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许照煦的头像

许照煦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6/21
分享

古老的东许村

一路走来,我们变了很多,对事物不再执念,不再紧握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才是真正的解脱。一路走来,我们变了很多,对过去不再挂念,人这辈子最该珍惜的不是过去,而是当下。一路走来,我们变了很多,学会了随缘和看淡,生活要做减法,简单的快乐才会更长久。一路走来,我们无法阻止世界变化万千,更无法调节世态的炎凉与温暖,但我们可以选择改变自己,用简单的方式回应世界万千……

——引子

东许古村落位于浙中浦江小盆地的南山脚下,它依山傍田,土沃草肥,人又勤快,是个古香古色美山村。

东许村是个古老文明的山村,迁移于宋朝年间,会稽人(现东阳吴宁人)昭仁始祖亦延三世有讳琼者其行者则第一世,敕封秉义郎偕夫人刘氏生五子,长子邦崧早逝,次子邦翰仕猷阁大学士,因宋室衰微无能退居于家,寻山觅水卜居于浦阳南山之下。而邦翰公次子三思公者官居参知政事,致政居家亦潜隐於兹名其第曰东许,是为东许之祖,有四子,邦彦公其长子讳三爽公着官陕西道御史后隐不仕,游览溪山,遇见浦汭丽水之胜,遂家茅竹园头,是为茅竹园头等之祖。迨今“开”字辈已二十一世,约近千年之历史。

人们基于共同地域文化而对某种事物的感戴,这是村落凝聚精气神的内在纽带。正是因为这些饱满生动地精气神,民居才成了可以滋养人一生的活态村落。东许村虽历经沧桑,但始终牢记祖上家训格言:“平生乃亲多苦辛,愿汝苦心果乃亲。身居畎亩思致君,身在朝廷司济民。但其磊落忠信存,莫图苟且功名新。”子孙后代不忘祖训勤耕苦种,习文练武,安分守己,过平凡的生活。历代来虽没有出过文相武将,却是一个舞文弄墨、懂书达理的几十个教书先生,成了邻县闻名老师村。特别崇尚武学更为突出,由于村地处南山脚,不免会盗寇入侵,为防意外,人人都学点武,个个有两下子。曾出过这样的典故:清朝年间,许光振赴金华府武秀才赶考,有弟许光红挑书担陪同。他俩翻过太阳岭,直奔金华府。考场上许光振十八般武艺一一表现,精彩非凡,令人刮目相看。站在旁边的许光红看得眉开眼笑,蠢蠢欲动。监考官见他这般情景,又看许光红与许光振相貌相似,身材如此魁梧。监考官故意问:“你也行吗?”许光红点点头。监考官一声令下:“那你就上场吧?”许光红不慌不忙的脱去长衫,卷起衣袖,轻轻松松的将十八般武艺精彩的表演一番,一点也不逊于哥,博得监考官喝彩连连,一场武秀才考试就这样结束了。半月后喜报传来,东许村竟然出了兄弟两名武秀才。所以在当时东许村要聚一百根棍棒(有武艺的人)不要十分钟就聚集在明堂上,要借一百块白洋可半天也凑不齐。可见在当时东许村崇尚武学的风尚,更可见当时的东许村在浦江的威望。

古老的东许村凡人是看不见的。要是你从县城走出小南门,就立即可看到南山上一条郁郁葱葱的苍龙从天而降,箕山背上的两株千年苦槠树犹如两支龙角巍然屹立着。村后的十几株香樟树正好围成了一个龙头。东许村就潜伏在龙头中,远远看去就像一块晶莹剔透的翡翠。唯有知情人才知这里蕴藏着神秘的东许村,所以历来就称东许村人杰地灵,聪颖过人。可惜这些千年古木献身于大跃进年代的钢铁元帅。此村属浦义交界处,有古道直达义乌鲤鱼山。该村历来是军家必争之地。太平军曾在次村发展势力,并与清政府抗衡。太平军失利后,清政府严加残杀使山村一时成为“万户萧疏鬼唱歌”萧条景象,正应合了好事者东许村超过百户必遭殃的忌语;抗日战争时期的八大队,曾在次村的“鸿材故居”设立军法处,季鸿业坐镇就任军法官,抓特务,审汉奸威名四扬;解放战争时期,武工队李铁峰,黄祖民等人经常带领武工队在这一带活动,并在此村设立多个联络点,除恶霸,斗地主鬼哭狼嚎;全国解放后,县剿匪大队曾在此村设立大队部,民众为清除蒋家王朝的残渣余孽送情报,抓土匪威震四方……

要让人体面的安居乐业万事兴,古村落里必须有自身“造血”的功能。而东许古村落里处处散落着可供给的原料。东许村虽没有列人国家级,省级古村落,但东许村人把自己看得很重,有足够的自信对抗外界的诱惑,他们不在乎外界的议论与评价,也不太需要市场经济的烛光照亮这里。因为他有自己的准则、自己的规矩、自己的秩序。不浮躁,不慌乱,不盲从,它自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始终坚持自己的生活准则。村中有一口保存完好的千年古井,它吸允了来龙山的精华,化作冰精透骨的玉液,散发出流光溢彩的风情,它常年蔚蓝,四季不涸。每当你要起一瓢清澈的井水,时不我待的呷上一大口,悟感到一种出奇美的口感,并袭来一股清谈谈的爽甜、芬芳,所以人们又叫它甜水井。离井六七米有一口大池塘。它俩之间有四米落差,但奇怪的是用石头砌成老井高高的屹立在水塘至上,从来井水不犯塘水,始终保持着自己满盈盈的水位,可见老井的水有特殊的水源与神圣的奥妙。如今此井仍显神威,无论何人只要一进村,就非要尝尝井水不可。东许村有山有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中国的村庄很少文化史,百年以上的事物只要没有人再去念叨,往往就会失忆,失忆了就没用了——干脆扔掉吗?东许人没有这样做,他们紧紧抓住自己仅剩无几的历史遗存。他们知道只有这些残缺不整却实实在在的历史遗存,能从以往的一切可以见证未来,国人的精神生活,可以见证他们的身份与来历。所以他们将村中仅存几座有价值的老建筑视为珍宝。例如祠堂,厅堂,戏台和几座经典性的江南民居。你可到这里来看看,有的已经修好,修得很经意,保持着原先的气质;有的没有修,依然断壁残垣,却不去乱动。连惜时门廊上的木构子,还原原本本地吊在那里,历史留下的每一个特殊细节里不都包含着一个美妙动听的故事吗?

东许人对自己村落的保护是小心翼翼的,历史久远的古村大多陈旧落寞,支离破败。东许人的做法是分期分批地整理。先自力更生把祠堂、厅堂、戏台修缮起来,再着手其他;即使精华也一座座地精修细作,不急不躁。因为他们把自己的村落遗存当作引以为荣的宝贝,不是当作向游人吆喝的景点,所以这里看不到大拆大建的工地,走在村中,有一种家园般的亲和感,可以看到浙中村落独有的气质和生活。例如南方雨多,窗上、门上采用各式各样花样制有窗檐,门檐以遮雨水;由于空气湿度大,被褥潮湿,白天拿到院外,沿墙搭在绳子上晾晒,晒干了,晚上盖在身上就会舒服。走在水泥路上,从这些沿墙的,晒暖的,花花绿绿的被子前走过,会感到一种生活的柔软与温馨。当我看到村东边刚刚修好的“鸿材故居”,一种古村落的情味油然而生。当然,时代的新事物也正在渐渐走进村中,比如现代的家庭设施,电子设备,交通工具等。

去过东许古村落的人,最难忘的也许正是东许村人固执的保持着自己村的本色。秉持着自己传统和精神,许多东西并不需要改进,而是需要固守,在民间文化日渐消失的今天,固守多么不容易啊!就像印象深的婚丧嫁娶场景——祠堂,厅堂,戏台,保留了许多明清时代的遗风。看到这些遗产,便生出了思古的幽情,有寻觅旧迹的冲动。东许村人是知情者:他们敬畏自身的历史与传统,不急不躁,量力而行,先把精华做好抓在手里,,再步步为营地做下去,。首先是环境洁净,有山有水。不仅是珍贵的遗存,还有鲜活的文化传承,更要有渐渐好起来的生活,有自己特色与追求。这一切哪里来的,不是来自老百姓自己的“文化自觉”吗?如果老百姓明白了,自觉了,何愁保护与传承……

“楼以诗显,诗以楼传。”东许村人深深地懂得古村落是历史的印证,更是文化的沉积。

姓许的子孙没有忘记自己的列祖列宗谆谆教诲,他们经常聚集在村文化礼堂里畅谈自己的祖宗,不忘姓许家严厉的家训,才使自己自立于社会,赢得了威名,成为人们羡慕的大家族,经常怀念祖宗的功成名就,代代流芳……

中华民族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五千年之前),就有了姓。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其父。姓字由“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跟母亲的姓。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落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有氏,而平民则只有姓与名,却没有氏。而同“姓”的男女则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许是炎帝族一支的族称,由“言”和“午”组成,午就是玄鸟又是天干重仪。“言”代表天的使者所传达的天的规律。这些规律是巫觋用天干地仪观测太阳在中午日高天的日影晷迹的变化,以这种发明和职司为特长的氏族称为“许”。

许姓是中国二十六位姓氏,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安徽。当今许姓人口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66%,总人口大约有881万。

许姓的最初发源地是在今河南省的许昌东。但其来源存在着两种说法:一是出于姜姓,以国为氏,为炎王神农氏的后裔。据史记记载,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西周灭商后,周成王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其中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姜姓诸侯国,许国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其始祖为文叔。许国地在今河南许昌市。春秋时为郑、楚所逼,公元前576年,许灵公被迫南迁叶地,为楚国附属;公元前534年许惮公又被迁城父,公元前538年又迁荆山,公元前529年复迁叶地。公元前506年再迁容城。战国初期终于被楚国所灭,迁于容城,后子孙分迁中原及江南各地,以国为氏,称为许氏,史称许姓正宗。二是许由的后代。许由——作许繇。相传是尧舜 时期的高士贤人,尧年老后曾有意把帝位让给他,他固辞不受,逃至箕山之下,农耕而食。后尧又请他作九州长官,他到颖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他死后葬于箕山,后人称此山为许由山。四千多年以前许由活动于颖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当年许国之地,因此后世许氏人士多以他作始祖。

许姓群望主要有汝南郡、高阳郡、河南郡、太原郡、会稽郡等。汝南郡: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相当今河南颖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东汉移治平與(今河南平舆北)。此支许氏,其开基始祖为秦末隐居的高逸之士许猗。高阳郡:东汉恒帝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后废。晋泰始初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南),相当于今河北保定市,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北魏改为郡,还治高阳。隋开皇以后废。此支许氏,为汝南许氏分支,是十六国时许据的五世孙高阳太守许茂之族所在。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县。此支许氏,为文叔直系后裔。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北魏置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此支许氏,为汝南平舆许氏分支,是东汉末年大名士许劭之后。会稽郡:秦始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县)。西汉时期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分及福建全境。此支许氏,亦为汝南召陵许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东汉文学家许慎之后,以分布于阳羡(今江苏宜兴)而著称。

宋朝年间,会稽人(现东阳吴宁人)昭仁始祖亦延三世有讳琼者其行则第一世,敕封秉义郎偕夫人刘氏生五子,长子邦崧早逝,次子邦翰仕徽猷阁大学士,因宋室衰微无能退居于家,寻山觅水卜居于浦阳南山之下,而邦翰公次子三思公者官居参知政事,致政居家亦潜隐於兹名其第曰东许,是为东许之祖。有四子,邦彦公其长子讳三爽公着官陕西道御史后隐不仕,游览溪山,遇见浦汭丽水之胜,遂家茅竹园头。那里也许比较偏僻,子孙们向父母提出要求迁徙……

许姓因以汝南郡最望,故许姓又以“高阳”、“汝南”为其堂号。

当代许姓的分布和图谱:当代许姓人口已达881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66%,为全国第二十六位从明朝至今六百余年,许姓人口由六十余万增至八百八十一万,增长了十二倍多,但仍低于全国人口的平均增长率。这六百余年中,许姓主要有东部地区向南和西南地区流动。目前主要分布于广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大约占许姓总人口的32.8%;其次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浙江、河北、四川六省,占许姓总人口的31.6%。全国形成了粤闽台、豫鲁冀、皖苏浙、云川为中心的四个许姓聚集区。

家训格言:许氏家训首推元朝著名学者许衡所立。许衡,号鲁斋,河南沁阳人,元初曾为朝廷策划“国力规划”,官至中书左丞,卒后追封魏国公,并从祀孔子。学者尊称其为“鲁斋先生”。他训子治家本源六经,以儒家伦理纲常为旨,要求子孙力行。他提出:“责己者,可以成人之善;责人者,适以长己之恶。”告诫子孙:“贱为匹夫,不必耻;贵为公相,不可骄。”“惟虚故能爱,满则无所容”;革人之非,不可革其事,要当先革其心。“他也常以诗训子:“平生乃亲多苦辛,愿汝苦心果乃亲。身居畎亩思致君,身在朝廷思济民。但其磊落忠信存,莫图苟且功名新。”

传说十三世纪末,居住在茅竹园头(许都村前身)的三思公,嫌茅竹园头既被大山包围,无马路出入,更无古道通过,孤零零地居住在半山腰。心想:此地交通不便,并非久留之地,必须寻找生路。于是他就爬上村后背山,登上此山巅,只见西面崇山峻岭中有一缕古木悠悠匆匆、茂盛非凡,直冲云霄。他边看边想,这里必是个风水宝地,他立即朝那山脉走去,果然来到这缕古木参天的山脚下。

此时他感到十分口渴,于是就在山脚下的低凹有水处的茅草丛中,拔去了茅草,水就立即显现出来了。而且他利用树枝一撬,一个小水囤顿时出现了,不一会水就清了。他在此喝了水,深感这水甜丝丝的,与山涧流水有些不同。于是他想“水是生命之源”,这地方必定是风水宝地。就将此地作为他的迁基地,小水囤的形成就将成为日后近千年的历史的水井。

于是三思公回家见了父母,就将迁徙到此地作了一番构思设想后告诉了父母。父母认为树大开丫。人大分家,你自己能自找出路巴不得,于是他就迁徙在这里定居下来。因为他的东面是许家发源地,就取名为“东许”。

这缕古木参天的山脉虽然都是岩石,但古木参天,因此就命名为来龙山,三思公就这样在此生儿育女、生根发达,这小水囤也随着人口的增多也慢慢地发掘扩大起来了。

到了元朝,由于人口发展到几十个人,人生存不仅吃水更需要一个洗刷的地方,姓许的家族集中起来一商议,眼看这井水那么好,那它旁边的泉水也不会差。所以就计划在井的旁边开个塘,来圆满洗刷的愿望。但必须先把井盘上来,才能开凿水塘。所以姓许的家族对原来到这个囤加深到六七米,四周用石块盘上来,井盘好了:井口一米见方的井面,是用儒米饭,鸡蛋清,沙子混合搅拌铺成,筑成了既牢固又实用的井面。

然后再在距离井4、5米,落差2米多的隔壁开凿起池塘,经过大家的同心协力,一个亩把大的池塘,深2米终于开凿成了……

此时眼看着井、塘都有了,吃用的水全满足了,大家非常高兴。先辈就给这池塘取名为“后全”。意思是这塘是后来补全的,就这样东许村的生活用水就齐全了……

随着朝代的更换,姓许的子孙们就一直沿袭到我懂事,每天天蒙蒙亮,勤劳的乡亲们就挑着水桶去古井担水,那是川流不息人们的担水铁钩的叮铛声唤醒了酣睡的人们。当我背着书包上学经过老井时,只见人们将水桶倒过来,放下时“嘭”的一声,待水桶在水里翻过来,然后用担水的铁钩钩好再一沉,拎上来就是一桶满盈盈的水了;紧接着用同样的方法又拎上另一桶水。一担水从放下到挑走还不要一分钟,乡亲们边挑着水边想着一天要干的活计朝自己家的方向走去,这就开始了一天快活、甜美的生活。

村背靠着连绵起伏的山峦,其中有一缕古木参天、郁郁葱葱、走出县城的小南门就能看见的来龙山。它似下凡的苍龙,翘首紧贴村庄、庞大的躯体蜿蜒起伏一直伸向天穹,巍然屹立在南山之中。老井像一颗晶莹的明珠镶嵌在村的中央。每当春日,老井吸吮了来龙山的精华,化作冰清透骨的玉液,散发出流光溢彩的风情。他常年蔚蓝、四季不涸,供应者全村五六百人口的饮用水。

每当你要起一瓢清澈的水,时不我待地呷上一大口,悟感到一种出奇美的口感,并袭来一股淡淡爽甜、芬芳。所以人们又叫它甜水井。如今村里人仍然保持着口渴了拎起茶壶、水桶往古井去打水狂饮一通的习俗;离古井四、五米之遥有一口大池潭,它俩之间的落差超过两米地,但奇怪的是用石头清砌成的古井高高的屹立在水潭之上,从来井水不犯塘水,始终保持着自己满盈盈的水位。可见古井之水不仅有着特殊的水源,而且谁也难测水位高于池塘这神圣的奥妙。

每到夏天,老井和它的水就成了全村人必不可少的饮料、空调地。乡亲们每天除了清晨挑水为家里做饭等生活之用外;出工了到井里拎上一壶水,到了田畈放在阴凉处,口渴了就拿出来狂饮一通;收工回家了,先从井里拎上一桶水在井边洗把脸,然后又拎起一壶水拿回家备用。更忙的是夏天做木莲豆腐的生意人也早早的赶来了,因为远近村庄都闻名古井的优质水,做起来的木莲豆腐甘甜美味、凉爽可口、人人都爱喝、个个夸它好;上午做好一担趁村民吃中饭时卖掉;下午再做一担挑到邻近村里去卖,这可是个好生意啊!这更乐坏的是孩子们,此时正值白豆的丰收季节,晒场上晒着的有的是白豆,于是老板想出了一酒盏白豆换一碗木莲豆腐的妙计。于是有的小孩悄悄地从晒场上拿来一酒盏白豆喝了一碗。过了一会又偷偷拿了一酒盏白豆,又喝了一碗……

喝得心满意足、肚饱腹圆。说也奇怪,这木莲豆腐仍你喝上多少碗,也不会喝出病来。更有手脚灵快的嫂子。利用午休的时间。上山采了观音柴叶,利用老井优质水,做起了翡翠般晶莹透明、凉爽可口观音豆腐,浇上了糖醋配料,左邻右居、亲朋好友、互赠互送、共同享受、赞不绝口……

傍晚时分,勤劳的乡亲们早已把老井四周的青石板冲洗的干干净净。吃晚饭时分,人们不约而同的捧着饭碗聚集到古井边来。大人们席地而坐,孩子们围着大人或坐、或躺、或靠在大人身边听故事、好心的奶奶扑闪着蒲扇,既扇风凉又驱赶偶尔飞来的几个蚊子。有的人竟在这凉爽、舒适的老井边享受起了空调,睡了个大天亮;更可喜的是有的少女少男以老井边乘凉的机遇,以老井为媒谈情说爱成夫妻呢!

秋天是农民丰收、农忙的季节,清晨乡亲们匆匆忙忙来老井挑水,灌满了自家的水缸后。便下地干活或上山砍柴去了,直到晚霞涂满树梢、染黄袅袅炊烟时才回家,成群结队的人们来到古井旁。用水桶拎起井里的水,在井边洗刷掉在野外干了一天活儿所沾染的污垢,因为此时的老井的水是温暖、舒适的。他们边洗边津津有味的议论起近来要干的活儿及今天干的事务;妇女们有的急急忙忙洗着今晚下饭的菜、有的洗刷着今天干活穿脏了的衣服、鞋袜。她们边洗还边议论着左邻右居稀奇事;放了学的孩子也赶来凑热闹,她们来到井边探头伸脑的呆望井里的世界;倒映着被裁割成四方的蓝天,白云;到井里照一照自己的影子。又会给担心的大人教训一顿——大人故意边大喊:“找死了!”边伸出手来像要打人的样子;孩子怕挨揍,几个孩子扑腾、扑腾一溜烟躲进弄堂里去了……

冬天清晨的古井几乎天天是雾气缭绕,这给古井增加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由于天气的寒冷更显示了古井水的温暖。所以成群结队的姑娘、小伙子拎起井里的水蹲在井边刷牙、洗脸、擦身子,耍水逗笑互投情。古井给寒冷的冬天带来了一派生气,给人们带来了欢乐。特别到了下雪天,乡亲们天蒙蒙亮就起床了,拿出铁锨、扫把,扫出一条通往古井之路。此时你会听到村里到处都是少少、叮铛响,各家各户都从自家门口出发,循着胡同、小巷,扫着、铲着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通往古井台。那些稍微起床慢一点的人们,一打开门时,门前的雪已经被邻居慷慨大方、大包大揽地清扫干净了。不一会、人们可以冒着雪花、大摇大摆、川流不息的迈着大步上老井担水煮饭……

改革开放以后,土地承包了,乡亲们富裕起来了,都在自家的门前、院子里打起了水井,装上了水泵,开关一按,水缸、水瓮一下子就注满了。家家户户还装上空调、电风扇等家用电器。从此人人都感觉到与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一样方便、富足、安逸,不要再聚集到古井去担水、乘凉——村中的老井一时冷落、萧条了。

随着乡村企业的不断发展,锁厂、水晶加工厂星罗棋布。这些厂排放出的各种污水到处横流、泛滥成灾。环境受污染、庄稼被毁坏、生灵正危难。人们看着这一切害怕起来了,对自己新开的水井受污染的水不敢再应用了。也许是上天的恩赐或民众的意愿吧!

古井上游却没有一家污染的企业。至今的来龙山仍然是古木参天、郁郁葱葱的世外桃源,古井里的水依然是蔚蓝的,于是人们又来于古井取水了,古井又恢复了昔日的生机,邻近村庄的乡亲们来担水、用水的络绎不绝。有的还用塑料桶装上古井的水,运往杭州、上海等大城市,让自己的儿孙也尝尝家乡如冰似玉、莹洁甜美古井水的滋味……

宇宙太空旬间万变,世间万物变幻无常。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社会人类紧跟缓慢。人这辈子很快,快的刚走过清晨,却马上接近黄昏;人这辈子很苦,苦的整天忙碌奔波,却错过了最美的年华;余生好好珍惜自己,即使青春不再,即使岁月已老。我们依然将生活读成诗,唱成歌,活出自己的光华……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