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踩马傩一开始,首先要表演的节目,就是踩地马。”爷爷在石头上磕了一下烟袋。
“踩地马?地马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它是用竹篾扎的竹马,套上各种颜色的绒布。童子穿武将服,腰间扎竹马。踩地马表演是童子的事,年龄得限定在十四岁以下。童子们勒马、扶马、骑马、走步、唱词、节奏都有讲究踩地马算是踩马傩中最难的。”
这是王征桦的儿童小说《地马记》中关于踩地马的一段描述,揭开非物质文化遗产踩马傩的神秘面纱。
《地马记》里龙龙的爷爷是山谷湖湾村唯一会“踩地马”的“地马傩”的传承人。但五十年来,傩神庙所在的夜鹭岛成为神秘一般的存在,山湖村从没表演过踩地马,踩地马表演的全套三十二张傩脸子也仅剩两张,另外三十张傩脸子五十年前毁于一场大火。五十年后的今天,文化馆的项维春老师来到山湖湾,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排练“踩地马”,参加排练的孩子们对戴着硬纸片做的傩脸子排练没兴致。小说《地马记》以少年龙龙寻访真正的傩脸子之旅为主线,他的性格特点、情感变化以及成长轨迹,共同塑造了一个鲜活饱满的儿童角色——他的故事既充满天真烂漫的童趣,又承载着文化薪火相传的深远意义。
龙龙是梦想驱动的寻访者。首先,龙龙的形象体现在他的天真与执着上。爷爷告诉过龙龙,他年轻时画过傩脸子,所有的图纸交给了木匠白象。但白象在去往梅街镇方向的山里隐居,而且白象也与爷爷约定,永远不见面。现在需要寻回傩脸子,就需要找到白象。爷爷因为能重新排演踩地马而容光焕发,参加排演踩地马的小朋友们因为没有真正的傩脸子灰心丧气,这让龙龙心中下定一个决心——找到白象,请他雕刻真正的傩脸子。龙龙因思成梦,他梦见一个鲜花灿烂的山谷,种满五彩斑斓的锦葵。龙龙由此而踏上寻找锦葵谷的旅程,这种由梦境引发的行动,本身就带有儿童特有的幻想色彩。在梅街镇,龙龙逢人就问知不知道锦葵谷,知不知道一个会雕刻傩脸子的木匠。众人嘲笑,但他没有放弃,而是坚持自己的目标。这种近乎固执的坚持,恰恰是儿童纯真本性的体现。他的出发与行动并无一己之私,也似没有某种崇高的使命感,而是源于对爷爷的敬爱和对傩戏面具引发的好奇,这使得他的寻访之旅充满童趣和赤诚。
此外,龙龙对“锦葵谷”的执着,也象征着儿童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他相信梦境中的指引,并愿意独自踏上未知的旅程,这种勇气和信念感,是儿童文学中常见的成长主题——在“地理空间的跋涉”过程中,完成“精神世界的蜕变”。
龙龙勇敢坚韧,在挫折中不断成长。龙龙寻找锦葵谷、寻找白象的旅程并非一帆风顺,他在梅街镇跟随梅院长遍访村落却一无所获。后与翠翠一起到达桃陂里,一度误认仙寓山为锦葵谷。然而,他并未因挫折而放弃,反而在每一次失败后调整方向,继续前行。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龙龙的成长轨迹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初始阶段,他对傩戏的认知仅停留在爷爷讲述的故事层面;当目睹硬纸片面具无法唤起同伴的兴趣时,他产生了朦胧的文化焦虑;最终通过亲身寻访,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传承的意识飞跃。这一过程暗合儿童心理发展“感知——认同——内化”的规律。
小说通过三个关键情节完成龙龙的精神塑造。救护流浪狗小白,展现其善良本性;勇斗祠堂盗贼,彰显文化守护勇气;向大胡子教授唱诵爷爷教的歌谣,标志文化自信的确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将传统文化传承与儿童成长有机结合——龙龙不是在说教中,而是在行动中领悟了文化传承的意义。当他最终带回三十张傩脸子时,完成的不仅是物品的传递,更是接过了文化传承者的精神衣钵。
龙龙情感丰富,珍视亲情与友情。龙龙的形象塑造不仅依靠他的行动,还通过他与周围人物的互动展现其细腻的情感世界。他对爷爷的思念贯穿整个故事,在仙寓山和童村找蜂巢时遇到大胡子爷爷,他很想问问大胡子爷爷知不知道锦葵谷,又担心被嘲笑而再次失望。迷茫中,他更加想念爷爷,情不自禁地唱起爷爷教的歌谣,最终因此得到大胡子教授的指引,找到锦葵谷,找到了白象爷爷。这种对亲情的依恋,使得他的寻访之旅更具情感深度。
同时,他在旅途中结识的贩鱼人、梅院长、翠翠、狗狗小白、童村、大胡子教授等,都是他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同行者。尤其是他与翠翠的友谊,以及他对流浪狗小白的保护,展现了他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一面。这些情感线索刻画出一个有血有肉的龙龙,可触可感,让读者更容易与之产生共鸣。
从追寻到守护,龙龙是文化传承的“小使者”。龙龙的最终目标不仅是找到白象爷爷,更是带回傩脸子,让“踩地马”这一传统傩戏得以完整传承。他的旅程,实际上是一场文化寻根之旅。起初,他只是单纯地想要帮助爷爷和项维春老师,但随着故事发展,他逐渐理解傩脸子背后的文化意义,甚至在白石村与偷祠堂牌匾和香炉的刺青、疤脸抗争,这表明他的成长不仅是个人层面的,更是文化认知层面上的。
当他最终带回三十张傩脸子,并了解到白象爷爷、爷爷和锦葵奶奶之间的故事时,他不仅完成了物质上的传承,更连接了情感与记忆的纽带。这种文化意识的觉醒,使龙龙从一个单纯的“寻访者”成长为真正的“文化守护者”。
由此看来,《地马记》中的龙龙,是一个兼具童真、勇气、情感与文化使命感的小主人公。他的形象塑造既符合儿童文学中“成长冒险”的经典模式,又通过文化寻根这个大主题赋予其更深层次的意义。他的天真执着让读者感受到儿童的纯粹,他的勇敢坚韧展现了成长的力量,而他对亲情、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传统文化遗产的守护,则使这个角色超越了单纯的冒险故事,成为文化传承的象征。
从龙龙这个人物形象塑造上看,《地马记》向读者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文化传承并非遥不可及的大事业,它可以从一个孩子的梦想开始,在一次次的追寻与守护中延续。
《地马记》,王征桦著,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