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凝落的头像

凝落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10/16
分享

承平村的希望

“珍婶,你家卫忠回来了!”二牛又惊又喜的喊叫如鞭炮般在承平村炸响。不得了!老李家的孙子可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又不逢年过节的,怎得突然回来了?

正在院子里择菜的珍婶忙丢下家伙什儿,用围裙擦了擦手,脚底生风般冲着村口跑去。只见那人套着洗得发白的藏蓝色工装,领口皱巴巴的,下摆却齐整地掖进的确良长裤里,斜挎的帆布包上还印着“为人民服务”的红色标语。可不就是她的儿子李卫忠!算算日子,大学刚毕业,他也该从事工作了。

“娘,我申请了回村里做村官,以后就住家里了。”母子俩相伴着走在村里破旧的石板路上,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卫忠突然开口说道。

珍婶一听就急了,浑浊的眼睛都瞪圆了,叫道:“你咋这么死心眼呢?不往外走去看看,一辈子待在咱这山沟沟里能有啥起色?”李卫忠早就料到了母亲的不理解,只是挽起母亲的手,静静听着母亲的数落。

其实,承平村是个历史悠久的村子。有过一片白茫茫的芦苇荡,村民们靠着绝妙的编织手艺,也是富庶过的。日军侵华那年,一把火烧了芦苇荡,又在村里大肆抢掠,自此村子就没落了。建国以后,老村长感念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就给村子起了名,意为传承和平。 这次回来,卫忠心里憋着一股劲儿,他想带着村里人过上好日子。

新官上任三把火,说干就干。李卫忠相信:只要修了路,大山里的村子就不会这么闭塞,能留住那些外出打工的人。   村民会议上,老一辈的人灭了手里的旱烟,立马反驳了李卫忠,觉得他异想天开,村里人手和物资这么匮乏,哪有能力去修这条路?“我家老三要去城里打工,哪有闲工夫去修路?卫忠啊,你读了几年书就想登天啊!”张婶也跟着附和。

卫忠望着这些满头白发的长辈,手里紧紧攥着修路规划,字字铿锵有力:“各位叔伯,我始终记得当初村里凑钱供我上大学的恩情,所以我是一心为了咱承平村好,这辈子都不会变!”

一个多月后,李卫忠兴冲冲地拿着份文件对着村民宣布:“乡亲们,成了!上头审批通过了!” 原来卫忠每天起早进城是为了找各机关申请拨款,他一直记得要带着这个受到战争重创的村子重新站起来!

老一辈的村民望着这个高兴得满脸通红的少年,恍惚间想起了这娃娃的爷爷。抗日战争爆发时,他爷爷为了保家卫国,才21岁就拿枪上了战场杀鬼子。老李家不出孬种!

很快,李卫忠就每天起早贪黑地领着村民开始修路,他总是干最累最多的活,还要忙着处理文件、规划发展,却从未抱怨过半分。他清楚地知道:这不仅是条路,更是全村人改命的希望!

路修好的那天,县上来了个女记者采访卫忠:“李书记,请问是什么支撑您回到承平村工作呢?” 李卫忠仍穿着那身土气质朴的衣服,声音却比从前更加坚定:“咱们村经历了抗日战争才得到了和平,我希望村里每个人都能过上好日子!国家帮扶了我们这么多,我们更应该为国家奉献。我们都是普通人,但也想看到更好的明天。”

这条路叫承平路,连接了承平村与外面的世界,让这个落后的村庄有了重焕生机的希望与可能。

时光飞逝,许多年以后。

红色博物馆里,阳光透过玻璃洒在展示柜上。讲解员领着一群少先队员慢慢靠近,“亲爱的青年们,下面大家看到的文献记录了祖孙三代的事迹。爷爷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父亲曾是建国后最早的一批油田工人,儿子是一名村官。他们都用自己的力量建设着祖国,书写着平凡人的英雄故事。”讲解员略带哽咽地为孩子们介绍着承平村老李家的故事。  “我们也要学习这种精神!”孩子们的声音略显稚嫩,却充满了力量,回荡在大厅里。

望着这一幕的馆长有感而发,眼里有了几分湿润。提笔在宣纸上写了一行字:铭记历史,珍惜和平;青年有志,民族振兴。

后来,这副字一直挂在博物馆最显眼的位置,将会见证未来一代又一代人的爱国情怀与接续奋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