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下老家,每当寒风渐起,腊八节一过,年味便如细流般悄然无声地渗透进每一个角落。特别是到了腊月二十四小年之时,仿佛真的应了那句老话:“小年追大年,飞跑一溜烟”,转眼间,新春佳节便近在咫尺了。在那些日子里,生产队的牛屋旁、灶台边,总能听到老人们讲述着关于“年”的故事。那些故事,如同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总能勾起孩子们无尽的好奇与探索欲。
本家三老爷,是村里少有的几位上过私塾的文化人之一。因他耳朵有些背,大家便亲切地称呼他为“聋老爷”。聋老爷虽然听力不佳,但讲起故事来却是神采飞扬,声音洪亮,生怕别人听不见似的。他的故事里,既有历史的厚重,也有民间的智慧,更有他即兴发挥、天衣无缝的杜撰。每当他讲到“年”的传说时,孩子们总是围着他,瞪大眼睛,竖起耳朵,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聋老爷常讲的故事里,有一个关于“年”与“夕”的传说。他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种名为“夕”的怪兽,它满身散发着骚气味,每年除夕之夜都会从深山老林里爬出来,伤害无辜的百姓,尤其是对老人和小孩下手特别狠毒。灶王爷作为百姓的保护神,对“夕”的恶行又恨又气,却无可奈何。终于有一年,灶王爷上天叩见玉皇大帝,诉说了人间的苦难。玉皇大帝闻后大怒,立即派遣一位名叫“年”的神童与灶王爷一同下凡惩恶。
“年”神童法力高强,手持红绸带,口喷火焰,与“夕”怪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经过一番殊死搏斗,“年”终于战胜了“夕”,并用红绸带和火焰将“夕”及其手下的大小怪兽吓得连连败逃。为了纪念这一胜利,人们将农历每年的最后一天称为“除夕”,新年的第一天则称为“过年”。从此,贴红对联、放鞭炮成为了过年时必不可少的习俗,寓意着驱邪避灾、迎祥纳福。
除了聋老爷的故事,村上还有其他老人讲述着不同版本的“年”的传说。其中,一个关于年兽的故事也颇为流传。据说,古代中国有一种叫“年”的怪物,它头大角长,尖牙利齿,力大无穷,异常凶猛。每到除夕之夜,“年”就会从海底爬上岸来,吞噬牲畜,伤害百姓。村民们为了躲避年兽的伤害,每年除夕都会扶老携幼逃往深山。然而,有一年,一个乞讨的老人因为多日未讨到食物,饿得走不动了。这时,一位好心的老婆婆收留了他,并给了他食物。为了报答老婆婆的恩情,乞讨老人承诺会赶走年兽。
按照乞讨老人的安排,村民们做好了准备。半夜时分,年兽果然如约而至。然而,当它走进村子时,却发现村里的气氛与往年截然不同。只见老婆婆家门上贴着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不时散发出熟食的香味。当年兽靠近时,院内突然传来了“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夹杂着铜锣鼓声。年兽吓得浑身战栗,再也不敢往前迈一步,最终狼狈而逃。原来,“年”害怕火光、红色和炸响。从此,村民们知道了年兽的弱点,每到除夕就会贴红纸、挂红灯笼、放鞭炮等,以驱赶年兽。年兽被赶走以后,人们奔走相告,高兴地互道:“又熬过一个年了。”慢慢的就有了过年的说法,也由此出现过年的习俗。
这些关于“年”的传说,虽然充满了神秘和奇幻的色彩,但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邪恶力量的抗争。每当聋老爷或其他老人讲述这些故事时,孩子们总是听得津津有味,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让老人们啼笑皆非。他们问:“年、夕的父母亲是谁?”“为什么年与夕都是怪兽?”“夕与年谁力气大?”“现在年与夕的魔兽都藏在何处?”这些问题虽然难以回答,但却让孩子们对“年”有了更深的印象和更多的想象。
与聋老爷的传奇故事不同,奶奶对“年”的解释则充满了温馨和吉祥的寓意。她说,“年”其实是吉祥兽,它给人类带来四季的好运和五谷丰登。而“夕”则是古代传说中的怪兽,每年腊月底都会出现在人类群落周围,吃人、毁坏村庄。但幸运的是,“年”总是能在关键时刻出现,制服“夕”,保护人们免受伤害。奶奶还说,“年”在腊月最后一天除掉了“夕”,所以腊月最后一日才叫“除夕”。在孩子们心中,“年”的形象因此变得高大而神圣,过年也成为了他们最期待的节日之一。
奶奶还说,她小时候也听过上辈人讲述关于“年”的传说。那些故事虽然经过了一代又一代的口耳相传,但其中的核心内容和寓意却始终没有改变。她说,“夕”曾在夜间出现在村边的大汪塘里,激起巨大的浪花和响声,但始终没有敢进村。这个故事让孩子们对“夕”产生了既好奇又害怕的心理,以至于他们都不敢独自去汪边玩耍了。
然而,对于“年”的由来和解释,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些传说和故事。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本家二叔就给出了一个更为科学的解释。他认为,“年”最初与农业密切相关。古时人们把谷物的生长周期称为“年”。在甲骨文中,“年”字就是由“禾”(代表谷物)和“人”字结合而成的,寓意着农人载谷而归的丰收景象。后来,“年”逐渐演变成了计时单位,并与各种节日和习俗紧密相连。对于“年、夕”怪兽的说法,二叔认为这只是传说而已,无法考证其真实性。但这些传说却为“年”的由来增添了神秘和文化的色彩,使得过年这一传统节日更加丰富多彩。
除了这些传说和解释外,老村长也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与“年”相关的历史故事。他说,朱元璋在成为皇帝之前,曾是一个贫穷的放牛娃。因无钱买肉过年,他赊账买了一个小猪头。在大街上,他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打油诗:“可怜可怜真可怜,别人有年我无年,赊个猪头要现钱。有朝一日当皇上,老子要过两个年。”这首诗反映了朱元璋当时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待。后来,朱元璋真的成为了皇帝,他颁布圣旨,设立了两个新年——小年和大年。但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南方地区的圣旨到达稍晚一些,导致南北方过小年的时间有所不同。这个故事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年”的历史渊源,还让我们感受到了朱元璋的坚韧不拔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年”的庆祝方式和意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创新。但无论岁月如何流转,“年”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始终承载着人们对家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每当过年之际,无论身处何方的人们都会放下手头的工作和琐事,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一堂,共同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在乡下老家,过年的氛围总是格外浓厚。家家户户都会提前准备好各种年货和美食,张灯结彩、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这些传统的习俗和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更让人们在忙碌和喧嚣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份归属感和宁静。每当除夕之夜来临之际,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聊家常……那种温馨和幸福的感觉总是让人难以忘怀。
而那些关于“年”的传说和故事,也如同一条条纽带,将过去与现在、现实与幻想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它们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年”的历史和文化渊源,更让我们在传承和创新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独特记忆和情感体验。每当过年之际,那些关于“年”的传说和故事总会不经意间在脑海中浮现出来,让我们在欢笑和感动中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岁月悠悠,转眼间又是一个新春佳节。在这个充满希望和期待的时刻里,让我们带着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憧憬,共同迎接一个崭新而美好的开始。而那些关于“年”的记忆和传说,也将如同璀璨的星辰一般,永远闪耀在我们心中最温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