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初识西湖,是在那仙气缭绕的《白蛇传》里。稚子懵懂,未曾留意许仙白蛇的缱绻,却被烟柳画桥、碧波流云摄住了魂魄。自此心中埋下一粒种子——西湖是悬在天边的瑶池,云山雾水皆沁着不可即的仙气。及至八月初晴,终得泛舟湖上,那绿绸般的湖水在晴光下铺展,竟恍然接上了童年的梦境。湖风裹着水汽扑面,带着荷的清气、柳的微腥,这是西子湖真实的吐纳,人间草木的呼吸。
立于北岸眺望,三面青峦如黛眉低垂,温润环抱着明镜。山影在晨雾里晕染,近处青翠逼人,远处则化为淡墨一抹,在极目处融入天际。水气氤氲里,保俶塔纤影如美人玉簪,遥遥插在宝石山顶,塔尖在晨光中凝着一点金色,似欲刺破青天。湖东的杭城楼宇如浮在水面的蜃景,影影绰绰,与湖光山色相互浸染,竟分不清是城偎着湖,还是湖拥着城。此情此景,直如张岱所谓“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西湖的晨妆已徐徐展开。
忽闻朋友召唤,便登上了小舟。随着微风晃晃悠悠浮于青波之上。小舟上正好饱览水色天光。小舟离岸,木桨拨开凝碧的湖水,水纹如绫罗般层层漾开,船尾拖出一道长长的、逐渐弥散的银线,搅碎了倒映的云影天光。
小舟南行,湖心小岛蓦然浮出水面,蓊郁如翠螺。船夫遥指:“此即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处。”心神倏忽飘至明人雪夜——一痕长堤,一点孤亭,一芥小舟,一人拥毳衣炉火,悄然拨开混沌乾坤。那“静观万类”的御匾与“波涌湖光远,山催水色深”的楹联犹在,朱漆虽已斑驳,字迹依旧遒劲,帝王亦难逃湖亭真趣的牵引。更见“虫二”碑石静立,剥去“风月”边幅,倒泄露了天地间风月无涯的玄机。亭阁重檐映日,琉璃瓦在骄阳下流溢着孔雀蓝与翡翠绿的光泽,惜乎岛屿沉降,闭门谢客,徒留我隔水空怀张岱踏雪的高洁,只能想象他当年独坐亭中,看“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时的孤寂与澄明。
船移景换,夕照山巅一塔擎天,金辉灼灼——雷峰塔到了。昔年吴越王钱俶为庆贺王妃得子而筑此浮屠,寄托着人君最朴素的祈愿。千年兴废,古塔曾訇然倾颓于乱世烟尘,而今终以铜骨重立湖山。塔身八角玲珑,铜雕在晴空下闪耀着温润而庄重的金属光泽,檐角风铃偶尔送来几声清响,宛如历史的余音。它与北岸宝石山上的保俶塔隔水相望,一似老僧入定,沉稳敦厚;一如美人顾盼,纤细玲珑。晴日里双塔沐金,使人暗诵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苍茫;若逢雨雾迷蒙,则恍见多少禅意楼台溶于空濛水墨。杭人所谓“雷峰如老衲,保俶似美人”,诚然是阅尽湖山后最精妙的比拟。今日天朗气清,湖水如琉璃铺展,画舫轻移,恍若游于青绿长卷。远眺杭城,楼影浮动,竟似蜃楼自碧波中升起。
正凝望间,一艘彩绘龙舟破浪而来,鳞甲映日,祥云绕身,高昂的龙首劈开水面,搅动满湖金鳞。舟上红领巾攒动,恰似一簇跃动的火焰。忽有清泉般童声齐诵:“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的诗句乘着水波荡开,如冰糖莲子落玉盘。那脆生生的吟哦掠过湖面,稚气未脱却字字清亮,竟在我这半朽心池里,漾起一圈久违的诗痕。龙舟远去了,余音袅袅,似有还无,唯见船尾翻涌的白浪,如一条逐渐平复的记忆之痕。
“三潭印月!”导游一声唤惊回思绪。右舷处大岛浮翠,堤岛连环,宛然水中盆景。三座石塔如巨葫出水,宝盖轻悬——此乃北宋东坡公疏浚西湖所立界标,今成湖上奇珍。石塔中空,塔身凿有五孔。传说月圆之夜立于心相印亭,能见三十二孔映月之幻。实则若算上天上真月、湖中月影与游人心底悄然升起的那一轮圆满,竟得三十三月同辉!塔影在午后斜阳下拖得老长,静默地立于粼粼波光中,宛如时光在此处凝固。可惜此时朗日当空,月轮尚隐,只能平眺这三座沉默的石葫,想象它们如何在三五之夜,化身盛纳明月的玉壶,将清辉酿成醉人的琼浆。每座石塔都承载着苏轼治水的功绩与匠心,它们无言矗立,却在湖光山色间低语着千年的智慧与风雅。
轻舟徐行,西望一带长堤卧波。苏堤烟柳,此刻虽非三月桃红柳绿,却也浓翠欲滴,万千垂丝拂水,似美人浣洗着长长的青丝。堤上六桥起伏如碧波上的琴键,压堤桥、望山桥、锁澜桥……桥洞如月,将远山近水巧妙框入,步步成画。遥想春日,垂柳似烟,桃花如雾,晨光初染时,水如胭脂,桥似垂虹;月落西山之际,风拂柳丝,花影含情,堤上漫步之人,衣袂皆染花香。此般景致,大约便是杨万里所吟“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另一种注脚了。此刻虽值八月,苏堤依旧绿意盎然,浓荫匝地,时有水鸟掠过水面,翅尖点破倒影,瞬间又复归平静。
舟近西泠桥畔,一座石桥静卧碧波。船夫遥指孤山:“此间长眠钱塘苏小小。”这位南齐名妓的香冢,引得历代文人墨客徘徊题咏。李贺笔下“幽兰露,如啼眼”的哀婉,白居易“若解多情寻小小”的追怀,使一座青冢浸透了千年文墨。桥畔秋瑾墓与之遥遥相对,鉴湖女侠的剑气英风与苏小小的红粉柔情,竟在西子湖畔奇妙地交织,一同汇入西湖深邃的文脉。湖风过处,仿佛送来低语与剑鸣,诉说着柔情与刚烈如何同样不朽。
小舟绕行孤山,放鹤亭翼然山麓。遥想北宋处士林和靖,于此结庐孤山,梅妻鹤子,终身不仕。他手植的三百树梅花,暗香曾浮动整个西湖的冬天,其“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咏梅绝唱,早已融入西湖的月色与波光。斯人虽逝,放鹤亭犹存,孤山的每一缕风里,似乎还飘散着梅的清韵与高士的孤标。孤山不孤,因这清绝的诗魂,永远栖息于此。
舟过平湖秋月,水阁延伸入湖。想象秋夜在此凭栏,皓月当空,清辉泻入万顷琉璃,水月交辉,天地澄澈,当不负“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的盛名。此刻虽无秋月,但临水的平台,光滑的青石板,仿佛还浸润着古往今来无数望月人的清思。平台一角,几位老者正舒展太极,衣袂飘飘,与湖光山色浑然一体,成为流动的风景。
舟行缓缓,恍然彻悟:西湖之水,原非瑶池仙酿,而是千年墨痕与人间烟火共同酿就。张岱的孤舟载雪,东坡的疏浚之锸,孩童清亮的诗声,乃至帝王题匾的游戏笔墨,皆沉淀于湖底,晕染成山水肌理。这湖光山色间,一亭一塔,一碑一联,一墓一冢,无不低语着前尘旧梦。白蛇的痴情在断桥烟雨中不散,岳飞的忠魂于庙柏森森处长存,苏小小的油壁车仿佛还在西泠松柏下隐约可闻,林逋放飞的仙鹤羽影似乎仍在孤山梅林间徘徊。自然山水是西湖的骨肉,这些流转千年的故事与精魂,才是西湖真正的血脉与呼吸。
舟靠岸时回望,雷峰夕照正熔金于水,塔身通体赤红,倒影在湖中拉长、摇曳,宛如一条通向时光深处的金桥。保俶塔倩影如簪,在渐沉的暮色中化为剪影,纤细而坚定。湖上熏风拂面,暗携荷香——这满湖潋滟,终究不是天上虚境,却因了人间世代相传的故事与凝视,因了那无数在此歌哭过、眷恋过的灵魂所倾注的深情,比任何缥缈仙境都更教人魂牵。西湖,是造化之功,更是人心所向,千年文脉在此汇聚奔流,永不干涸。
时近傍晚,湖面渐起薄纱般的岚气。远山轮廓变得柔和,雷峰塔的鎏金铜顶在夕照里熔炼着最后的光辉,宛如一块投入水中的赤金,慢慢沉入黛青色的湖波。岸边灯火次第亮起,倒映在水中,随波摇曳,像是沉落的星子不甘寂灭,在深碧的绒布上重新闪烁。归舟欸乃,橹声轻柔地划破凝脂般的水面,那“吱呀——吱呀——”的节奏,古老而悠远,仿佛从南宋的烟柳画桥下传来,载着姜白石的清词,苏东坡的醉墨,一路摇进了今宵的灯火阑珊。
这橹声水韵,是西湖千年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