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谢晓丰的头像

谢晓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22
分享

大地母亲

自我记事起,母亲的身影就与土地紧紧相连。她那双粗糙的手掌,总是在泥土中翻搅,如同翻动着生活的希望。

那时家里四个孩子嗷嗷待哺,父亲远在外地工,生活的重担全压在母亲肩上。记忆中的清晨,常被母亲在灶台前忙碌的声响唤醒。她总能将有限的粮食变出花样,虽不丰盛,却从未让我们挨饿受冻。母亲常说:"有妈的孩子饿不着。"这话里藏着多少隐忍与坚强。

生产队时期,因无人照看我们兄弟几个,母亲无法像其他妇女一样下地挣工分。每逢分粮,她总是最后一个去,低着头,避开那些或同情或轻视的目光。那时的玉米饼子,是我们眼中难得的珍馐,母亲却常常为此愁眉不展,嘴角起泡。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拂过乡村时,我家的日子也随之改变。分到土地那天,母亲的眼睛亮得惊人。从此,她像变了个人,天不亮就下地,天黑才回家。春天,我们兄弟跟着她往地里送粪;秋天,全家人一起收庄稼。院子里堆满的粮食,是母亲用汗水浇灌出的希望。

母亲的菜园总是村里最丰茂的。小葱、菠菜、韭菜、芹菜,在她的精心照料下长得格外水灵。每逢集日,她天不亮就子出发,在熙熙攘攘的集市上叫卖。那清脆的吆喝声,至今仍在我耳边回响。

分地前,母亲做过一个奇特的梦:她艰难地爬上一座高山,山顶开满绚烂的鲜花。父亲也梦见地里涌出清泉。这些梦境,像是土地给勤劳者的预言。

后来搬家到老院子,离田地远了。母亲每天要走六七里路去耕作,风雨无阻。父亲的自行车后座,成了她劳累时最温暖的依靠。村里人都说:"老媳妇真能干。"这话不假,母亲不仅种地,还养了几头猪。她挑猪崽的眼光极准,总能选中最肯长的。

开饭店的经历让母亲明白,她最爱的还是土地。那些挑剔的客人,要不回的赊账,都让她想念土地的诚实。后来承包别家田地,虽遭人暗算,但丰收的喜悦让她忘却了委屈。

如今母亲年迈,却仍舍不得放下锄头。房前屋后,但凡有点空地,她都要种上几株玉米。"春天一颗秧,秋天一棒米。"这话她说得认真,像是与土地立下的誓约。

"为啥这么爱种地?"我曾问她。

母亲摩挲着手中的泥土,轻声说:"土地最实在,你待它好,它就回报你。"这话朴素,却道出了农民与土地最本质的关系。她不懂什么大道理,却用一生践行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真理。

晋文公视土地为天下,母亲却将土地视为生命。她与土地之间的情感,纯粹得如同清晨的露珠。而母亲自己,何尝不是像土地一样朴实厚重?

望着母亲佝偻的背影我突然明白:她对土地的深情,其实是对生命最本真的守望。在这守望中,我看到了一个中国农民最动人的样子。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