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熊先春的头像

熊先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23
分享

黄柏河上水位尺

在黄柏河蜿蜒流淌的岁月长河里,最让我魂牵梦绕的,是那根静静伫立在库边的水位尺。斑驳的木质尺身镌刻着岁月的痕迹,红白相间的刻度像跳动的音符,不仅丈量着河水的深浅,更承载着几代水利人沉甸甸的记忆与责任。

三十年前在天福庙水库防汛值班的时光,恍若昨日。每当汛期来临,整个单位便进入战时状态。办公楼的灯光彻夜不熄,值班室的电话铃声此起彼伏,从上到下人人都是防汛“战士”。而观测水位、报送数据,看似基础的工作,却是整个防汛体系的“神经末梢”——水位尺上的每一个刻度,都牵系着库容计算、来水量预估和洪峰研判的精准度,稍有偏差,便可能酿成难以估量的后果。

工管科值班室设在大坝左岸的拐包上,推开斑驳的木门,便能望见远处波光粼粼的水面。在这里,我遇见了人生中最珍贵的“防汛导师”——工程科的老张、老范,还有王姐、熊姐。他们都是当年修建天福庙水库大坝的“三县民兵”,精英,留下来成为水库管理者。从青春年少到两鬓染霜,把一生都献给了这片水域。记得第一次跟着老张去观测水位,他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抚过水位尺,眼神里满是郑重:“这尺子比命都金贵,差一分一毫,下游的村子就可能遭灾。而且我们黄柏河的入江口就是晓溪塔城镇,如果水库垮坝甚至危及葛洲坝安全”老张的一番话让我感受到防汛值班的责任压历山大。

通往水位桩的路,是一段惊心动魄的旅程。穿过大坝左岸五十多米的隧洞时,潮湿的石壁不断渗出水珠,滴答滴答砸在安全帽上。出了隧洞,还要沿着狭窄的堤岸走上五十米,若是赶上暴雨倾盆的夜班,手电筒的光束在雨幕中显得格外微弱。脚下的碎石混着雨水,每一步都像走在冰面上。有一回,我在泥泞中滑倒,膝盖磕在石块上,鲜血瞬间染红了裤脚,却顾不上疼痛,咬着牙爬起来继续观测——因为我知道,此刻水位尺上的数字,正关乎着防汛值班准时报讯的责任。当时值班通讯还是手摇动电话机后来更新程控电话,后来居然也有了卫星电话。

防汛值班的日子里,最难忘的是听老张、老范讲述那些惊心动魄的往事。1984年那场特大暴雨,洪水像发狂的猛兽般扑向大坝,电站进水口被淹,备用电源还没来得及安装。危急时刻,老处长刘均带领十八名职工,冒雨冲向大坝泄洪闸,仅凭人力手摇闸门。以“人在大坝在”的勇气连续八个小时的生死搏斗,他们的手掌磨出了血泡,胳膊肿得抬不起来,却没有一个人退缩。因为他们知道水库下游,黄柏河入江口就是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一旦溃坝就会危及宜昌城区和葛洲坝的安全。十八勇士四人一班缓缓的摇起闸门与洪水位争分夺秒,当闸门缓缓升起,洪水奔涌而出的那一刻,所有人瘫坐在地,泪水混着雨水滑落。后来我参与编撰《中国有条黄柏河》一书时,特意带着作家重访当年的亲历者,将这段惊心动魄的故事永远镌刻在黄柏河的历史中。

时光流转,老一辈水利人陆续退休,水校校友小聂接过了工管科长的重任。随着科技的进步,大坝水位观测和闸门启闭逐渐实现智能化——高清摄像头代替了人工巡查,电子显示屏实时更新数据,再也不用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隧洞观测水位尺。工管科也从大坝边的简陋平房,搬进了窗明几净的办公楼。而我,也在十年前被借调至市局河湖办,在不同的岗位上继续守护着黄柏河。直到去年,我又肩负使命,踏上驻村工作的新征程。

无论到哪里,脑海里也忘不了黄柏河上的水位尺。那些刻骨铭心的防汛日子。每当大坝水位逼近警戒线,整个库区便进入紧绷的战时状态。传真机吞吐着泄洪申请的纸张,像等待指令的信鸽,直到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红色印章落下,这场与洪水的博弈才真正拉开帷幕。获批的消息传来,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我们争分夺秒地向县区防办通报,乡村大喇叭随即响起沉稳的预警声。管理处的皮卡防汛车沿着蜿蜒的河岸疾驰,车载喇叭的提醒声与引擎轰鸣交织,惊起芦苇丛中的白鹭。在河滩边,总能遇见埋头捕鱼的村民、专注施工的工人,我们扯开嗓子反复叮嘱,直到他们收拾工具上岸。

最惊心动魄的是泄洪前十五分钟。刺耳的警报划破长空,声浪掠过村庄、掠过田野,惊飞枝头的雀鸟。有次巡查时,发现一群羊正在河滩啃食青草,牧羊人却不知去向。我们几人立刻冲过去,挥舞手臂、大声吆喝,终于在警报停歇前将羊群赶上岸。当闸门轰然开启,白浪奔涌而下,看着完好无损的羊群,大家相视而笑,眼角却泛着紧张后的湿润。每一次泄洪,都是无数细节织就的安全网,守护着山河岁月的安宁。

感叹我们把最美的青春献给了黄柏河这条宜昌人的母亲河。我们是水库为数不多的“双职工”,妻在电站运行班耕耘半生,临近退休两年,竟被调至工程科。面对全新的防汛重任,她既受宠若惊又满心忐忑,担心自己看不准水位、算不对洪峰。彼时我已调离,只能通过微信鼓励她:“不懂就问,关键在认真仔细。”未曾想,她凭借骨子里的坚韧,迅速适应新岗位。挑灯夜读专业资料,虚心向同事请教,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没过多久,她不仅游刃有余,还能敏锐发现老员工的疏漏。

正当她干劲十足、收获认可时,退休的钟声却悄然敲响。这段意外的职场插曲,她也体验了二年的防汛值班味道。恰似黄昏时分绽放的花,短暂却绚烂,为她的职业生涯画上了别样精彩的句点。

如今,当我的小同事青桐告诉我黄柏河数字孪生系统登上央视新闻,感慨良多:通过“天空地水工”一体化感知设备,实现了流域实时化感知、精细化预报、精准化推演和科学化调度。无人机在云端巡河,卫星遥感实时监测,大数据平台智能分析……这些曾经难以想象的科技手段,黄柏河人在城区办公楼值班室以数字孪生技术也可遥控值班,让防汛工作迈向了新的高度。防汛值班现场的人越来越少,甚至可以实现无人现场值守,然而,无论技术如何迭代,水利人骨子里的那份坚守始终未变。

站在黄柏河畔,望着远处四座水库那根根依然矗立的水位尺,它早已褪去了当年的神秘,默默无闻的躺在河水里坚守,却成为了一座精神丰碑。它见证过洪水的肆虐,也目睹过科技的飞跃;它记录着老一辈水利人用血肉之躯守护家园的悲壮,也传承着新时代治水人创新突破的豪情。每一次水位的涨落,都是一曲人与自然的交响;每一个坚守的日夜,都是水利人对责任最深情的诠释。

岁月更迭,初心如磐。那根黄柏河上的水位尺,永远丈量着水利人的担当与情怀,指引着我们继续守护这方水土的安宁,续写黄柏河新的传奇。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