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徐怀远的头像

徐怀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13
分享

农村的瓢葫芦

一日清晨,我在北京地铁的人流中,邂逅了颇具趣味的 “小葫芦与大葫芦” 场景。对面一位中年人神态悠然,手中不停把玩着一个仅有大拇指大小的葫芦,那葫芦表面锃明发亮,泛着温润的光泽。他身旁坐着一位民工,只见民工从行李包中取出一个造型独特的大葫芦,那葫芦形似铜锤,下粗上细,细的部分宛如成年人的前臂。民工用粗糙的大手轻轻抚摸着大葫芦,随后忍不住向身旁的中年人推销起来,还表示价格好商量。中年人只是淡淡地瞟了一眼大葫芦,便摆摆手拒绝了。

这小葫芦与大葫芦的场景,不禁让人哑然失笑。《西游记》里就有孙悟空用猴毛变的大葫芦,换走精细鬼、伶俐虫两个小妖的紫金红葫芦与羊脂玉净瓶的故事。电视剧中,孙悟空戏弄小妖怪,以大葫芦换小葫芦的画面,更是深深印刻在无数孩童的记忆里。

此情此景,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农村的大葫芦,想起老家的瓢葫芦。瓢葫芦,也叫菜葫芦,在过去的农村,它可是随处可见的寻常之物。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人家院墙外的篱笆、草垛之上,爬满了郁郁葱葱的葫芦藤与葫芦叶。春末时节,淡白色的葫芦花次第绽放,一朵朵点缀其间。盘根错节的葫芦藤相互缠绕交织,如一张巨大的绿网,向四周肆意蔓延,形成一大片绿意盎然的景象。

夏季来临,大大小小的青葫芦挂满青藤,宛如一个个铜铃,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农村人摘葫芦可有讲究,葫芦太嫩的话,汁水多且体型小,没多少可食用的部分;而体型较大,用指甲轻轻一掐,青皮上便能轻松留下痕迹的葫芦,最适合用来炒菜。将嫩葫芦刮去外皮,切开后去除籽瓤,无论是清炒,还是用来包葫芦馅饺子,口感都十分水灵。

葫芦炒五花肉堪称舌尖上的美味。先把肥瘦相间、瘦肉居多的五花肉放进铁锅中煸炒,待油脂渗出,肉微微泛黄时,再将切成片状的葫芦果肉倒入锅中。葫芦迅速吸收油脂,肉香与葫芦的清香完美融合,令人回味无穷。在过去,农村物质生活并不丰富,能吃上猪油渣炒葫芦已是难得的美味,更多时候人们会选择青椒炒葫芦。此外,葫芦还能用来煮汤。将葫芦果肉切成小块,再打上鸡蛋花,煮成一盆菜汤,入口爽滑可口,还有清热去火的功效。

葫芦藤生命力极为旺盛,摘下一个大葫芦,小葫芦便会迅速生长,新的花蕾也会很快坐果。要是青皮葫芦吃不完,还能将果肉削成条状,放在阳光下晒干,制成干菜。在过去,大棚蔬菜并不常见,冰箱在农村尚未普及,一到冬季,农家几乎没有新鲜的时令蔬菜。而晒干的葫芦条就派上了用场,既能用来做包子馅,到了秋冬季,还能与鸡块、鸭块一起炒菜或煲汤。葫芦条和豆角干充分吸附鸡鸭的油脂,香味浓郁,口感富有嚼劲,每一口都直击味蕾,让人吃得满嘴流油。

秋天,泛黄的大葫芦成了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把大葫芦从中切开,刮去内瓤,它就摇身一变,成了实用的容器。水缸里漂浮着葫芦瓢,用它舀水喝,水中仿佛都带着一股淡淡的清香味。在塑料制品稀缺的过去,农村舀水、舀面粉等都离不开葫芦瓢。若是在葫芦顶部开口、剔除内瓤,里面放上菜籽、瓜籽等种子,再挂在墙壁上,既能防止老鼠偷吃,又便于来年取用。葫芦籽晒干后干炒,还能当作瓜子类的零食,供人们消遣品尝。

如今,农村那种长得如同柚子般的瓢葫芦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细长的条状葫芦。在北京的胡同里,我还见过造型独特的 8 字型小葫芦,成熟后经过加工,摇身一变成为精致的文玩葫芦。看着这些长条状葫芦、8 字型葫芦,我总觉得少了几分熟悉的味道,它们似乎与我记忆中的农村生活格格不入。或许,这就是漂泊在城市中的人们心中那挥之不去的乡愁吧。老家那盘根错节、相互缠绕交织的葫芦藤,恰似一团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萦绕在心头,久久不散。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