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说童年好,好在哪里呢?
童年无忧无虑。说这种话的是成年人,因为成年人忧虑太多,首先要活下来,其次,还想活得风光体面。方方面面的人际关系,要处理好。怎样一个“累”字了得?
童年里,我们没有生活压力,父母养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童年低欲望,小孩子身体没有发育好,起码没有“色”的困恼。我们这一辈子,被身上的器官“害”得够苦的。
小孩子好奇心特别重,什么都想知道,有许多奇奇怪怪的问题。我的侄儿,不断地问我:“飞机和导弹,那个厉害?”“红的和黑的,哪个厉害?”我的侄孙,突然对死亡感兴趣,老是问我,人死了会去哪里。人如果对这个世界保持好奇,当然快乐就多一些,哀莫大于心死。小孩子的心,鲜嫩的,“一片冰心在玉壶”。
童心,就是超越功利的好奇心。
童年终究要过去,进入青年,也是好时光。但是,童心一丢,人就老了,精神就老去了。
杰出的艺术家和科学家,完好地保持着童心,他们是长大的孩子。平凡人一旦丢失童心,就会是一个无趣的人。
好的诗人,就是一个可爱的孩子。世界在他们的眼里是那么富有情趣。
童心让诗人有奇特的发现。
雨晴(唐代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这首诗内容很简单,下了一场雨,花儿落尽,蜂儿蝶儿飞走了。写到这里,平平淡淡。最后一句,横空出世,妙笔生花,情趣盎然。蜂儿蝶儿怀疑邻家有春色,所以飞过墙去。这是儿童思维,儿童情趣。成年人知道,邻家也一样没有春色的。孩子的好奇在邻家,希望在邻家,奔跑去邻家。邻家没有春色,也不要紧,还有别的邻家,全村跑遍。雨后是个无趣的季节,却是有趣的寻找。
清代袁枚《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没有一个童心,谁会傻乎乎地关注一朵苔花呀,千千万万的俗人最容易错过这朵苔花。
心一变,世界就变了。
童心让诗人有奇特的发问。
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成年人是不会问这些问题的,他们关心工资、菜价。
诗人以儿童的心灵观察世界,我们觉得很熟悉,很亲切。我们也跟着湿热一起回望生命中曾经的单纯与美好。
成年人的童心不是幼稚,它是超越功利的一种眼光,干净、透明。
丢掉幼稚的叫成熟,丢掉童心的叫世故。
科学家也是包含童心的。
小时候的爱迪生,看见母鸡蹲在鸡蛋上面孵小鸡,他也模仿母鸡孵小鸡。
童心的有无与年龄无关,有白发孩子,也有黑发老人。有童心的心,即使没有大成就,也是一个有趣,有活力的人。
不过,我们这个时代,童心丢失的太严重,太快了。小小年纪,已经精通人情世故。一双世故的眼睛,看见的是功利,看见的是无聊,看见的是疲惫。世故的眼睛,容易枯槁。
明代思想家李贽专门创立“童心说”,童心是真心,趣味之心。丢掉童心,人就开始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