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农历六月初二日未时,午后阳光依旧慵懒洒落,然而姨夫却在这看似平常的瞬间,永远合上了双眼,享年八十八岁。这突如其来的噩耗,如晴天霹雳,瞬间将我的生活劈裂,悲痛如汹涌潮水,将我彻底淹没。此后,思念如影随形,姨夫的点点滴滴时常涌上心头,促使我提起笔,书写姨夫那满是坚韧与温情的一生。
姨夫生于1937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那是战火纷飞、山河破碎的年代。破旧村庄在枪炮声中瑟瑟发抖,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姨夫家的土坯房摇摇欲坠,墙壁布满岁月与战火侵蚀的斑驳痕迹。自幼在困苦中成长,姨夫身形因营养不良而单薄,可他眼神中始终透着坚毅与不屈。
一
解放前,年仅十五岁的姨夫,为让家人糊口,毅然决定学做豆腐。村里有位手艺精湛的老师傅,姨夫每日天不亮便赶到老师傅家。他先帮忙劈柴,稚嫩的手挥舞着斧头,粗糙木柄磨得手心发红,却咬牙坚持;接着挑水,沉重水桶压得肩膀生疼,脚步踉跄,也从未停歇。老师傅被姨夫的诚恳与坚持打动,终答应传授技艺。姨夫学得极为认真,泡豆时精确把控水温,磨浆时巧妙配合力度与速度,煮浆时精准拿捏火候,点卤时掌握恰到好处的分寸,每个步骤都反复琢磨,不敢有丝毫懈怠。凭借这门手艺,姨夫挑起了供养全家生活的重担。
二
解放后,姨夫凭借精湛手艺,被生产队分到豆腐坊做豆腐。在豆腐坊里,姨夫如不知疲倦的老黄牛,任劳任怨。每天,第一缕晨曦尚未照进豆腐坊,姨夫便已起身,开启一天的忙碌。他仔细冲洗前一晚泡好的豆子,一颗颗圆润的豆子在他粗糙却温暖的手中滚动,仿佛也感知到姨夫对这份工作的热忱。随后,姨夫推动沉重石磨,一圈又一圈,豆浆缓缓流出,散发着淡淡豆香。煮浆时,姨夫目不转睛地盯着锅里翻滚的豆浆,时刻调整火候。点卤是最关键一步,姨夫神情严肃,小心翼翼地将卤水一点点倒入豆浆中,只见豆浆渐渐凝固,变成细腻嫩滑的豆腐脑,姨夫脸上才露出欣慰笑容。
在豆腐坊的日子里,趣事颇多。有一次,村里几个调皮孩子听闻姨夫做豆腐厉害,偷偷跑到豆腐坊。姨夫看到这些好奇的小脑袋,不仅没驱赶,反而热情招呼孩子们进来,耐心讲解豆腐制作过程。孩子们睁大眼睛,好奇地看着每一步,不时提出天真问题,姨夫都一一耐心解答。当看到豆浆神奇变成豆腐时,孩子们惊讶地张大嘴巴,连连称奇。临走时,姨夫还特意给每个孩子切一小块豆腐,让他们带回去尝尝。孩子们欢天喜地跑开,嘴里不停说着:“姨夫做的豆腐真好吃!”
还有一回,邻村一位豆腐师傅听闻姨夫做的豆腐口感绝佳,带着自家豆腐前来切磋。姨夫热情招待,两人将各自做的豆腐摆在桌上,邀请村里长辈和其他村民一同品尝评判。大家尝过之后,纷纷夸赞姨夫做的豆腐豆香浓郁、口感嫩滑,那位邻村师傅也不禁竖起大拇指,心服口服。从那以后,姨夫做豆腐的名声愈发响亮。
因姨夫做的豆腐品质上乘,无论是炒菜、炖汤还是凉拌,都令人大快朵颐,深得群众尊敬。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乐意来买姨夫做的豆腐,甚至有人专门从远方赶来,只为品尝这一口地道的好豆腐。每当看到乡亲们满意的笑容,姨夫心里便充满成就感。
学会手艺后,姨夫挑起卖豆腐的担子。寒冬腊月,天未亮,姨夫便出发。凛冽北风如刀割脸,双手冻得似红萝卜,耳朵失去知觉,他仍坚定行走在乡间小路。一次,途中突遇暴雨,道路泥泞,姨夫不慎摔倒,豆腐洒了一地。望着残局,他满心苦涩,泪水在眼眶打转,却毫无抱怨,默默收拾后拖着疲惫身躯回家重制。
又有一回,集市上几个地痞无赖故意刁难姨夫,打翻他的豆腐担子还索要钱财。姨夫紧紧护住担子,目光坚定与之对峙,毫不畏惧。就在气氛紧张之时,周围乡亲纷纷赶来帮忙,赶走无赖。那一刻,姨夫深切体会到邻里温暖,也更加坚定了过好生活的决心。
三
修宝鸡峡水库时,正值数九寒天,凛冽北风如咆哮猛兽,在空旷工地肆虐。狂风裹挟冰碴,无情割着姨夫肌肤,发出“嘶嘶”声响。姨夫双脚因无完好袜子,长满冻疮,红肿溃烂、脓血交迸,每走一步,如尖针深深刺入骨髓,痛得他眉头紧皱、冷汗直冒。然而,姨夫从未喊过苦,咬牙坚持,凭借顽强毅力挺过艰难岁月。
七十年代修筑0702公路,姨夫投身其中。那是异常艰险的历程,群山连绵、地势险峻,悬崖峭壁仿佛随时会吞噬一切。姨夫和工友们每日在危险环境劳作。一日,烈日高悬,酷热难耐,一切都燥热沉闷。突然,一声巨响打破宁静,一块巨石如脱缰野马从山巅滚滚而下,伴随着飞扬尘土,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千钧一发之际,姨夫瞪大双眼,眼神闪过决然,迅速躲于锹起之石后。巨石擦身而过,带起的劲风几乎将他掀翻。劫后余生,姨夫感慨长叹:“天怜吾家老小数口,故留吾命。”此后,他更加坚信“人为善,天必佑之”,常以此教导晚辈:“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为给家人遮风挡雨,姨夫孤身打土坯。酷热夏日,太阳如大火球炙烤大地,世界仿佛要被融化。姨夫光着膀子,古铜色肌肤满是汗水,在阳光照耀下闪烁光芒。他弯着腰,双手紧握沉重木槌,一下又一下砸在土坯上,每一下都用尽全身力气。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落,滴在干裂土地上瞬间消失。别人一天做五百块,他却能做一千块,那一块块土坯,是他对家人爱的砖石。盖房时,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呼啸,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砸落。新砌的墙在风雨中摇摇欲倾,姨夫不顾狂风暴雨,如敏捷猿猴般攀墙覆草护垣。他的身影在风雨中虽渺小,却无比坚定。
四
八十年代,听闻三姨得了疯病,我和舅婆心急如焚前去探望。姨夫家院子西边有两间厦房,其中一间房门紧锁,三姨被锁在里边。她瞧见我们,原本呆滞的眼神瞬间有了波动,紧接着便撕心裂肺地大喊:“开门!开门!”那喊声满是痛苦与绝望,仿佛要将这些日子的委屈与恐惧都宣泄出来。舅婆听着三姨的呼喊,眼眶泛红,转头严肃要求姨夫打开门。姨夫站在原地,神色犹豫,眉头紧锁,眼神透露出深深担忧,他生怕三姨一旦被放出来便会逃走,给家人带来更大麻烦。然而,在舅婆焦急又坚决的目光下,姨夫最终还是缓缓掏出钥匙,打开了那扇紧锁的门。
门开瞬间,一股潮湿、沉闷的气息扑面而来。三姨蓬头垢面,眼神透露出一丝慌乱与迷茫。她趔趄着扑向我们,嘴里含糊不清地嘟囔着。从那以后,三姨便一直在病炕上煎熬,这一熬,便是十余年。在这漫长岁月里,姨夫从未有过丝毫抱怨与懈怠,始终陪伴在三姨身边。他精心照料三姨的生活起居,喂她吃饭、帮她洗漱,耐心安抚她时而狂躁的情绪。尽管生活重担压得姨夫有些喘不过气,但他眼神中始终透着坚定与温柔。就这样,姨夫陪着三姨走过了这艰难的十余年,直到三姨离开人世。姨夫对三姨这份不离不弃的深情,令人动容,成为邻里间传颂的佳话。
姨夫不仅豆腐做得好,还是村里远近闻名的厨子。村里人家但凡有红白喜事,或是孩子满月、老人寿辰,姨夫必定会被邀请去掌勺。每当接到邀请,姨夫总是欣然应下,提前几天就开始忙碌筹备。他会与主家深入沟通,根据不同场合和预算,精心规划每一道菜品,既要保证菜品丰盛美味,又要兼顾经济实惠。
到了过事那天,天还未亮透,姨夫就带着他那套得心应手的厨具,早早赶到主家。一到地方,他熟练地支起炉灶,点燃柴火,熊熊烈火映照着他充满干劲的脸庞。姨夫先将各类食材一一整齐摆放,鲜嫩的蔬菜水灵灵的,仿佛还带着清晨的露珠;新鲜的肉类色泽红润,纹理清晰。在姨夫眼中,这些都是即将被雕琢成美味的珍贵原材料。
准备工作就绪,姨夫正式大展身手。他拿起菜刀,刀在他手中瞬间灵动起来,上下翻飞,“哒哒哒”的切菜声,犹如一曲节奏明快的乐章,充满韵律。不一会儿,案板上便摆满了切得粗细均匀、形状规整的食材。紧接着,姨夫往烧热的锅里倒入油,待油花欢快翻滚,他迅速将切好的配菜倒入锅中,“刺啦”一声,油烟瞬间升腾,浓郁的香味也随之弥漫开来。姨夫挥动锅铲,快速而有力地翻炒着,每一次翻动,都让食材均匀受热,充分吸收调料的香气。他时而精准地撒入一小勺盐,为菜肴增添恰到好处的咸香;时而恰到好处地添上一把葱花,瞬间为菜品提色增香。他的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无误,眼睛全神贯注地盯着锅里的菜肴,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这一方炉灶和即将诞生的美味。
一旁帮忙的人,看着姨夫做菜时专注投入的模样,不禁暗暗佩服,心中满是赞叹。孩子们则围在周围,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锅里,小嘴巴馋得直流口水,时不时仰着天真的小脑袋,奶声奶气地问姨夫:“姨夫,什么时候能吃呀?”姨夫总是笑着回应:“快啦,小馋猫们,再等会儿就有好吃的咯!”那笑容温暖亲切,仿佛能驱散夏日的炎热。
随着一道道菜肴出锅,摆满了一桌又一桌。红烧肘子色泽红亮诱人,宛如红宝石般闪耀,香气扑鼻,光是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仿佛在诉说着它的美味;清蒸鱼鲜嫩爽滑,入口即化,仿佛将整个海洋的鲜美都浓缩在这一口之中,每一丝鱼肉都散发着大海的鲜香;梅菜扣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梅菜的醇厚与猪肉的香浓完美融合,咬上一口,唇齿留香,那独特的香味在味蕾间绽放。客人们品尝着姨夫做的菜,纷纷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夸赞姨夫厨艺高超,宛如大厨风范。主家更是笑得合不拢嘴,对姨夫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连连说着感谢的话语。
邻里间,姨夫热心是出了名的。乡亲盖房,他必定主动帮忙,打土坯、盘锅头、垒火炕,事事亲力亲为。他总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布衫,挽起袖子,露出结实的手臂,干活时那股认真劲儿,仿佛不知疲倦的机器。他脸上洋溢着憨厚的笑容,额头上的皱纹似岁月的沟壑,却满是对乡亲的关怀,那笑容如同阳光般,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田。乡邻们都说:“老何这辈子,苦没少受,善心没少行。”这话语,是对姨夫一生的高度赞誉,也是他善良品质的真实写照。
六
犹记得十多年前的夜晚,万籁俱寂,月光黯淡。昏黄灯光在微风中摇曳,姨夫静静躺在床上,面容憔悴,眼神却仍透着对晚辈的关切。他将我唤至榻前,缓缓从枕下取出一沓存折,双手微微颤抖,那双手粗糙干裂、布满老茧,记录着一生辛劳。他声泪俱下:“孩子,姨夫没本事,这钱你留着,以后有用处。”我深知,那是姨夫省吃俭用积攒的心血。接过存折那一刻,泪水模糊了双眼,对姨夫的敬意与感激油然而生。
公元2025年,岁属乙巳,仲夏五月初九夜晚,墨色天幕沉甸甸压着大地,闷热空气密不透风,整个世界似被放进巨大蒸笼。我静静伫立在祭台前,摆上精心准备的香烛清酒、时鲜珍果。摇曳烛火在夜风中微微颤抖,恰似我起伏难平的心潮。袅袅青烟丝丝缕缕,仿若我对姨夫无尽的思念,悠悠飘向遥不可及的天际,在冥冥中,敬献给已逝的姨夫——何公讳耀正。
姨夫一生劬劳,未曾稍享安逸。他是家中顶梁柱,撑起一片晴空;是乡里仁德之士,赢得众人敬仰;是晚辈前行路上的指明灯,照亮我们的人生。自他驾鹤西去,悲痛如潮水时常涌上心头,我们痛悔往昔未能多陪伴他。但念及姨夫一生行善积德,想必在天国定能永享康宁。
如今,姨夫虽已长眠地下,但他的音容笑貌,如璀璨星辰,常萦绕在我心间;他的谆谆教诲,如洪钟之声,犹在耳畔回响。他坚韧不屈、与人为善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行。愿姨夫在天之灵安息,勿念凡尘琐事。待我们他日魂归九泉,再于姨夫膝下聆听教诲,重温往昔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