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徐佩瑶的头像

徐佩瑶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4/03
分享

塞上风吹数千年 ——品读《讲好阿拉善故事额济纳旗篇》

用一本书讲一座城市的来龙去脉,分二十二章把千年的故事删繁就简,二十余万字作为一本旅行指南实在厚重,但透过这些文字了解额济纳的前世今生,尚嫌不够。读《讲好阿拉善故事额济纳旗篇》,品大漠深处的一盏驼奶香浓。

风过额济纳

翻阅《讲好阿拉善故事额济纳旗篇》,本书编辑组以时间为经,以遗址为纬,以汉简等内容为印证,以各类逸事为点缀,通过“历史沿革”“居延遗址”“瀚海遗珍”“风云人物”“异域访客”等篇章,将额济纳的人文历史娓娓道来。

开篇“历史沿革”,仿佛带领读者拉开一卷长长的族谱,额济纳,这个地区最开始出现在史籍中的时候,叫作居延。就是唐朝诗人王维那首人尽皆知的《使至塞上》中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中写到的那个居延。

它出现人类活动的时间,远比这首诗早,早到夏商周时期,乌孙人就已经在这里驻牧。只是人类的行迹太容易被风沙掩埋,留存下来的故事少之又少,所以当我们试图了解这里的历史沿革的时候,越是为史书上留下的千古绝唱感到惊叹,越会为秦汉至民国期间,额济纳旗历史上的五次“断档”所不曾记载的空白而感到惋惜。

幸运的是,今天的我们可以通过居延汉简、古城遗址等历史遗存,窥见部分过往。居延—居城—黑水—亦集乃——额济纳,这些在史书中记载的地名从侧面见证了额济纳地区受乌孙、大月氏、汉、唐、西夏、蒙古帝国、元、漠北鞑靼、清等王朝和政权管理的变动。

通过《讲好阿拉善故事额济纳旗篇》,让我们伸手拂过书页上的黄沙,触摸到沙砾下的文字,了解那些属于额济纳的过往,以及那些简牍中记录着的喧嚣与繁华。

风采额济纳

千年前,一名在居延戍边的戍卒尹衡于写给朋友伟卿的问候信中写下“塞上诚毋它可道者”。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塞上实在是没有其他什么可说的”,寥寥数字,写尽了边塞生活的孤寂乏味。那么,瀚海深处,真的一无所有,乏善可陈吗?浏览过本书“自然资源”“逸事拾遗”“大漠交通”“特色物产”“生态保护”等几篇后会发现,人迹罕至的大漠腹地,自有一番精彩。

“历史上,额济纳河川流不息,曾把弱水三角洲妆点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漠江南”。古居延海,一湾碧水尽汇弱水三千,其形如人体左右两个肺叶。的确,它也是沙漠之肺,在它的吞吐呼吸间,让额济纳地区生机得以绵延,纵观额济纳地区甚至整个西北地区的生态历史变迁,这片绿洲,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里的兴亡成败。让我们再次打开居延汉简,据记载,汉光武帝建武四年(公元28年)春,汉王朝下令“吏民毋得伐树木”。看来早在千年前,先民们就知晓要保护这里的生态环境。

漫长的时间里,弱水的改道、水网的变迁,对这里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今,我们能够欣赏到蜿蜒的额济纳河及水天一色的居延海,古朴的胡杨、茂盛的红柳,甚至还有起舞的群鸟,成片的芦苇。背后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对额济纳的高度重视与关怀之情,“小小居延海,连着中南海”,2002年,黑河调水到达东居延海并浸入干涸42年之久的西居延海,慢慢地,这里恢复了盎然的生机。昔日的参天可汗道上犹有驼铃声悠悠回荡,京新高速公路、临哈铁路等路网设施的逐渐完善带动着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来此饱览戈壁风采。

风流额济纳

以文字记录溯源古今脉络,循水文变迁了解生态发展。看过那些之后,不妨让我们继续翻开这本书,看看“抗日志士”“家国情怀”“红色往事”“圆梦飞天”“国防工事”“中国学子”等章节,讲述了多少风云人物,吟咏了多少风流诗篇。

长风吹塞上,冷月照边关。当骠骑将军霍去病将“居延”二字写入正史的那一刻起,一处狼烟烽火,就此点燃。多少年后,狼烟已逐东风去,此处红旗亦蹁跹。额济纳旗,这个内蒙古自治区面积最大的旗县,这里除了有世界三大胡杨林之一的44万亩天然胡杨林、20世纪中国四大考古发现之居延汉简、黑城文书,有全国第四、内蒙古第三大的陆路口岸——策克口岸。还有什么?还有,世界三大载人航天中心之一的东风航天城。

自然界馈赠人类以星光,也带来渴望,九天之上,月宫是什么模样?详读这一部分,了解那些耳熟能详的“中国骄傲”背后的故事。在极为艰苦的岁月中,在极为艰难的环境里,一行人隐姓埋名在无人知晓的戈壁深处,干着一件件能够惊天动地的大事。“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从这里出发,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在这里起飞,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在这里升空。桩桩件件的背后,是青春与付出,也是额济纳人民“三易旗府为航天”的感动。

书中有这样一首诗:“问君西来意何求,蓝天试剑自运筹。大漠茫茫天地阔,长风烈烈岁月稠。临空欲寻阳关迹,驻地尽变芙蓉洲。边疆儿女红颜老,江山与我共风流”。是的,红颜终将老去,而一代代红颜用青春在额济纳大地上留下的事迹,将永远年轻,永远风流。

风情额济纳

通透居延自古流。看罢“古今诗词”章节,品味诗歌中描述的额济纳,或辽阔苍茫,或瑰丽奇雄。翻看最后的“文献资料”一辑,为此次阅读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讲好阿拉善故事额济纳旗篇》,全书共四百余页,通过这四百余页的阅读,读者会逐渐走近额济纳,了解额济纳。合上本书后,也会渴望从读者化身为行者,想要亲身地走进额济纳。在行走中,感受额济纳的风吹拂,听胡杨叶在长风中的吟咏,于居延海上泛舟一叶,感受弱水三千的风情。

这本书作为一部科普读物,对额济纳旗进行了较为详尽、全面的介绍,当然,我们相信,还有更多的额济纳故事没有写在其中,甚至很多内容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探索。尤其是其中为数不多的图片,并不能够将额济纳的美展现得一览无余,稍显遗憾。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在兼具历史性、科学性的基础上,还颇为用心地将“民族民俗”“民间艺术”“文旅创意”“主题线路”“古今诗词”等内容进行整理。这一部分稍有内容与其他部分重复,但单独成辑也可见编者用心。尤其是“主题线路”这一章节,将各个景点相互缀连,极具有实用性,私以为这一节单独成册,亦不失为一张靓丽的“额济纳名片”。

最后,希望《讲好阿拉善故事额济纳旗篇》是一个美好的开始,也期待有更多更好的阿拉善故事相继涌现,点缀的北疆文化花园芬芳馥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