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怕迷雾遮眼,你此刻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在为自己的前路,刻下最初的痕迹。 ——题记
迷茫与方向
人这一生,大抵都要在迷茫里蹚几遭。就像小时候在故乡的山林里追一只蝴蝶,追着追着,蝴蝶不见了,眼前只剩层层叠叠的树影,阳光透过叶缝洒下来,明明是亮的,却辨不清哪条路能走回村口。风从树间穿过,带着松针的气息,可那气息不说话,只把影子吹得摇摇晃晃,像极了心里没着没落的慌。
我第一次尝到这种慌,是刚毕业那年。揣着一叠简历在城市里转,写字楼的玻璃幕墙映出我局促的影子,里面的人步履匆匆,每个人似乎都有明确的方向,只有我像被遗落在路口的邮包,不知道该被寄往哪里。投出的简历大多石沉大海,偶尔接到面试电话,坐在面试官对面,被问起“职业规划”时,嘴里的话总绕来绕去,连自己都觉得空洞。那段日子,我常坐在出租屋的阳台上看楼下的车水马龙,路灯一盏盏亮起来,连成流动的光河,可没有一束光是为我指方向的。我甚至开始怀疑,那些说“总有一条路适合你”的人,是不是都运气太好,没遇见过这种连风都帮不上忙的迷茫。
后来有次回老家,陪祖父去山上砍柴。他七十多岁的人了,脚步却比我稳当,手里的柴刀起落间,总能准确砍中树干的纹路。我跟在后面,不小心踩空了一块石头,差点滑倒,他回头看我,没说什么,只是指了指脚下的路。那哪里是路,不过是走的人多了,踩平了的草痕,弯弯曲曲地嵌在山林里,有时被灌木挡住,有时又绕到一块巨石后面,可祖父总能循着那点细微的痕迹,找到下一脚该落在哪里。“别总盯着远处,”他说,“先看好脚下这步,踩实了,路就出来了。”
我忽然想起,小时候在山林里迷路,最后是循着祖父喊我的声音走出去的。那时我以为是声音给了方向,如今才懂,是那一声声呼喊里,藏着“先稳住,再慢慢找”的笃定。就像后来我不再执着于“找到完美的方向”,而是先接了一份不算喜欢却能糊口的工作。每天挤地铁上班,对着电脑整理数据,下班路上买一束小雏菊插在出租屋的瓶子里。慢慢的,我在整理数据时发现自己对数字敏感,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学数据分析,起初只是觉得“多学一点总没错”,没想到半年后,竟真的凭借这点积累,换了一份更贴合心意的工作。
原来迷茫从来不是路的尽头,而是像黎明前的雾,看着浓得化不开,可只要你敢往前走,哪怕走得慢一点,雾总会慢慢散。就像现在的我,偶尔还是会站在路口发呆,比如纠结要不要换个城市,要不要尝试新的领域。但我不再像从前那样慌了,因为我知道,方向从来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你走过一段段路,踩过一个个坑,甚至在迷雾里跌过跤之后,慢慢在脚下显出来的痕迹。
就像故乡山林里的那些路,起初或许只是野兽踩过的痕迹,后来有人跟着走,慢慢就成了路。我们的方向,也大抵如此——不是先看见路才走,而是走了之后,才慢慢有了路。迷茫的时候,不必急着找答案,先走好眼前的一步,哪怕只是认真吃一顿饭,读一页书,做一件小事。走着走着,雾会散,光会来,而你脚下的路,也会慢慢通向你想去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