中心的俩孙子,定格成了灾难来临时三代人最后的造型。这情状,是血脉亲情最原始的状态!
另一场灾难发生在20年前,来自我老家,我们村儿。
德法爷,是我们村为数不多的高中生。在供销社设在我们村的代销点,任代销员。因为有知识有能力,他很快被调到乡供销社当主管会计。在七八十年代,供销社是县乡最好的职业。当时有“听诊器、方向盘、金不换的营业员”之羡称。德法爷,算我们村凭本事闯出来的人物。
按农村规矩儿,大年初一,我得去给德法爷拜年。一见面,他就拉住不让走,对我不是一般的亲热。德法爷,令我乃至我们全村全乡动容的,是他以大家都认为“值得”的方式失去生命!
事件发生在2004年的5月1日,被政府定义为“5.1河南原阳黄河翻船事故”。这事故,导致十四人死亡失踪。
“5.1”节前,黄河南岸的一则消息,躁动了北岸的乡亲。黄河南岸,一场大戏要在“5.1”上演,届时,豫剧名家将悉数登场。
同时躁动的,还有张双井村的村民王东海,他有一只用来打鱼割草的木船,心眼活泛的农民,收拾好木船,广告:“5.1”将收费摆渡。
5月1日上午,风和日丽,泛黄的河水,在阳光下波光灿烂。
报废的破船刷了白色,油漆的味道还未消散。王东海,在大河北岸就开始收钱。见惯了大河安澜的乡亲们,蜂拥登上小船,船体摇摇晃晃,站满27人。登上船的就有德法爷和他的儿媳妇(按辈分我该叫婶儿)和小孙子。与河为伴,人们看惯了大河文静的模样,却从未切身感受他暗流涌动的凶险。
发动机轰鸣,兴奋的人们,开始讨论即将新鲜热闹的一天。小船,如一片叶子开始飘行,突兀的漩涡,发动机熄火。瞬间,船体摇荡后扣翻。人在大河中挣扎,人头在浪与漩涡中递减,附近的渔船迅速救援。最终,十四人湮没在滚滚浊流中,不得生还。
本次事故,船上的二十七名乘客全部落水,其中十三人获救,包括德法爷的孙子。事故致4人死亡,10人失踪。20年过去了,失踪人员实际已无生还可能。在失踪的人员面单中,就有德法爷和他的儿媳妇儿。
大河的凶险,在于百分之六十多的泥沙量和不可预知的漩涡。德法爷的水性,我是知道的,我们曾经一起在穿堤闸下逮鱼,在支渠里游泳。如果他单人落水,逃生,绝非难事。
据搜救船上的艄公讲:德法爷,是在漩涡中游弋着找孙子,找到后抓举着孙子,游向施救的渔船,待德法爷用最后的力气将头顶的孙子托上渔船,托举的反作用力,将他沉入河底,再也没有出现。
德法爷和积石山县的爷爷奶奶,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在孙辈危难之际,可以拿自己的生命去抵顶孙辈的生命。这两件事不同的是结果,积石山县灾难,在爷爷庇护下的两个孙子,仍然没有幸免遇难;“5.1翻船事故”中,德法爷以自己生命的代价换取了孙子的重生。这孩子,现在也已成年。
灾难无法预见,但爷爷对孙子的爱,无需考验!
明天,是积石山县地震发生的第七天。今年是“5.1翻船事故”发生的20周年。写下这段文字,来祭奠亲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