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徐丹的头像

徐丹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04
分享

通天岩记

赣州,这座拥有两千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岁月的故事。而在城西北六公里处,赭红色的通天岩静静矗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它不仅是一处自然景观胜地,更是一座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的宝库,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它的奥秘。

初次听闻通天岩,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那是一个静谧的午后,我在一本古籍中邂逅了关于它的记载,“石峰环列如屏,巅有一窍通天”,短短数语,却如同一把神秘的钥匙,开启了我对通天岩无尽的遐想。从那一刻起,我便对这座隐藏在山水之间的胜地充满了向往,渴望有一天能亲身踏上那片土地,感受它的独特魅力。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背上行囊,踏上了前往通天岩的旅程。当我站在通天岩景区的入口,一座“通天胜境”的仿古牌坊映入眼帘,仿佛是历史的大门,将我带入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穿过牌坊,沿着蜿蜒的小路前行,微风拂面,带来阵阵清新的气息,那是山林间独有的味道,混合着泥土的芬芳和草木的清香,让人心旷神怡。

没走多远,便到了叠泉。一泓清泉从高处层层跌落,溅起晶莹的水花,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宛如一首美妙的自然交响曲。叠泉的左边,是那座承载着岁月痕迹的“通天胜境”牌坊,每一块石头、每一道纹理,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我缓缓拾级而上,每一步都走得格外小心,生怕惊扰了这沉睡千年的时光。每一个停歇的台阶,都像是一个时光的驿站,让我有机会静下心来,聆听岁月的足音。

从叠泉往右,一尊阳明先生的雕像静静伫立在那里。王阳明,这位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而他与通天岩的缘分,更是为这座名山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明正德十一至十四年,他在赣州任南赣巡抚期间,不仅平定了困扰明廷多年的南赣八府一州“流民之乱”,还提出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至理名言。为了破“心中贼”,他于军政之余讲学赣州,四方弟子云集,盛名远播。而通天岩,也成为了他讲学论道、传播心学的重要场所。

站在阳明先生的雕像前,我不禁陷入了沉思。眼前仿佛浮现出当年阳明先生在此讲学的场景:他身着长袍,手持书卷,目光坚定而温和,向弟子们传授着“致良知”的心学理论。弟子们围坐四周,听得如痴如醉,时而点头,时而提问,气氛热烈而融洽。那一刻,我仿佛穿越时空,与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感受到了他思想的深邃和伟大。

带着对阳明先生的敬仰之情,我继续前行。不一会儿,一个平静的小湖出现在眼前。湖面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美得让人窒息。湖水平静无波,仿佛时间在这里静止了一般。我轻轻踏上湖中木板路,木板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打破了周围的寂静,却又为这宁静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生动的气息。

沿着崎岖的山路前行,很快就到了观心岩。这里,便是阳明先生当年讲学之处。观心岩环境清幽,一个大洞套着一个小洞,大洞宽敞明亮,是阳明先生讲学的地方;小洞则幽静隐蔽,是他休憩之所。走进洞内,几尊雕像映入眼帘,正是阳明先生及其学生和书童的雕像。他们的神态栩栩如生,仿佛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学术讨论。

站在观心岩内,我闭上眼睛,用心感受着这里的一切。仿佛能听到阳明先生那激昂的讲学声,在洞壁间回荡;能感受到他对弟子们的殷切期望,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田。阳明先生认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因此在赣州剿匪之余,决意通过讲学教化当地百姓。他在寻访邹守义、陈九川时,发现了通天岩,并在此结庐讲学。龙场悟道只是阳明心学的开始,而他在观心岩大洞内讲授致良知学说,强调“万事万物之理,不在乎吾心,心明就是天理”,则标志着阳明心学体系的诞生。

如今,阳明心学已从宋明理学走来,延绵至今,甚至走出了国门,影响至东亚、东南亚甚至更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或引用王阳明的学说主张,强调要“像王阳明那样‘诚意心’、‘知行合一’,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这不仅是对阳明心学的高度认可,更是对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殷切期望。

参观完观心岩,我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信步来到忘归岩。忘归岩因其特有的丹霞穿洞,四季风速较大,夏季凉风习习,使人流连忘返而得名。当我走近忘归岩,一阵清风扑面而来,瞬间驱散了我身上的疲惫和燥热,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在此岩洞前后的峭壁上,镌刻有摩崖龛像七躯,摩崖题刻50品。这些题刻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清晰可辨,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默默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明正德十五年王阳明题诗:“清山随地佳,岂心故园好。他得此身闲,尘寰亦蓬岛。西林日初暮,明月来何早。醉卧石床凉,洞云秋未扫”。这首诗不仅描绘了通天岩的美景,更表达了阳明先生纵情林壑、乐道忘归的心境。

站立岩前,我静静地欣赏着周围的景色。阳光穿透林间,洒下斑驳的光影,宛如一幅绚丽的画卷。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此时此刻,我仿佛忘却了一切烦恼和疲惫,沉浸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真正体会到了“醉卧石床凉,洞云秋未扫”的惬意与悠然。

穿过忘归岩,眼前豁然开朗,有一种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豁然开朗”之感。山中虽无良田美池,却实有桑竹之属,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往右走去,便是龙虎岩。

龙虎岩壁间留有宋代塑像龙树王、金龙、双虎。龙树王为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塑像庄严肃穆,让人不禁心生敬畏之情。此岩还有摩崖题刻39品,这些题刻内容丰富,涵盖了诗词、游记、题记等多种形式,是研究古代文化和历史的珍贵资料。

从此处继续往前,便到了通天岩。据明代嘉靖《赣州府志》记载:“山下崆峒如屋,山峰环列如屏,巅有一窍通天”,通天岩由此得名。当我站在通天岩前,抬头仰望,只见一座赭红色的巨岩高耸入云,仿佛是一座通往天空的桥梁。岩上的石刻造像罗列山崖,形态各异,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让人不禁为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所折服。

通天岩岩壁上至今保存着唐代造像8尊,其中一尊被沈从文先生称为价值连城。这些唐代造像线条流畅,造型优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另外,还保存有宋代华严三圣石龛造像,造像两侧是浮雕五百罗汉。他们或坐或立,神态各异,有的面带微笑,有的闭目沉思,仿佛在诉说着佛教的故事。

边上的翠微岩,也有众多南宋造像,这里是阳孝本隐居处。阳孝本,赣州上犹县人,少以才名,被征为左丞西席,后辞官归里,隐居通天岩,直到八四岁无疾而终于此。他的隐居生活,为通天岩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据说,苏东坡贬谪岭南路过赣州时,曾专程来通天岩拜访他,两人彻夜长谈,“深讶相遇之晚,遂为割颈之交”。这段佳话流传至今,成为了通天岩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放眼望去,整个通天岩石窟开凿于唐朝,兴盛于北宋,至今保留着唐朝至宋代的石龛造像359尊,宋代至民国的摩崖题刻128品,被誉为“江南第一石窟”。这些石刻造像和摩崖题刻,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记忆,它们见证了通天岩的兴衰荣辱,也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灿烂。

从古至今,通天岩的风景都吸引着文人隐士流连于此。他们在这里留下了众多的诗词歌赋和摩崖题刻,为通天岩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漫步在通天岩的山间小道上,仿佛能感受到那些文人墨客的气息,他们或吟诗作画,或谈经论道,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无尽的文化活力。

过翠微岩大概50米,有一条狭窄陡峭的山路通往山顶。我沿着山路奋力攀登,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但心中的期待却让我忘却了疲惫。当我终于登上山顶,眼前的景色让我惊叹不已。“赣江如带、群山若瓜,瓠蔓引烟,气迥薄隐”,一派山川秀色尽收眼底。站在山顶,俯瞰着整个通天岩景区,我仿佛置身于一幅巨大的山水画卷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

置身通天岩,仿佛在自然与历史的博物馆中穿梭。山水因人文而更加灵秀,人文因山水而愈益厚重。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窟,都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化,让人感慨万千。在游览过程中,我偶遇了一个女孩子,闲聊得知她是广东梅州人,趁着假期过来赣州旅行。听她讲述着一个人一个背包行走各地城市,漫步祖国山水的经历,我不禁想起了自己曾经一个人旅行的日子和情景。

在我们这片广袤的土地中,每一个角落都隐藏着无限的美好和惊喜,等待我们去探索和发现。如果人生是一场体验的过程,那么旅行就是寻找自我的过程,是与自然历史的对话。走不一样的路,见不一样的自己,过不一样的人生。通天岩,便是这样一个能让人遇见不一样自己的地方,它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自然的美丽和文化的魅力,也让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更深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离开通天岩时,已是夕阳西下。余晖洒在身上,仿佛为我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回首望去,通天岩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更加神秘而美丽。我知道,这次的通天岩之行,只是我与它的一次短暂邂逅,而它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魅力,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中一段珍贵的回忆。我期待着下一次与它的重逢,期待着能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继续探寻那些隐藏在岁月深处的故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