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徐丹的头像

徐丹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16
分享

龙虎山行:丹霞问道

八月初晴,晨光已带微燥,泸溪河却清冽如初秋。竹筏悄然离岸,拨开水面绸缎般的波痕,驶入丹山碧水的长卷里。两岸赤壁陡立,被岁月劈削得嶙峋险峻,如龙盘虎踞,凝成一道天然的屏障。水影里山形倒映,碧波中赤壁浮动,恍如天地初开时,水火尚未分明,彼此交融难辨。舟子轻点长篙,竹筏便载着我滑入了这“云锦披不得”的丹霞深处。

溯水前行,正一观、天师府、上清宫次第依山而立,朱漆斑驳,飞檐欲举,无声讲述着道教千年香火。“道传千载源斯处,教演万法步此坛”——正一观门前楹联字字如凿。步入仪门,祖师殿首奉张道陵,玉皇楼反居其后。这不同佛寺的序列,隐隐泄露了道家尊崇祖师、心系人间烟火的气息。天师府门联更显气魄:“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遥想当年,自宋元至明清,天师代代获封,世袭二品,权倾道门,难怪有“南张北孔”之说。然而徽宗问天师“曾见龙虎否”的机锋对答,终究透出与曲阜圣裔迥异的风骨——这里供奉的,是游走于庙堂与山野之间、半人半仙的传说。

竹筏悠悠,前方赫然现出羞女岩,山势裂开一道天然缝隙,岩洞幽微,水珠自内绵绵滴落,潺潺有声。导游遥指远处未见的金枪峰,一阴一阳,天地造化暗合了道家根本玄机。《道德经》有言:“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眼前这自然生成的“玄牝之门”,默默诠释着万物化育的古老箴言。丹霞山峦姿态万千,当地人谐谑称为“十不得”,诸如“仙桃吃不得”、“玉梳梳不得”……人间烟火气,竟将庄严的洞天福地点染出尘世诙谐。

舟行至象鼻山处,水流陡然湍急起来。舟子以篙抵住河底赭红色的岩石,竹筏便如一枚叶子,在回旋的碧波中打了个转。仰望那山,果然神似巨象垂鼻吸水,长鼻探入水中,激起圈圈涟漪。赭红的山体在阳光下闪耀着金属般的光泽,如同被天火淬炼过。水声激荡中,忽闻前方传来清越钟声,抬头望去,半山腰一座道观飞檐挑出绿荫,檐角铜铃在风中摇曳,恍如仙乐自云端飘落。舟子说,那是兜率宫,传为太上老君讲经处。丹崖、碧水、道观、钟声——龙虎山的玄机,就藏在这四重奏般的和谐里。

午后行至桃花洲,人群屏息仰首,峭壁上一人正沿绳飞腾,如履平地,最终隐入高崖洞穴。片刻,绳端竟缓缓吊升棺木一具,借力摆动,稳稳送入幽深岩罅——这便是“升棺”奇观。棺木栖身之处,头顶日月星辰,下临深渊激流,飞鸟盘绕,云雾相拥。古越先民逐水而居,舟楫为生,最终择此高绝临水之穴长眠,灵魂亦能追随太阳与飞鸟,抵达永恒光明。生息于水,安眠于崖,生命起落,竟皆与水石相伴。此情此景,令鲁迅先生所感慨的“永久不变的人性”,忽而有了可触摸的温度与形态。

那悬棺所在的赤色崖壁,如被巨斧劈过,寸草不生。点点洞穴缀于其上,如同天书难解的标点。遥想两千六百年前,古越人如何将沉重的楠木棺椁安置于这猿猴难攀的绝壁?至今仍是一个谜。导游指着对面一座状如莲瓣合拢的秀峰道:“瞧,那是‘莲花采不得’,传说乃仙女所化。” 丹霞地貌之奇,正在于此:远观如泼天朱砂,气势磅礴;近察则纹理纵横,宛如仙人挥毫写就的无字天书。山因水而奇崛,水因山而灵秀。舟行碧波上,看赤壁倒影被水流揉碎又聚拢,恍如道法自然,生生不息。

伏魔殿内,新修的石碣赫然刻着“遇洪则开”,字迹仿佛真穿越千年烟尘而来。柱上楹联无声警示:“千年归匿风平浪静,一旦现形地动山摇”。殿外,泸溪水依旧不疾不徐地流淌,它映照过张道陵丹炉腾起的青烟,承载过古越人安息的棺木,也漂送过历代寻道者的竹筏。洞天福地之说虽玄妙,但龙虎山的一岩一水、一观一俗,却悄然将道家的精魂沉淀其中——它不单在经卷符箓里,更在自然造化与人间烟火彼此渗透的呼吸之间。

步出天师府,穿过挂满红灯笼的上清古镇。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温润,两旁木楼错落,雕花窗棂半开,飘出擂茶的清香与方言的絮语。一位银发老妪坐在门墩上,脚下竹匾里晒着红艳的茱萸。问及天师旧事,她浑浊的眼中忽闪微光:“张家天师?老辈人说,下暴雨时,还能听见他炼丹的炉子在山里隆隆响哩!” 道教祖庭的玄奥,就这样沉淀于市井烟火,化作妇人唇边的闲话与山民心底的笃信。道家讲“和光同尘”,龙虎山便是这句话最生动的注脚——巍峨的宫观与寻常巷陌毗邻,庄严的法事与凡俗的炊烟交织,道法自然,本就该如此落地生根。

回望龙虎山,群峰轮廓在夕照中愈显深邃,赤色岩壁渐次转为沉郁的赭褐,如同淬火冷却后的精铁。竹筏靠岸,踏足石阶时,泸溪河水在身后低语,仿佛挽留。曾巩的诗句悄然浮上心头:“未断凡心却归去,他年飞鸟会知还。”

龙虎山,这丹霞为骨、道法为魂的所在,以千载悬棺为谜题,默默修炼于时光长河之中。它的玄妙,不在于缥缈的仙气,而在于将“道”化入每一寸肌理——古越人悬棺对太阳的永恒仰望,是道;张天师炼丹炉中升腾的烟火,是道;泸溪水不舍昼夜的奔流,是道;甚至那羞女岩与金枪峰阴阳相生的自然造化,亦是道。这山水不是无情物,它承载着东方独有的生死智慧与人间情怀,静候每一叶寻访的扁舟。

临别回望,暮霭中的群峰宛如静默的得道者,而道观的灯火次第亮起,恍如散落人间的星子——原来仙凡之界,只在心念流转之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