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风风火火的骑着电瓶车去上班,十字路口等红绿灯的时候,忽而一阵风来,几片香樟树叶就掉在来眼前。虽是盛夏,然毕竟过了立秋节气,有些香樟树叶也是枯黄了,颇有一叶知秋之感。
故乡的行道树多是榕树,在嘉定上学及工作的这几年,遇到的行道树反而是香樟树居多,而嘉定的邻居苏州市1983年就把香樟树定为市树。上大学的时候,学校的大道两边栽着香樟树,那时周末通常是和同学们一起散步过香樟树下,然后去门口搭乘公交去老街玩。
对香樟树有所认识,是来自选修的一门木雕课程。走进学校的木雕工作室,一股浓郁的樟木香扑鼻而来,工作室里,一位年迈的老师正低头专注地雕刻着手中的香樟木,我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老师手中的刻刀在香樟木上缓缓游走,每一次下刀都显得那么精准而有力。随着刻刀的深入,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逐渐呈现在眼前——那是一尊观音菩萨的雕像,面容慈祥,眼神柔和,仿佛能洞察世间的一切苦乐。老师的每一次雕琢,都是对观音菩萨慈悲心怀的致敬,也是对生命美好愿景的寄托。
木雕的魅力,在于它不仅展现了艺人的精湛技艺,更在于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情感寄托。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蕴含着雕刻者的心血与情感,讲述着一个个关于信仰、爱情、亲情和友情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凄美动人,有的温馨感人,它们穿越时空的界限,触动着每一个观赏者的心灵。
课程是要求完成一件木雕作品,于是我从工作室后面放置的香樟木中选定了一块质地细腻、纹理清晰的木头作为我的第一件作品原料。在老师的建议下,我决定尝试雕刻一只简单的小鸟。我先在木头上勾勒出小鸟的大致轮廓,然后用刻刀小心翼翼地削去多余的部分。这个过程异常艰难,每一次下刀都需要极其谨慎,稍有不慎就可能破坏整体结构。我不断调整呼吸,让自己保持冷静和专注,渐渐地,小鸟的轮廓在我的刻刀下逐渐清晰起来。
然而,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当我试图雕刻小鸟的羽毛和细节时,我发现自己的技艺还远远不够熟练。羽毛的层次感、光影的变化,这些都需要极高的技艺和敏锐的洞察力。我不断地尝试、失败、再尝试,手中的刻刀仿佛成了我与木头之间沟通的桥梁,每一次触碰都能感受到木头的温度和质感。
经过数小时的努力,我的小鸟作品终于初见雏形。虽然它还不够完美,甚至有些地方显得有些粗糙,但那是我亲手创造出来的生命,它承载着我对木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我拿起砂纸,开始细致地打磨作品。随着砂纸的摩擦,小鸟的表面逐渐变得光滑细腻,光泽也逐渐显现出来。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它展翅飞翔的样子,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喜悦和成就感。
人生变幻,总需要一门手艺得以依止,可居可游,进而让生命从中通达,证悟。这次学木雕的体验让我深刻体会到木雕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用心去感受木头的生命力和艺术之美。
香樟树枝繁叶茂,树冠巨大,常年墨绿,生长期很长,在过去,特别是生女孩的家庭,在女孩生下当年栽下一棵香樟树,等女孩长大,出嫁的时候,砍下这棵香樟树,坐成樟木箱子,给女孩当嫁妆。
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树。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去宋庆龄故居看到这两棵樟树。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嫩绿的叶片在夏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仿佛是大自然最精致的手工艺品。阳光透过稀疏的枝叶,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给这静谧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生动与活力。此时,坐在树下,闭上眼睛,聆听鸟儿的欢歌,感受那份来自大自然的温柔与惬意。香樟树的花并不显眼,却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那香气似乎能穿透喧嚣,直抵人心,让人在忙碌与浮躁中找到一丝宁静与安详。
香樟树,青墨色。慈悲自己,慈悲他人。生活无非是自爱,然后爱人。懂得了这个道理,就掌握了很多事情的关键。树的故事也因此成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