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存有善良与恶念之分。一般而言,善念是站在他人角度去考虑问题,而产生的思维与行动;而恶念的意识,是通过自生、他教、环境、欲望等原因形成的乍见、自见等。纯善、纯恶均没有具体的标准、定位,这个时候,良知一词就出现了。
有人引导你去实事求是、讲原因,就会有人带着个人主观恶意,引导你的思维与语言。当一个事物,我们没有能力去理解的时候,不妨多读书,或者转询文人,听听他们的真实建议和想法,也许对你的行为会有帮助。从古到今,总有一种思想贯串其中,而且永远不会改变,那就是迷惑欺骗别人,终究会随着时间露出真相;掩人耳目的想法与行为,自认为可以堵住所有人的耳朵,遮住所有人的眼睛,可惜如此处置,事变没有被揭露之前,仍然是存在或生存着的。到了此卷为戏文,揭开看看事实的时候,终会有损无益。
五浊世间,烦躁浮华的都市人群里,无穷无尽的欲望燃烧着。有些人或为了金钱,毫无羞耻之心,出卖肉体色相。也有一些人或为了名利,阿谀奉承、趋炎附势,放弃自我尊严。新时代的春天已经拉开序幕了,可是还有很多人不信任、不相信、不理解,总是自以为认知世间的存在,就是恶、恶对恶、恶制恶、恶控恶等等。小圈子的随心所欲,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时代,从正念观其本色,实为性格怪癖与偏执。
活着,如果若不懂问良知、不懂得改变、看不透时代风向、不知道如何向往光明源,或为了自身情欲,深陷囹圄,不爱惜生命;或为了暂时的权力,出卖友情、亲情、爱情作为交换工具,生命还有什么可留恋的?
若每一个人,不分你我、不分空间地点、不分皮肤种族等,全部被世人温柔相待,处处遇见阳光、温暖,这个世间是不是才真实、纯粹、值得留恋?
《明史》载, 王守仁的父亲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王守仁少年时喜欢下棋,为此常常误课。其父屡次责备,他总是面不改色。一气之下,其父就将他的象棋投落河中。心受此一惊动、顿悟,便写下寄志诗,其:“…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透露的自喻气象,不用说与人知,其笔墨中已经含着千峰境地。明(1508年),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时,他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论说。“知行合一”的思想,是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互的贯串体。号召人人作为个体出现,其通过不断学习从知识中获得的理念,从而形成道德准绳。如果不用在自觉行动与意识里,结局是没有任何意义与价值的。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唯有配合良知,才有机会完成意识。
明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刘瑾是什么样的一个人物特征呢?字意美玉、美德,所行却是太监专权。1505年,朱厚照即位,即为明武宗。14岁正是贪玩、懵懂的年龄。刘瑾当初犯了罪,依法被处死,结果鬼使神差的被赦免了,后又被安排东宫侍奉皇太子朱厚照。这样以来,皇宫里有一帮号称什么“八虎”太监组合,就可以自由供少年的明武宗嬉戏游玩,这帮太监为首恰恰是刘瑾。瑾瑜之玉为良,润泽而有光辉。美德贤才的人陪伴君王左右,绝对不会投其所好,而应该是时时提醒王者不断提升自我,并以天下百姓为己任。而刘瑾是怎么做的呢?一个54岁的糟老头,通过进献老鹰、引入歌舞、摔跤等游戏,让儿皇帝玩得不亦说乎。这种投其所好的手段,为其换来数次升迁,最终官拜“司礼监”掌印太监。太监拥有“批红”权,是不是凌驾了皇帝的权力呢?此时的王守仁,是如何操控行为呢?
政权应该是一种无形力量。如果拥有无上权力的人,心存敬畏、敬畏公权、尊重私权,才可以不背离转轮之心,正常有善的向前发展。它们之间的正向运作,本来应该是相互制衡后发展的。然后很多人,手中一旦拥有权柄后,就疯狂的聚敛家产。如果内心失去平衡权力的能力,自然就会失去“良行”的无形力量。
统治秩序之道,是不可以被任何一人主观意志能力所支配的。无人敢得罪刘瑾,其行为自高自大、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十分傲慢的态度,实为无德小人得志,为自己种下祸根,最后在1510年被朱厚照处以凌迟之刑。其凌迟之刑可称为历史上的奇观,据记载持续了3天。不少受其祸害的人,纷纷要求买其身上一片肉,祭奠亡魂;有的还要生吃其肉,泄己愤恨。依靠狐假虎威运转权力,不过是短暂的上马、落马的过程,其下场成为历史笑柄是必然的。刘瑾的擅自专权,遭到正直官员们反对,便把这些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于是伪造圣旨、乱安罪名等类行为,致使很多坚守正义的大臣被捕入狱。而王守仁却勇于第一个站出来,为他们辩护,不料也受到廷杖,并被贬之。他的行为,是为道义辩护。为道义辩护,何罪之有?只能证明掌控时局的君王,不能够正确纳听臣子正言,其胸怀应该被历史如何描述呢?
而王守仁的父亲在儿子遭遇冤屈时,并没有呵斥他,相反却是宽慰:“为了斥责权奸,你是对的。”其父亲的大仁大义之言,支持儿子行道义,也是促使王守仁奉行了“君子之仕以行道”的为官善举。
被谪贬后,王守仁乐于安居,逆境中开始悟道讲学,这就是“龙场悟道”的来源。创立阳明心学体系,世人又称“王学圣地”。他能够淡然接受逆境,结合自己的历年际遇,反闻问自性,通过“格物致知”悟得“圣人之道”,心法集大成传承了尧舜薪传的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字, 如同夜空中,最耀眼的星星,照亮一个朝代接一个朝代的行义人。千年心传,为政者知行合一必通其理。
人们往往得知这是圣贤所述的一个心传,而且是一个秘密,便自认为知道、或者足够了。如果知道其理,不会实践,遇到行其道义的人,反而用恶识去嘻笑、嘲笑其行为不可能得之其果时,这知不知道又何意义呢?
一颗原种子,如同种树时的嫩苗,不去灌溉就永远不可能成长为大树。无论社会、国家、甚至世界同体的发展,都离不开用一颗真诚之心去面对真实之境,去感怀大道真理。而感怀真理,只有人人进行深刻反思,修正其心灵,才能够懂得尧天舜日的社会原形,所孕育形成的诸子百家文化、儒家和道家思想体系的精髓。对于当代人产生的意义和作用,这就是良知行的开端。衍生的对立情绪、争辩碰撞等,这是社会存在的矛盾体。恶意指责他人不够谦卑、不够专精,你自己又是什么呢?
人活着,如果你一直没有形成自我的看法、思想,出口皆是纯粹低级趣味,或者笑笑别人,被别人笑笑后偷偷伤悲,以此一生为乐,内心也会越来越不平衡。
远离恶识、恶者、恶念者,这也是良知行的又一提升。立志为救笃人类的灵魂而献身自己,仿佛有点高、大、远。不如立志改变自己,从善识、善念、善行开始。做到一心一意为善,三年必定小收成,五年必定改变容颜,十年必定会获其利益。
成功难吗?
一个人不能正确的辨明善与恶,说话、行为、做事等,皆会出现错误。更不会行善良、行善举、行道义。意之动是人的主观思想,一旦出现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做出言行、又不能理解时代的发展,更不会教育孩子。本文开章所述,一般而言,大多人会把他人的恶意引导当作是善举,把善行、善语当作是恶言恶语。大多人思想处于不定性时,受其他人影响,善念压制不住恶念时,心里自然就不会想着如何从正道发展事业前途。什么努力奋斗、什么改变自大、或者谈其成功类类,极端认知就会被个人主观所操控。其良心、良知也会出现颠倒性的错误。认为什么格物、什么人生格局,都是空谈、乱想。渐渐误入错误的思想歧途,一生则会堕入恶性循环。
每个人都存有私心。私心念头来的时候,有的人认为生活在社会集体大家庭中,应该心存集体观念,自然就会站在为公众利益着想的心念上去看待问题;有的人认为,社会发展、集体家庭与我个人有什么关系呢?于是有了这样的私心基础,又没有及时纠正心识。随着时间的推移,私心越来越自然大于公心。那么他的为人处事,就是自然选择自私下去。选择以个人利益为中心,良知就会越来越远离最初的本我思想,一生不会有太大格局与成就,更不会懂博爱、抒心得,反而认为他人只要一点点不妥之言,皆成笑料。
关心疾苦人,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无论人生有成就还是一直平凡,都要用一颗平常心对待有人升官呀、有人发财呀、有人藏娇呀、有人苟活一生呀、有人一生皆风流呀。这些他人的活法与传言,相比明月清风、持之以恒坚守正义、行善举不留名的气概,在时间延伸中一定会有一个正确的评价与答案。缺少宽容,就会渐渐失去自己的威严,终有一天会被他人看轻。按照自己的良知去活,无论男人女人都是一个独立个体,都要各自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才有机会达成方圆的人生。
孝顺父母,孔子和孟子都曾经说过,要孝,但不一定要顺。父母也有自己的性格与生活习气,盲目的顺从陷自己于不义,实为愚蠢。完善每个人的良心结构,但是人与人的私心、公心,各自不同。有的人并没有一心为公的公仆心,也没有高深的知识,完善追求统一之果,是不可能的。增进人类整体的道德境界,是一个漫长的改变过程。
接近纯善心念,是致良知的最高境界。
草木皆有良知,只是不会说人话,但它依旧在天地之间接受阳光而成长起来。王守仁提出万物本是一体,人心皆有善恶主宰。这一思想用到知行中,应该从敬畏开始。面对权威、面对崇高、面对庄严的事物时,心中自然生出一种惊恐,然后用语言、眼神、行动去呵护它的存在,去维护它的庄严,从正思想去要求身边人产生敬畏之心。遇见事情冲突不止、纠缠不清时,选择敬畏而不是用自我的主观看法反对、恶口、恶语等。道德滑坡、诚信缺失、骗子横行、腐败成风皆是因为不懂敬畏。敬畏什么呢?中国人五千年文明传承至今,祖先们一直都有敬畏的传统。敬畏古书、敬畏风俗、敬畏天地万物、敬畏自然、敬畏精神、敬畏法律、敬畏老人孩子、敬畏职业等等,敬畏是一切趋向美好的开始。
赤子良心是一种浩然正气。既然知道良知行是心之所念,那么未来致良知,应该时时心为所往。身随心动,抛开情绪的困扰,不做违背本心的事情。人人皆可对照圣贤语,进行自我修行,这大约就是笔者所要讲述的故事。这个故事愿为人人,但愿人人在日常生活中修为良知行,被温柔相对。
总有一念恨与恶交杂,心所念往往会驱动自己,但恰恰这是修为轮动的主题。
真正的知行合一,无爱无恨、无欲无念、不悲不喜、不生不恋、不念不动等境界,需要除杀从前的自己,杀掉心念中的恶,让善的阳光进入心田。放下、放下、将心引入正道之上。未来路上满天星斗,会欣喜若狂,甚至经常突然感觉精神逾越。从此心性开明,不再索向虚假的外求,这也是勇往成功路上的关键心识。
心中有安然,一切皆是艳阳天。
生活中有些人会问,为什么卑鄙的人可以活的更好,而真正有良知的人却处处不受友好待见?事物是相对的,只要你的初心是善良、是良知行,就不要惧怕别人的看法。他们做不到良知行,当然会将别人善行看成笑料,身边这样的例子还少吗?不要活在别人看法中,你的痛,没有人可以替代。你的悲,更没有几个人会真心同情。唯有你的坚守、执着、努力之后的遇见,才有机会看到与你的灵魂同等的那群人,这就是人与人的境界差别。
原来人间天堂并不遥远,只是恶念形成了一层一层黑雾,被蒙蔽的真相,渐渐复位中。
让每天呼吸里,因为有了一个致良知行的我、一个致良知行的你,而阳光满园。一个一个善念聚拢起来的大集体,慢慢诞生出一个新的天空,这个世界是不是最值得守望?
对生活倾诉些什么?对与错,要学会因人变换、变化。长久保持本性的人,活在物欲横流、利欲熏心的底层,也许你的一生平庸,但也要在遭遇前挑战恶念、恶说、恶行。冷漠太久,会没有生气,会渐渐失去自我。沦丧了敬畏、悲悯之心,在良知面前,你只剩下冷漠。这唯一的冷漠,却是将你的命运推向黑暗的鼓手。拿什么来拯救人人良知?社会底线,需要有良知的人一齐坚守。地球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大家一起唤醒内心世界,在意识面前惭愧和认错,这种力量是伟大的。
沉沦恶趣的人,心里是不会有羞识观念的。安在恶趣,潜身缩首的活法,苟图衣食的安然,新时代里定会备受啼哭自责之果。听不到时代的召唤,听不见内心善良的呼唤,终究会被恶识包围。
良知是一缕光。
这一楼光源,仿佛太阳之上、月亮之上、心善之上、火焰之中。将人间的美好还给人间,良知与心同寂。此花一开,自开自落。心中有安然,永远是天堂。
淡定和从容的气魄,不是凭空就能带来。千年心传,正法时代复得,大树的本根已经开始发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